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宫春虎: 殚精秃笔传马情

时间:2009-05-0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天津日报

 

 

  并不健谈的宫春虎,只要提到马和画马,立即像换了个人,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关于马,他懂得很多,关于画马,他想得很多,关于中国人画马的历史,他知道得更多……马对于宫春虎,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还是他的朋友、伙伴,甚至兄弟。

  有一次,有位企业家请宫春虎评价一下他制的瓷马,宫春虎也不客气,只就马的臀部和两条后腿做了十项点评,指出这些作品的不足之处。那位老板由衷佩服,当场要聘请宫春虎做顾问。

  画马,很多人都喜欢画马的骠悍,马的豪情,马的勇敢。然而宫春虎画马与传统不同。在他的画笔下,马不仅有豪情、有激情,还有亲情、有闲情、有幽情。宫春虎说:“马太累了,欣赏马的人也太累了。都歇歇吧。”于是,他把马带进了另一种意境,他画的马有唐诗的优雅,有宋词的婉约。画面里马的背景不再是关山漫漫、冰河凛凛,而是清风明月、桃红柳青。

  记者:您画画也是科班了,怎么从宽泛的绘画题材最终专注于马?

  宫春虎:少年时期的烙印往往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住在西湖村姥爷家,50年代初,西湖村是天津的郊区。我的姥爷给生产队养马,养了近百匹,我常常帮姥爷干一些零活,有几件事让我一生爱马。

  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把式牵出大黑马套上车喊了声:喔,可是马不动,喔喔,还是不走,只是抬起蹄子不停地刨地,并咴咴地叫,一般没有这种情况。叫声惊动了姥爷,他从屋里跑出来围着车看,一看吓了一身冷汗,一个男孩躲在车下乘凉,睡着了。姥爷抚着马的额头,又抚抚马脖子说,老伙计,仁义呀。那一次,我感到马太神奇了,通人性啊!

  还有一次,我遛一匹枣红马,天太热,我就下水游了一会儿,刚要上岸,只见草丛中一条大花蛇冲我吐芯子,吓得我大叫,只见枣红马上前喷了一团气,蛇霎时不见了踪影。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姥爷,姥爷说,马鼻子呼出的气特别热,一般小动物都受不了,蛇那还不跑。这件事让我更爱马了。

  马还特别重感情,队里一匹半个月大的马驹病死了,母马几天无精打采,不吃不喝。大家都挺惋惜,我很难过,小马的身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便捡了根柳枝,在松软的场院中画了一匹巨大的马驹。这是我人生画的第一匹马。从此画马成了我小时候唯一嗜好,纸上,地上,甚至手上,我家低矮小屋的后墙、邻居家的墙、整条胡同的墙,能画的地方都画了。

  到马厩看马,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对马的观察几乎就是欣赏,看得很细,所以马的很多细节都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多年后我写的画马专著中都用上了,一般讲马的解剖,就讲到骨骼、肌肉,我则能讲到骨骼、肌肉、褶皱、血管。

  记者:您从小孩子那种画着玩,到自觉走上马画艺术道路的转折在什么时候?动力是什么?

  宫春虎:什么时候是转折我说不好,但从喜欢画马转到执著画马,再到孜孜以求,有几个人几件事不能不说。我上小学正赶上“文革”。教我们美术课的倪老师见我爱画马就常常教我。她画的马特别漂亮、秀气,她要求我每天想象着画一百匹各种姿势的马。我一直自信我熟悉马,但是画一百个姿势,脑子里真空。我拿着本子到处找马,搜集图片对照。有时为了核实一个部位、一个姿势,跑好几天。那时候学校给同学发纸写大字报,让我批判倪老师,我把纸领到手,裁成小块儿画马。一天,在操场上碰见了刚刚挨完批斗的倪老师,我把“作业”给她看,倪老师说了声:“有进步”。看看周围没人,从里面衣服的口袋拿出一本薄薄的书,塞给我,叮嘱说:“好好画画,别忘了一百匹马。”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看见倪老师。她送的书,是我走上画马道路最珍贵的启蒙礼物,让我知道了郎世宁、徐悲鸿,还知道了书的作者是近代画马名家马晋。1997年出版社约我写《中国历代鞍马画作赏析》,我提出继徐悲鸿后的画马名家就是马晋先生。

  进入中学,仍然是停课闹革命,我就每天画马。我父亲的同事把我介绍给溥杰先生的得意门生——辅仁大学的高才生赵老师。赵老师画马以工笔为主。我开始临摹历代画马名家名作,学习马体的解剖,懂得了脊椎决定马的动态,为了掌握马脊椎的不同变化,我每天画两千条脊椎线。一天赵老师讲到工笔马的各种流派时,忽生感慨地说,他的老师们曾想画万马图,画到六千匹就再也画不下去了,六千匹呀,也是厚厚的一大卷纸了。希望我将来能画一幅万马图。我听了没说话,心想,我画万马图,可能吗?虽然没有回答老师的话,但心里却牢记了老师的嘱咐。

  经过多年的积累,1995年,我开始了万马图的创作。在25米整张纸上,用白描法画9999匹神态各异、姿势不同的马,每天坚持画六七个小时。一画四年,夜夜到三更,春夏秋冬,从来不间断。2001年“万马图”成功了,被选入上海基尼斯大世界,成为中国群马画之最。我也落了个毛病,由于长时间的灯光照射,左脸见到阳光就奇痒难耐。

  记者:画马这么多年,是不是“万马图”让您印象最深刻?为了这个“万马图”,四年放弃很多机会,您怎么看这四年?

  宫春虎:白描“万马图”是中国马画家的一个梦。当代马画大家韦江凡先生在“万马图”题跋中写道:“万马奇观前无古,韦偃当叹畏后生”;国务院参事、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在罕见的三百字长跋中写道:“我国画马驰誉艺苑者唐宋元代有传人……现代徐悲鸿大师一派深受各方爱戴,至今流派纷呈各有千秋,近年天津宫春虎先生,少年牧马生活尤为丰富,从事画马创作四十年之久,对其动态习性了然于胸,久为观者所倾慕。”中央电视台“马年说马”节目也专题介绍了“万马图”。但“万马图”创作的成功,是得益于一次百马图的失败,所以我印象最深的是百马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画了一幅百马图求教赵老师。老师看完以后说,其实你只画了一匹马。很长时间,我怎么也想不通,一次我在北郊农场写生,旁边看着的一个人说:“喝,一匹马画全了。”说者无心,但这句话却猛然点醒了我。这不就是老师说的一匹马吗?百马图,我表面上画了一百匹马,姿态各异,但是没有个性。由此我悟出了一马即百马,百马实为一马的辩证关系,顿悟后再画马时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后来画“万马图”也得益于这种感悟。

  画“万马图”这四年,很苦很累甚至很孤寂,但马画交流、马文化的普及一点儿没耽误。我认为这是一个画家的汲养过程。这其中机会甚至是赚钱的机会确实错过了不少,我想“万马图”是几代画家的梦想,是群马画创新的探索,也是群马艺术的挑战,我画马生涯中的每一个老师给我留下共同的印象,就是他们对艺术的专注、执著与严谨。艺术追求必须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坚持。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只有塌下心,才能钻得深。花拳绣腿出不来艺术,更出不来艺术家。

  记者:您在央视、大学都做过讲座,还出了很多书,有很多马画的独到见解,能谈谈怎么得的“道”吗?怎么理解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宫春虎:说国画的继承与创新范围太大了,我没资格,还是说马画吧。马画也属于国画,或许也能说明问题。三十年前我总去北京的画廊看画,深深被韦江凡的“马”折服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我成了韦江凡先生的弟子,知道了韦老师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是当代画马大家,先生赐我:“每天要动笔”的条幅,告诫我:不要学徐悲鸿也不要学我,要走自己的路,创新是绘画的灵魂,模仿不是艺术。一定要坚持徐悲鸿先生的教导,“画马要以真马为师。”

  从此,我从津郊到河北、云南、内蒙古写生,深入生活频率高了,地域也广了。薄薄雾气中的马群,水中倒影、雪中雨中、晨曦暮霭中的群马、对马、单马,收获不少“真马为师”的心得。在先生的点拨下,我比较当代几位画马名家与悲鸿先生的马风格的不同:韦老师融书法笔意于马中,形成了笔墨恣肆,清新豪放的风格;刘勃舒老师的马则线若乱锦,俊雅强健;贾浩义老师的马则遗形悦影,气势恢宏。每次有心得韦先生总是要求我写出体会。我懂得了个性即风格,“笔墨当随时代”就是创新。只有画自己才是艺术的正道。但画自己不等于丢掉传统。这或许就是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之理吧。

  记者:当代名家各具风格,您是如何突破前人的?

  宫春虎:风格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我追求的就是移情于马。赋予它灵魂和情感。情是人类共通的,是人精神世界丰富的核心,情最能打动人,最能引起共鸣。马画一定要做到形神情兼备,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感染人。

  我觉得移情于马首先要观念上突破,技法上突破,让画境与心境互动, 填补马画艺术的诗意缺失。

  所谓观念上的突破,就是不要把马当成我们的驭物或者动物,要把它看成是我们的同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念的改变,使马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了。把马当成我们的同类,心灵情感息息相通,我们的作品就能借马达情,移情于马。百人看马百感油生。

  技法突破是形式突破,把马从近景推向中远景,距离产生了美。突破传统马画笔墨的程式,强调笔到神至,墨缺意现。情由境生,境与神同的呼应与和谐。

  画境与心境互动,是画家要深刻理解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物我交融。画所渲染的意境在与心境的共鸣中,会产生多维的联想,而不能只是一维欣赏。当然马画首先是艺术,艺术的感染和艺术美的内在规律不能违背。移情,就是注重填补马画艺术的诗意缺失。是马与画境的诗意交融,引人入画,产生诗意的联想,意境与心境共鸣。数十年来人们看惯了四蹄生风,昂扬奔腾的马,其实马还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表面的物欲淹没了纯朴的情感,我创作形神情兼备的马画,就想身体力行多手段反映当今人们复杂多样的情感,尽自己所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饥渴。比如,我画的群马图就特别受企业的关注,他们请我讲马群的特征,讲企业的团队精神;学校请我为新疆班的学生讲马与人类的渊源和情感,让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等等。

  再有,如何把画马深深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也是诗意化马画追求的一个方向。正如庄子所说:“水之积也不深,则其浮大舟也无力。”

  记者:我理解马画移情是不是将画马注入婉约之风?

  宫春虎:有人这么说过,我觉得雄浑婉约皆有移情,比如我画的《铁流图》就是雄浑的群马,《人约黄昏后》就是有婉约味道的对马,两幅画都有移情,移情是多元组合的画境,是破形提神融情的新的画马观念。用这种观念对画法不断提炼,善于创造画境,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一种风格。

  我关于马画风格的书目前还处于案头阶段,像《画马百问》、《浅谈马画中的移情》、《当代水墨画马之比较》等。这些书基本是不同风格的比较,我以为画家追求风格是最高境界的追求,否则就不成为家了。画马知识普及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也非常努力在做。

  记者:据了解,出版画马专著,您是数量第一的,涉猎很多,在马文化普及方面您还做了哪些您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您怎么看待当前文化产业中一些艺术工厂化现象?

  宫春虎:我现在出的九本书都是应出版社之约,多是画马知识普及,如《马的速写技法》、《马的画法》、《徐悲鸿画马技法》、《万马图典》、《画马白描集萃》、《历代鞍马画作赏析》等。其中《徐悲鸿画马技法》、《历代鞍马画作赏析》是首次出版,填补了马画知识普及书的空白。刚刚交付的由外文出版社编辑的英文版以马为主的画集不久将出版,这也是首次出版,把中国的马画艺术介绍给世界。

  中法文化交流年期间,我与法国画家共同创作了《马骊神驹图》被法国大使馆收藏;我应约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创作的代表中法共同前进的《奋进图》也博得好评,希拉克还亲笔给我写了封信说,《奋进图》成功地表现了中国绘画的伟大传统及其代表性,并鼓励我继续为中法交流作贡献。我觉得大家都尽一分力,让外国人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应当说,中国的马画是一个系统工程。弘扬马画艺术,普及马文化知识,对关注马生态,促进马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意义,都是国家非常重视的。前不久,我和画马名家贾永林、张新昊提议,韦江凡先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画马学会,就是为了弘扬马文化,加强马画艺术交流和普及。

  我觉得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内涵。画家对艺术、对社会的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急功近利的浮躁是在断送艺术,丧失独创的模仿即所谓的工厂化,是背离文化产业初衷的,是艺术的悲哀。画家要塌得下心,守得住责任,耐得住寂寞。这样的艺术家多了,文化才能繁荣。

  结束语

  采访宫春虎,知道了很多马的故事,昂扬向上,奔腾奋进,马的身上体现了太多的社会主流精神。

  马是宫春虎生命里的图腾,他此生为马的光荣与梦想执著不辍,中国的马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于是,中国的画马大家,携风格与个性蜚声中外。

  中华民族的文化富矿,太需要发掘与传播,以满足世界的呼唤与渴望;中国传统文化,太需要弘扬与振兴,为现实的人们补充底蕴与营养。这是我们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因为民族兴盛的生命力是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繁荣,都需要一份对责任的理解和对使命的坚守。

  当下,我们倡导的文化产业,激发中华文化的活力与影响无疑是题中之意。然而,一种浮躁与功利的病毒,也在我们文化的弘扬与振兴里埋下了病灶。于是,我们需要冷静想想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我们需要深刻地琢磨艺术价值的真谛。功利背后的浮躁,繁华背后的迷失,最值得我们警惕。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决不意味着功利化。

  艺术家需要高尚,因为艺术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艾未未专访:“那是个没有皇帝的年代” 下一篇:北京空间画廊总监:艺术品市场调整至少两年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