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画院的发展,更在今天

时间:2010-02-0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美术报

记:今年是浙江画院建院25周年。为了迎接浙江画院25岁的生日,我们将举办哪些重要活动?为此,画院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准备?

孙:浙江画院25周的系列活动,将于12月22日在浙江美术馆对外界亮相。借浙江画院25周年的院庆之机,我们将举办6项展览,这其中包括“浙江画院二十五周年回顾作品展”、“浙江画院专职画师作品展”、“陆俨少百年巡回展(杭州站)”、“陆俨少艺术暨晚辈作品展”、“百年俨少薪火相传——中青年山水画家邀请展”、“浙江画院学术成果展”。同时还将举办三场研讨会,出版五套画册论文集。

从审时度势、把握契机的角度出发,2009年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又是浙江画院第一任院长陆俨少先生的百年诞辰(陆俨少生于1909年)。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展的“百年俨少”全国巡回,历经上海、南京、北京、广州后回到杭州。将杭州站作为收尾站,有个重要原因是浙江美术馆开馆了,浙江拥有了一个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一流展馆。

记:作为浙江画院如今的当家人,同时也是浙江画院建院之初的“老人”,您认为迎接25周年的意义在哪里?

孙:浙江画院从1984年成立至今,整整走过了25年的历程。如同人生般地渐入佳境。因此,25周年这一时间概念,其实也赋予了非常多的可塑性在其中。浙江画院在风雨25年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老、中、青三代人都有体现。这要得益于25年来画院在“传”、“帮”、“带”方面的循序渐进与完善,画院老一辈画师的奉献精神是不能忽视的。

鉴于此,我们向浙江文联党组作了汇报,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只要在老先生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希望他们能继续留在画院。因为他们不仅是浙江画院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浙江美术界的一方重要资源。在浙江画院25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环节就是对这批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做一次学术性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希望此举除总结的意义之外,更看重榜样的力量和对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记:作为浙江省重要的学术机构,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画院,25年来浙江画院倚靠于怎样的办院思路造就了今天的成绩?

孙:这得益于“学术立院”,即在学术上的创建。浙江画院有一个口号,叫做“传承经典,继往开来”,就是要把优良的传统继承好,同时重视开发创新;不仅要出人才,更要出作品。这方面在画院近两年有着很好的体现——在第11届全国美展、第12届浙江省美展、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众多美术展事中,画院取得的优异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画院内部,我多次提到过对画院发展的期盼。这种期盼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到“敬畏权力”,另一方面要有“铺路石精神”。何谓敬畏权力?就是要对社会赋予我们的权力肃然起敬,要对得起这份赋予和信任,要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何谓“铺路石精神”?我认为浙江画院自建院伊始,老一辈画师们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正是因为他们有肯于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的精神,才能成就浙江画院的发展。今天,我们全院上下的努力,就是在传承老一辈“画院人”的精神,为画院的未来做好铺垫。

浙江画院新、老两届领导班子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这也从根本上为浙江画院这样一家学术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借助于多年来院际、省际之间的交流,我们也理顺了与兄弟单位及学术界的人脉关系。这种人脉关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来我们都在以一种诚恳的态度与大家沟通、交流的结果。这是浙江画院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此外,近几年来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浙江画院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形象与知名度,也增强了我们的整合筹划与实际操作能力,为接下来的每一次大型学术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记: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画院人才梯队都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浙江画院同样也不例外。同样也是伴随着画院发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您,如何看待年轻一代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一代创作人才,浙江画院在今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孙:浙江画院新一代的画师与研究员年龄层上越来越年轻,这是好事。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画院画师的成长经历截然不同。因为成长经验不同,两代人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老一辈画师们往往怀抱“精神”和“理想”,而年轻一代则更讲究实际。故而,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画院人才,将是浙江画院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面临的工作重心之一。

我认为,我们应当在与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就以身作则,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教育。这种传统教育不单纯是在学术上,更要求他们以前辈们过往的经历为鉴。画院领导班子对于年轻画师、研究员的原则是,给他们动力的同时也给压力,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可以施展的空间和创新动力。同时强调他们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感。画院画师、研究员应该有一种高度,由此发散出的是在绘画创作和学术理念上的精准高度。

如果从发展眼光和大局观来说,年轻人要学会“零存整取”的方式——眼下为单位也好、为社会也好,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零存,一旦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自然会给你回报;年轻时存得越多,后来的回报也就越大,这是成正比的。有句老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记:近年来,业界有一种言论一直在质疑画院、美协等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对此,您如何看待?

孙:这个问题,我也常常在思考。这涉及的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其一,教育投入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大学生去读硕士、博士,不言而喻是为了有更高的发展,但美术院校一味以培养出的硕士、博士数量为胜数的话,是一种误区。教育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二,画院、美协等美术专业机构,并非像有的人所讲的那样是“被供养着”的。以画院为例,其实一个画院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并不高 (只要有相应的办公场地即可),然而,一旦你这个画院能在一两代画师中打造出几个名家乃至一两个大师,那么它所给予全社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则是你政府历年投入的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是以千倍来计的回报率……我一直认为政府办画院无疑是项低投入高回报的千秋伟业。

其三,我觉得画院也好,美协、美术馆等机构也好,应该要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如果说美术院校是美术人才的“孵化器”,承担着“生产”的责任的话,那么画院、美协等美术机构则是“销售方”——这些机构一方面接纳和消化从院校“孵化”出来的“好苗子”,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继续培育这些“好苗子”并使之长成为“参天大树”的基地。一个国家必须给艺术人才以“家园”,人才才能成长、壮大。美术院校与画院、美协等美术机构之间的关系绝不该是割裂的,而当是相互关联的利益链。

需要指出的是,少数人看待问题的视野趋于狭隘,甚至抱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过于本位主义。这就好比画院、美协和美术院校之间本应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嘴唇跟牙齿在闹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难免“唇亡齿寒”。从画院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更愿意美术院校能培养出高端的绘画人才,交由我们来接纳。我想,这个理念不仅仅适用于美院、画院、美协之间,像美术新闻出版等机构也应当被纳入整体的利益链之中,都应该互相扶持,让事业齐头并进,共谋发展。尤其像画院、美协等此类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明显特色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更是一种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标杆。因此,它们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无疑是积极而重要的。

所以我们说,新时期对画院的发展肯定会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会衍生出许多新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退缩,应该更积极地应对,认真地思考,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画院等学术机构的发展、壮大,既有它的过去,但更应把握好今天,浙江画院亦然。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谈十一届全国美展 下一篇:著名油画家毛岱宗:在写生中求艺术之生 组图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