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从容淡定书写人生 访书法家杨玺泉先生

时间:2010-07-1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佳木斯日报

      读者大约还记得13年前香港回归不久,笔者曾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为题专访杨玺泉先生研习书法笔耕不辍的往事。这篇文章见报后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国内多家大型报刊纷纷要求转载。十多年过去了,先生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先生的书法又有了怎样的进展和提高?在一个天清气爽的午后,我登门拜访了杨玺泉先生。

  走进了杨先生的单元房,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杨先生抓住我的双手,把我拉到书房坐下,一杯热茶送到了我面前。岁月是无情的,杨先生昔日乌黑的头发已经花白,只是依然腰身挺拔,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显然这是位健康的老人。略作寒喧后,先生告诉我早已退休回家了,这反倒正中下怀,了无牵挂。每日除了上上网,遛遛江沿,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字、画画。心如止水、悠哉游哉倒也其乐融融。杨先生现在已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老艺术家协会会员,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理事。经常参加省里组织的书画展览和联谊活动。其书法作品常常发表在国内刊物上。前不久杨先生和省内50位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在省博物馆陈列展出。其篆书作品还入选了《光照千秋———纪念毛泽东115周年诞辰名家书法集》。

  谈话间,书房中正面墙壁上一幅先生自题作品“从容淡定”吸引了笔者的注意。金文篆书,笔力苍劲古朴,充满金石气。勿庸置疑,杨先生的书法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书柜上陈列着2007年北京松竹文化节书法比赛的水晶奖杯,显然这是对先生书法追求的一个褒奖和肯定。杨先生坦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作品大都以行书、隶书为主,而近十年来,重点转向研习篆书,钻研古文字学。因为篆书文字精深,远离现实生活,很需要下一番苦功。杨先生的书柜内从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到各种版本的篆文字典达十数种之多。翻阅典籍、名家名帖,查电脑视频,向专家请教成了每日工作的主要内容。杨先生感慨地说,电脑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简化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程序。以往做不到的事做到了,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举手之间就解决了。近些年先生自我感觉书法水平和鉴赏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完全得益于名家的点拨,电脑的帮助和临帖钻研。

  研习书法之余,捡起了搁置多年的绘画,重又玩起了水墨丹青,杨先生别无所好,专门钟情于人物画和动物画。笔者一向熟悉其脾气和秉性,越难的活计越愿意干,越富有挑战性的事越感兴趣。

  话题又回到了书法,先生似乎有些忧心忡忡。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工作和学习,书法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书法牵动着他的心啊。近些年书坛的走向,书艺的探讨和争论,先生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杨先生直言:中华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延续了三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凝聚了众多书家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当今的中国书法界却并不尽如人意,书坛虚幻的繁荣掩盖不住实质的低迷。浏览近些年国内书法大赛的获奖作品,没有让人难以掩饰的激动。尽管好些作品被精心地贴上了“创新”“现代”的标签,却没有多少上乘之作,有人说书法一直在退化,越来越丑,丑得冠冕堂皇、丑得肆无忌惮。确如斯言,然而却丑得没有道理!中华书坛理应是一个百花绽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如今,传统的楷书没有了,传统的隶书篆书也很少见了,有的多是被叫做行草的丑书!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述都被丢在了一边,只有“宁丑勿媚”四字被不加限制地放大、放大!孙过庭言:“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我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们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话题有些沉重,杨先生沉默了。

  为了打破僵局,我拿起了杨先生刚刚画完的一幅画:甜蜜。画中两个欢快的小狗,黑黑的眼睛专注地盯着我们。杨先生告诉我,这是他新的尝试———画狗,他爽朗地笑起来,这也是犯忌的哟!古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花难画叶,画兽难画狗。唯其难画,才富有挑战性啊。

  话锋一转,先生又说,书法界的尴尬我们也无须过分担心,真正的书家在民间,电脑中有,生活中有,而且大有人在!着眼于未来,一个百花盛开的局面一定会到来!

  我走出了杨先生的家门,已是灯火阑珊。我认真地思考着杨先生的话语,我衷心为中华的书法祈福,期待着书法真正繁荣时代的来临。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石晓良:铸就“灵魂紫砂” 下一篇:徐邦达:将中国古书画鉴定“科学化”的划时代学者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