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书画网)
31年的新闻生涯,从通讯员到报社主编,职业的敏感,都时时提醒着我:一定要为何俊田写点什么,不然我会感到终生的不安。 直呼其名,我真的不敢。因为何後田不仅是我的前辈,更是我的首长和恩师。但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又不能不直呼他的大名。 还是把时间推到1979年的春天。当时,我刚刚入伍到塞外一个坦克师部队当战士。时任师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的何俊田,不知怎么知 道有个会写剧本的新兵叫苏清杰(后来才知道,部队去河南接兵时他就交待:接个能爬格子的来)。当时,北京装甲兵要办创作学习班,这个学习班又是何俊田去组织,下连不到三个月的我,硬是被何俊田送到了北京去学习。
创作班学习结朿不久,原本要任文化科长的何俊田,却因宣传、文化两科合并而又到宣传科任副科长。为此,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都觉得宣传科长非他莫属。可他却对副科长津津乐道:“真要当了科长,我还有时间写字画画吗?”
正是因为何俊田到了宣传科,我才有机会在他的推荐下,直接到师宣传科当上了报道员。时间是1979年9月。
离恩师何俊田近了,自然对恩师有了诸多的了解。当时参加过全军首届书法大展的他,时常还有诗歌、散文、小说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并成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和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双重会员。 如今,和恩师何俊田分别已经28年,回过头再看看恩师何俊田走过的足迹,不仅仅给我,也一定会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启迪。
何俊田,字坦东,祖籍浙江沼兴,1945年生于天津武清。何俊田的祖辈,是远近有名的“大宅门”。后来虽然家庭衰败,但祖上留下诸多的书籍和字画,对何俊田有着颇深的影响。儿时的何家,室内的字画几乎每年一换。特别是到了冬天,孩子家不愿意早起,他便躺在床上看墙上挂着的字画,看得多了,难免会受到目染,然后就忍不住在床头写来画去。父亲见他在字画方面饶有兴趣,就拿出一本字帖和一套《芥子园画谱》让他临习,并教他怎么写,怎么画,那年何俊田只有5岁。同时,父亲还教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待他到了入学的年龄,早已把那些古诗古词古文背得滚瓜烂熟。等他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乡邻们就开始让他给写字、画画。
何俊田19岁那年,部队到武清招兵。接兵干部在家访时看到他家里到处挂着字画,问他父亲是谁写的谁画的,父亲便指了指何俊田。当时一个姓赖的政委听说之后,就亲自找门来,到家里一看他的字和他的画,立即就把那姓赖的政委给震住了,说是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临走的时候,姓赖的政委看见他家墙上挂着几张“马恩列斯毛”的伟人像,问他父亲,为什么你们家的伟人像比我们部队买的像大?父亲说那是俊田画的。政委认为那些伟人像画得特别好,也画得特别像,就把这些像连同何俊田一起带到了部队。尽管接兵团的军医向赖政委报告说何俊田的身体不合格,是丙等身体,不具备当兵的资格,且祖上又“有问题”,但那赖政委还是沒有丝毫的优豫。
何俊田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个姓赖而对他并不赖的好政委。新兵训练之后,北京军区办了一个美术创作培训班,当时只招十几个人,那赖政委就把他给推荐了过去。培训班结朿后又把他留在了机关,并专职从事写写画画的工作。这等于给他提供了一个专业练习书法和绘画的平台。就这样,他一干就是17年。
1981年何俊田转业回天津后。本想继续从事专业的他,却分配到武清宣传部。才华横溢但压根就不想当官的何俊田,不久便当上了宣传部副部长,之后又是常委兼宣传部长,又是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区长等等。 那是个“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不管你乐不乐意,只要“组织需要”,你都不能也不可能不去服从。但他比谁都更加清楚: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书画和政务都兼而有之。正如鱼与熊掌不同兼得一样。但要让他彻底放弃书画创作,又无疑于让他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何俊田除一心一意把政务干好之外,只好忍痛把绘画扔到一边,而把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因为创作一幅画占用的时间着实太长太长。而书法只需一纸一笔一刻即可开书。这之后,何俊田不管是任副部长还是部长,是任副区长还是政协副主席,29年来他不管工作多忙,始终临池不辍,从未间断对书法艺术的心追手摹。 更为幸运的是,1983年深秋,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回到武清。闻知这一消息,何俊田欣喜异常,匆忙前往求教。那天夜晚,他从握笔的姿势,直至章法、风格逐一问起,一直交谈到夜里1:30。先生还特意为他定下风格,并给他选了两本帖,一本是刁遵墓志、一本是崔敬邕墓志。从此,何俊田不仅在书法造诣上获得提升,更与先生结下了不懈的翰墨之缘。之后24年,常得先生悉心指教,也获先生真传,亦师、亦友、亦兄弟。刘炳森曾面对电视记者说:“在我众多的学生当中,确有不少已成名家,但我不能不说:何俊田是最优秀的。”
在步入书坛之前,何俊田始于柳体。有了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机会之后,他对古贴更是爱不释手,凡是能够找到的,他都临帖,而临摹最多的是颜真卿,也临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学行书,下工夫最大的是临黄庭坚,他曾经学了十年黄庭坚的体。因为上世纪七十年的时候买不到帖,何俊田把能够搜集到的,都连夜临摹下来。到现在这些帖子他都一直保留着,足足有数尺之高。
“学我者死,似我者生”。先哲的名言何俊田不能不去记取。但他更懂得,只有在学深学透的基础上,才能从形似到神似。因此,他十分看重书法的法度,不求书法之怪奇,主张在进的同时,力求书法之俊美。正因如此,他的书法作品以颜、柳为主,加上欧、赵的精髄,魏碑的成份,把魏碑和唐楷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在突破的同时,又不墨守成规,端庄雄伟,法度森严,但又自成一幅。其结体宽博而又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又气概凛然,疏密有致而又气韵生动,大有“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之绝妙。这就难怪有书法评论家要称何俊田的书法为“何体”。
如果硬要何俊田自己对自己的书法作个结论,那就是:规规矩矩按照传统的派路走,在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至于自己的书法到什么程度,或者有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应该由别人来评论,不能自己说了算。别人认为你的字有功力,就是有功力,就是要被全社会所承认。他说:“搞艺术的都是专业人才,而服务的对象却都是圈外人,如果圈外人都认可你的书法,就证明你的字已经被得到了认可。历史最公平,历史上所留下的书画大家的作品,字体都非常的漂亮,若是华众取宠戓欺世盗名的东西,肯定不会流传开来。”
当然,何俊田那是自谦。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话说:“何先生的书法形质功力极深,信有性情之录。他数十年临池不辍,纵向取古,横向取今,以盛唐楷书作底,又上溯北朝碑版,且潜心研习篆、隶、行、草诸体兼擅,卓然成就自家风貌。他的书法严整遒劲、沉实洒脱,隽美中含刚毅,朴茂中显雄浑,既有汉魏风骨,又具唐宋神韵,更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质朴淳厚的美感。”读了何先生的楷书《茶经》,再对照孙老的评价,信不为虚。 品何俊田的书法,确有稳中不俗、险而不怪、老却不枯、润也不肥的独特魅力。亦刚亦柔,时重时轻,或虚或实,不激不厉,欹正相生,章法意境全在其中。书坛泰斗启功生前称赞何俊田的书法:“当今书法界能这么规规矩矩写字的人可不多啊。而且,真、草、隶、篆都能上手,没有几十年功夫如何也写不成这样。尤其是楷、行、草书,真见功夫,看来重视传统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呀。”
书坛巨擎欧阳中石见到何俊田的楷书“千字文”,骨力遒劲,结构独异,连声夸赞,“写得好!方笔、圆笔、笔笔到位。结构也疏朗清秀,有神韵。”并当场题增“以书涣彩,切时如需。”
不能不提的是:1994年12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天津视察,两次见到何俊田的书法都驻足欣赏,并大为赞悦。先称赞其一付横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说:“这字写得好,有功力!”后来在会议室又见到何俊田写的王维《渭城曲》,遂在字前驻足欣赏,口中还轻轻吟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读边问:“写这幅字的人干什么工作的?他的书法非常有神采,基本功很扎实,写的好,写的好(摘自《留在武清伟人足迹》一书)!”
何俊田的书法“写的好”是圈内圈外都不争所事实。不然其作品就不会入选全军首届书法展,就不会四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之国展,中央电视台就不会为他录制专题节目,诸多媒体就不会为他开办书法讲座;他的书法就不会刻进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新疆、西藏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碑林、碑廊或名胜古迹处,他的书法就不会收录于30多部专著,就不会被境内外众多艺术馆、博物馆所收藏,他也不会以学者身份,多次和刘炳森等书坛斗被邀访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并进行书法艺术交流或展览。不然,1999年8月,赵朴初老先生也不会对何俊田书法作岀如此评价:“花枝春满,老干弥昌”,并抱病题此以赠。
纵观历史上能留下痕迹的书法大家,无不是诗书画印样样都出类拔萃。当今书坛所以鲜有大家问世,说到底是缺少厚重的文化底缊。而岀身书香世家的何俊田,恰恰是这方面的杰岀代表。他涉猎之广泛不仅令圈外人吃惊,也常常令圈内同行叹为观止。他在潜心耕砚的同时,酷爱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同时对戏剧、曲艺、音乐、美术都有很深的研究,特别是古体诗,功力更为深厚。仅创作古体诗,就有两千多首。作为天津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的他,曾一次次和众多的省市区领导讲书法也讲古典文学和古诗词,尤其擅长平水韵,他的课博而不杂,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且又深入浅出,常常令那些省市区领导禁不住拍案叫好。
要想真正解读何俊田,不仿静下心来,认真品品他已结集出版的《何俊田书法作品选》、《何俊田书法作品集》、何俊田《书法学习指要》、《何俊田自作自书诗百首》、《何俊田楷书自作诗五十首》,《何俊田楷书阿弥陀经》、《何俊田楷书茶经》以及主编作品《雍阳轿子---刘炳森》等.也许,只有这时,你的眼前才会顿觉一亮:与其说何俊田是书法家,不如说何俊田是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实践、文学造诣都极深的书法大家。如此功力深厚,字字雄魂尽显的大家,在赵朴初、启功、韩美林、刘炳森之后的中国书坛,又能找岀几人?
再次见到恩师何俊田时,已是2010年的初夏。作为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发展基金管委会副主任的我,要组织全国部分著名书法家到洛阳老君山去开展一项公益活动。没想到一个电话过去,恩师何俊田便满囗应允。但我知道,早已年过花甲的恩师何俊田,如今身兼数职,反而比在任时更忙更忙。什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老年书画会副会长、桂林两江炎黄书画院顾问、澳门书法家协会顾问、日本书道泉会顾问、大运河书画院院长、天津武清文联名誉主席、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等,忙也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公益活动,他一切都可以放弃。
这就是我当年那个豁达睿智的恩师的何俊田,这就是分别28年之后,在物欲横流的眼下,依然“不随落叶舞秋风”的书法大家的家何俊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