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赵志田:绘画“希望”的画家

时间:2009-07-14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影


 

  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中央电视台7频道播放了“奇迹·重现5·12”节目,讲了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芭蕾女孩”李月的故事。因地震她被压在废墟之下,李虎等叔叔阿姨们挽救了她的生命,但她失去了左腿。然而,她仍乐观地面对生活。李月再次与救她出来的李虎叔叔见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就在这时,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两位贵宾。一位是以相机拍摄这一场面的摄影师,另一位是当场以画笔绘出这一动人故事的中国画人物画家。这时出现了正在作画的场面。


 

  第二个故事是:居住四川茂县的羌族青年彭仕兵,地震后在寻找尚未回家的儿子的途中,发现因道路堵塞,电话不通,天又阴雨,见到困于冻饿之中的100多名旅游者,便将他们领回家中,为他们做饭、取暖、提供棉被,两三天时间用去了他全年的粮食和柴禾。第三个故事是:成都消防支队救出一个已怀孕8个月的妇女。后来她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宝宝,现在孩子已有10个月。


 

  这些故事都展示出“友爱+力量”。


 

  将这3个故事都绘入自己的画中,向观众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说明道: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但也考验了我们,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大有希望的人民——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团结奋战,走出困境。因而,我将这幅画取名为“希望”。


 

  据主持人透露:这幅画将被义卖,义卖款捐赠灾区的重建;也可能将此画赠送给汶川地震博物馆收藏,作为该馆的永久藏品。


 

  已出版四五部画册,若将这些画册冠一总名,似乎称作“希望”,也很恰当。

 “红色经典”——《大庆工人无冬天》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画院的画家到大庆体验生活。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是石油工人们硬是以一种“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豪情,开采出来石油。他在与石油工人一起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石油工人的崇敬之情,1973年创作出《大庆工人无冬天》。


 

  这幅画所画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寒地冻,雪花飘落,然而石油工人劳动得热火朝天。画面中心的王铁人紧锁双眉,顽强刚毅,与他的战友们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石油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敢拼敢斗、决不屈服的骨气。人们只要站在这幅画面前,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这幅画一经画出就受到好评,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称这幅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风”,“给后来画坛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完成这幅画的第二年(1974年)的9月30日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这幅画接连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百年中国画集》和“百年中国画展”等大型作品集和展览。这幅画被誉为接受了历史考验的“红色经典”,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且由于今年是大庆油田建设50周年纪念,油田欲举办一个大型展览,去年特地邀请再次前往大庆,将此画复制在与展览厅一面墙大小一样的画纸上,比原来的画作更为宏大,作为永远的纪念来保存。


 

  时代风貌、民族精神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画风吹入中国,为中国画坛打开了眼界,也使中国新潮美术急剧兴起。这时,在面前也摆着走怎样的艺术道路的问题。但是来自冀中平庄的,自幼便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苦,走上艺术之路后,多次深入农村和工厂体验生活,在他的血液中已融进太多的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他发现:百姓的爱与恨,喜与忧,正是自己所要表达的心声,他决心继续用写实的笔墨来表现工人、农民的生活,继续沿着现实主义艺术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当我们将他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代表画作进行归类,并按照绘画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竟然发现:他的绘画作品可以称作反映时代风貌的画廊。其画作的内容大都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比较有代表性的绘画包括:反映油田情结的画作(3幅),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2007年);反映乡土情结的画作(3幅),如《百听不厌是乡音》(1999年),画面使人感受到中国农村现在的文化生活,以及正在发生着的变化;领袖人物、社会名流及革命题材的画作(13幅),如《和平颂》(2007年);古装人物画作(10幅),比较有影响的画作有《秦始皇铸钟图》、《三顾茅庐》等,其中《红楼梦》人物曾被列入“中国国画名家作品邮票精品”公开发行。不论表现普通百姓的绘画,还是领袖人物、民族精英的绘画,甚或古装人物,都能产生激发人向前的力量,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里程碑画卷《烽火太行》


 

  这是一幅高145厘米、横幅长2141厘米的历史画卷,完成于2005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画卷”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直到胜利的场面。


 

  该作品共分6部分,整幅作品构图完整,情节连贯,气势恢弘,是一幅罕见的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系列巨作。这幅画卷受到广泛的好评,特别是经历过抗日烽火的老一辈革命者在观赏了这幅画卷以后,都十分激动,极为赞赏,贺敬之赋诗曰:


 

  丹心绘史卷,烽火太行山。栩栩现群英,历历现当年。今日应如何,画笔有千言。


 

  为绘制这幅巨作,于2005年用了约7个月的时间。但是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功。能绘出如此恢弘的画卷,不是偶然的。早在1962年,尚在美院学习的来到当年129师驻地的河北涉县深入生活。他与老百姓促膝交谈,追忆往事,推碾子、收庄稼、睡大炕、吃糠菜,点点滴滴的生活感受拉近了他与老百姓的距离,浓厚的乡土乡情激发起他的创作热情。当时他抓紧时间画速写,积累了大量素材。到上世纪80年代萌生出创作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画卷的构想,之后便开始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得画卷中的历史人物都符合当时的年龄、身份、气度,而且几乎每一二年都要抽空去太行山“采风”、速写,详细探察太行山的风光景色、民俗风情,以使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面上多达150个人物,个个真实、鲜活、丰满。他虽然摹写的是太行山人民的抗日斗争,却从这一个“点”,反映出战争灾难、国共合作、军民团结、群众路线、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画卷带有一定情节,并采取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浓缩了整个抗日战争过程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团结抗战、抵御侵略的昂扬的民族精神。


 

  是北京画院一级画家,196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先生学习,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他颁发了“世界和平奖”。北京画院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说:“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从生活中来,有感而发,去画自己心里想画的画。”从的绘画可以看出,他有感而发,心里想画的正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歌颂人民的画。这些绘画,能给人以鼓舞、激励、信心。即使绘制的内容是灾难、战争、不幸,也能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李公明:与书共眠 下一篇:陈丹青:我们今天丧失了价值观吗?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