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浓墨重彩画庐山——著名山水画大家杨豹与他的『庐山风光系列组画 |
|
时间:2010-09-18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来源:(东方书画网)
杨豹先生艺术简介:杨豹(1939.9—)江西万载人。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后到庐山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原江西省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理事、九江市美协副主席、庐山画院院长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展获奖,应邀赴美国、丹麦、荷兰、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中央电视台两次播映他的艺术专题片《只缘身在此山中》、《潇洒画庐山》,江西电视台播映专题片《杨豹和庐山》。出版有《中国庐山》、《国画家——杨豹》等画集。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名人大辞典》和《东方之子》书画卷等辞典20余部。
深邃豁达、潇洒从容、谦和儒雅的著名山水画家杨豹,江西省万载人,原江西省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杨豹先生在庐山五十度春秋。他1960年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就踏上这座千古名山,立即被庐山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所吸引,所震撼。面对这如诗如画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杨豹兴奋而陶醉,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使他立志扎根庐山,与庐山结下了今生的不解之缘。
在庐山漫长的创作岁月里,杨豹有缘相继与李可染、陆俨少、张仃、赵丹、关山月、唐云等大师从相遇相知。李可染为其题写的“正道苍桑”以及陆俨少、赵丹、关山月、唐云等赠送的寄语书画,成为他立志攀登艺术高峰的座右铭。特别是李可染嘱其:“画好庐山,就是对中国画的巨大贡献”,时时激励着他前行,继而成为他铸造庐山画魂的原动力。 为画好庐山,他博览群书,特别对古典文学、画史画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对历代文人墨客赞扬庐山的诗词文赋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遵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古训,善于从中吸取养分,进行今与古的“艺术对话”,并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现代审美意识,透析与揭示出历代文人墨客诗词文赋的内涵与深层,探求古人的心迹与对庐山的人文情怀,把宏观上的理性思考与现实对接,并转换成艺术创作的微观动机,从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创新思想无限衍生,以求达到自臻趋骛和丰富绘画的知识含量以及营造出属于自己,亦属于庐山的独特意境之目的。同时,亦为他日后的绘画艺术创作储备了多元的综合素养。 为画好庐山,他千百回地在云雾变幻的气象景观中感怀人生;他千百回地在高峡飞瀑的自然景观中陶冶情操;他千百回地在群峰籍典中激发灵感;他千百回地认识到: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庐山,才能走进属于庐山的独特艺术。 五十年来,杨豹不受画坛时风弥漫,不为金钱所累,不步世俗后尘,不时地调整攀登的座标。山一重水一复,背着画夹,带着干粮,穿行在一条又一条深峡幽谷,攀登在一座又一座奇峰异障。无论是五翁并坐的五老峰,还是气吞鄱湖的含鄱口;无论是霞落云飞的小天池,还是气势磅礴的三叠泉,都留下了杨豹的身影和足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豹经过不断地磨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从而奇迹般地创意出独具特色,摄人心魄的“庐山风光系列组画”。从而为“庐山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豹的“庐山风光系列组画”,在整体上摆脱了前人传统笔墨的窠臼。他大胆吸收西洋画的用光用色等诸多长处,采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构图新颖,笔墨和谐,意境幽远,具有粗犷中见精微,透逸中显雅丽的特点。他的作品透发出灵幻秀卓之气,洋溢着一种恢宏博大的艺术意蕴,使之形成清新、明快、典雅、雄奇的艺术风格。 杨豹时时牢记张仃先生的教诲:要画好庐山,水墨的运用十分重要。导师的点拨,使他豁然开朗,他清楚地意识到水墨的妙用更能体现庐山的风采和精神,更能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意兴,更能揭示出庐山的真面目。于是乎,他充分利用了传统水墨中的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以及渍水,泼水、铺水等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画面达到了水墨淋漓的最佳效应。他在创作中既注重水墨的宏观运筹,整体效应,又十分注重水墨流动中细微末节的修饰、加工、规整。同时,把诗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以及文学的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巧妙地融合到笔墨和章法之中,使画面呈现出流溢之美,晕化之美,积淀之美,艺术之美。使观赏者透视“四美”以及似具象、似意象、似抽象的山脉走势和泱泱水气,感受到一片迷朦神奇的庐山烟云在不断地流动。 杨豹的画以写山为主。庐山的险峰峻岭,奇山怪石有着独特的风貌。杨豹在写山的用笔上讲究刚柔并济与轻重疾徐,讲究浓淡枯湿与转折顿挫,讲究气韵和空灵,讲究庐山别具一格的山脉走势和层次肌理,并注意与季节环境相吻合,注重山的特征与创新。同时,他以自己的庐山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使画面意境更具时代气息。这种时代感和现代感,不仅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范围,而且给历史家、文学家、政治家以深刻的启示。杨豹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形式提升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脍炙人口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和内质。 杨豹的画又以云水取胜。他画泉泉有声,画云云在行。他的庐山山水画重气势,讲神韵,笔墨翻新灵活,富于变幻。或雄奇,或清秀,或奔放,或宁静,错综复杂中寓有条理,手法多变中追求大美。无论是豪情奔放的三叠泉,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无论是雨后纯净的溪水,还是喷珠吐玉的龙潭,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超脱,那么纯净。他把主观感受和意念激情充分恣肆,赋予笔墨以盎然生机与质量感、生命感。我们可以从画面气息上感受到,庐山的景观状态的微妙变化。同时,亦可感觉到作者诡奇多变的笔墨技法的娴熟运用。 描绘“佛光”是杨豹庐山山水画中的绝招,《佛光含影》等作品,采用抒情写意与印象描绘相结合的方法,以水墨为主,以淡彩为辅,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视觉将佛光这一物理现象人格化、意象化,细腻而洒脱地营造出一种空朦静谧的气象景观,把人带进幽深,梦幻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之感。“佛光”的表现有着一种全新的审美情趣。 庐山的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杨豹在表现匡庐之冬时,擅用自家的“点子功”,白点、黑点、彩点,点点含意,点点寄情。杨豹的雪景图系列组画,巧妙运用光影效果,画面冬意浓浓,白雪飘逸,好一派庐山冬日的奇异景致,使人顿生赏冬景有感,状冬物抒怀的雅兴。同时,给人一种振奋,一种激荡,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纵观杨豹的“庐山风光系列组画”,庐山的四季真是“春如梦,夏如歌,秋如醉,冬如玉”,庐山真面目在杨豹的如椽之笔的挥洒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被浓墨重彩描绘的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庐山,有着神奇的风光;庐山,有着迷人的诱惑。衷情于庐山的杨豹,正因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庐山,把一生中最辉煌的色彩献给了庐山,他的画卷上才会有比青春更加五彩缤纷的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