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石晓良:铸就“灵魂紫砂”

时间:2010-07-1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新华网

他15岁参军入伍,曾十余次受到各级嘉奖,三次荣立三等功。转业后一心追求文化紫砂的独特韵味,被推称为“民间文化大使”、“当代陈曼生”。他就是八面来风堂堂主,紫砂书画网艺术总监,民间美术观察员石晓良。

人物简介

石晓良

    石晓良,1963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1981年10月应征入伍,1985年12月加入党组织,历任排长、团政治处宣教干事、师政治部新闻干事、秘书、秘书群联科长等职,中校军衔。2001年12月退出现役,自主择业。2004年在宜兴创办民间文化艺术沙龙八面来风堂。开业至今编著了6卷《宜兴陶与文人画》系列业书,12册《中国当代紫砂书画中青年十二家》画册,26套书画陶艺家画册,向社会各界人士免费赠阅110000余册书籍,价值逾百万元。

    由零开始,重新出发

    石晓良,1963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1986年参军。曾任排长、团政治处宣教干事、师政治部新闻干事、秘书、秘书群联科长等职,中校军衔。2001年38岁的石晓良选择转业,“当时自主择业是中央为了减轻地方政府的安置压力,采取的一个分流的办法,出台的一个新的政策。我的个性和我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决定了我非常愿意接受新生事物,非常愿意接受挑战性的工作。我当时面对着两种选择,自主择业给人的发挥空间很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计划安置是听从组织的安排,或许能有个不错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位置上或许也能接受一些挑战,做出一点事情来,但是相对自主择业而言,它选择面小很多,机遇也少很多。当然给你的机遇、空间越大,它的风险、挫折磨难也会越大,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对此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机遇与挑战让曾是军人的石晓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放弃了待遇优越的公务员工作,选择了自己创业。

    怀着雄心壮志的石晓良认为,即使不算在部队立下的许多军功、受到的很多嘉奖、评上的多次先进,单从在部队多年的工作经验上讲,他自己也是有很多优势的。可是,初入社会的石晓良却碰了钉子,最初石晓良的事业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么容易展开。“有的时候自己看得越高,越是对社会、对人生满怀期待,遇到冷板凳时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那段低迷时期,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发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站在人生的+字路口,不知道该向左还是向右……”石晓良回忆起那段时期说。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考虑新的出路。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成自己的事业,把过去的光环要毫无保留地剥掉,一切由零开始,重新出发。

    与艺术结缘

    在不断的碰壁中,石晓良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一次他跑到北京找信息,碰运气,顺便拜访了原来部队的一位老首长。老首长听完石晓良的境遇后给他打了一个比喻,他说“你曾经是个军人,应该知道举枪打靶有依托才能瞄得准,你创业的道理也是一样,你得为你的事业找到一个依托,成功的希望才会更大。”老首长的一席话让石晓良茅塞顿开。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业路,凭借着他多年对书画和家乡紫砂艺术的热爱,他决定回家乡扎扎实实地做这样一番事业。

    就这样,2003年初,凭着安置费等20多万元,石晓良回到了家乡创办了宜兴八面来风堂。回望创办初期,他总有很多感慨: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四处奔波贷款;为撑起这片心中的艺术殿堂,他独自走遍全国,寻访数百名书画名家,多次举办书画展、文化研讨会、出书等各类文化活动……即使辛苦但能够让人们享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浸润,他觉得很欣慰。

    书画与紫砂的联姻

    走进“八面来风堂”,两侧的走廊上挂满了风格各异的中国画,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展览厅,四周的墙壁上也满是画作,中间的展柜摆设的则是石晓良十余年间所收藏的一百余把珍贵的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古旧紫砂壶和多个古陶罐,这些先人制作的紫砂壶和陶罐,简洁稚拙,气韵古雅。其他各种奇书字画、名家陶艺、古董杂件琳琅满目,散发着独有的文化气息。

    这种布局,生发自石晓良精心别致的安排。他迷恋传统文化,也钟情于宜兴紫砂。石晓良创立八面来风堂之初的设想一直让他绷紧了神经,不敢有任何松懈。他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之瑰宝。特别是中国画,是直指内心的,只有在灵魂相撞、感情对流时才能深切领会到画的魅力和诱惑。他认为紫砂原本就是文人的爱好,如果文人参与紫砂创作,不只会加重紫砂壶的文化气息,更将加深整个紫砂历史的内涵。

    于是,自2002年起,他便研究紫砂书画艺术,寻访内地书画名人,试图在传统的紫砂壶上表现当代文人画。他带着军人的执着不断努力,近百位书画名家,先后专程来宜兴,在紫砂壶上挥毫泼墨,令紫砂文化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也受到外界普遍欢迎。

    赋予紫砂新的内涵

    一次,石晓良到武夷山参加茶博会,当他站在天游峰顶,俯瞰九曲溪萦绕三十六峰,溪清壁峭,水远山高,又得知儒释道三教在这里相融相合,许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也在这里形成时,他心动了。从那时起,他就一直酝酿着一个构思:能不能将宜兴和武夷山缔结成为文化旅游姊妹城市,打通两地文化通道,让宜兴紫砂与武夷岩茶跨越地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同誉共生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石晓良深感中华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饮茶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茶与壶,更是合二为一的文化共同体。壶茶与人生修为紧密契合,在内蕴上追求淡远清静,趋于中国传统哲学所推崇的理想境界,在文化本源上是相通的。作为宜兴紫砂文化的推崇者,他觉得有责任为这两种气质相同的灵物牵线搭桥,做一回民间文化传播的使者。

    正因为军人出身的石晓良不断坚持,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被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拥有了灵魂,便成就了艺术品的完美,也成就了石晓良的理想。

    心中怀揣梦想,做事努力向前,一个一个地努力排除困难,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如果能解决一个困难,战胜一个挫折,就是生活的一个新积累,事业的一个新起点。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尤中会:墨韵高古自成家 下一篇:从容淡定书写人生 访书法家杨玺泉先生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