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0-10-10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来源:(东方书画网)
董伟国简介:董伟国,字少庸,笔名散公,斋号鉴古山房。一九七二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市。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兴趣广泛,涉猎广博。书法以小楷、篆、隶,草见长,浸淫十数载,遍临名碑帖。主张深入传统,推陈出新,作品溶碑、贯帖、崇尚晋韵,力求表现高古、奇逸之境。闲暇之余,尚攻绘事,研习山水、花卉、篆刻,游历名山大川,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且醉心于收藏、鉴赏,于古器中汲取营养。现为鉴古山房艺术总监。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潍坊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先后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项书法赛事中多次获奖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获得者。山东省政府最高奖‘第三届泰山文艺奖’获得者,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获得者等。 在记忆里,儿时是最美好的。门前一条挺宽的河,名丹河。老人说:“水是从很远的南山上下来,山上的丹土将河水染红,因此就有了丹河这个名字”。
儿时性情无常,性趣是广泛的,处处充满好奇,为了寻到丹水源头,我偷偷约了伴,顺河而上。大约走了两天,眼前还是泱泱的河水,更不见什么源头。这可急疯了家里人,发动全村人四处寻找。幸一好心人问明原由,把我们送了回来。见到满屋人及母亲焦急疲惫的神情,布满血丝及红肿的双眼,这才知道是闯了大祸,而父亲的一顿打固是自然的,现在想来便成了笑料。 大一些的时候,我用泥巴做了"章子",名曰:“家在丹水西岸”。现在看来虽了无法度,但那份烂漫之态是今日不可再有的。把晒干的泥巴章子放到炉灶中焙烧,就似乎更完美了些,“古朴”的似有“秦汉封泥”遗风。那时,课本便有了用处,上满是“章子”、“图画”和“书法”,象是“大内”鉴藏的文物字画,令人眼花缭乱。 父亲早年是唱京戏的,由武生、小生到老生,唱了好多年。遇上文革,戏班子硬拆散了,也拆散了一代人的心。父亲说戏唱到我这份上,下一辈子就成了“哑巴”。话中的含意我是听不懂的,但言语中深深地情感与寄托我能体悟到。我的艺术潜质源于父亲,父亲赠予的第一本书法字帖,启蒙了我。 治艺之余,我尤喜游历名山大川,更崇尚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境。游历归来,每每做些小文以记之。“松涛在耳,清泉迂心,与二三知己,散坐绿茵,掬清泉,饮美酒,聆天籁,晤艺道。至大醉,乃放歌长啸,音旋山谷,山雀惊,鸣虫和。仰观半天红霞,方知日暮……”这是与道友游山归后所作小语。 如今,以往道友迫于生计,皆离我远去,惟余我独守小庐,苦耕砚田,乐此不疲。偶读此小文,更是感慨万千,昔日之境恍若在眼。既入此道,应穷其毕生精力为之,不可作半途而废之夫耳。
因我好古,曾起室名曰鉴古阁,为此也开过一爿小店,经营些古董古玩类以维持生计。我沉迷于斯,也曾为错过珍品而懊悔。 记得在一大家户里见到一幅文衡山六尺整纸山水,的确精彩,以低廉价格买了下来,归后遍阅资料,发现其画风不甚吻合,便断定为伪作,把玩不久,在一次酒酣之际便满怀豪情以低价易手,后来朋友找了掌眼,原是衡山早年真迹,且为精品。为此友逢人便笑我:“你没这福分”,我总是一笑了之。以前常自命不凡,原来我也不过是个庸才,于是又起斋名曰庸庐。 时下是信息、网络时代,一切高科技事物日新月异,迅速变幻、发展,也随之带来些许负面影响。从艺者饱尝流派、时风大餐之后,便耐不住寂寞,个个都想独树一帜,自成面貌。急功近利与浮躁心便油然而生,反而造成艺术作品千人一面,淡化了个性。他们皆一叶障目,忘却也忽略了自身与根本-—传统经典。艺术是需深入生活、根植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后自成面貌。而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自然流露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当下,一些有志之士站出来大声疾呼“要摒弃一切不良之陋习。” 我也曾在“流派”与“时风”大军浩荡下,并列其中被左右。待醒悟时,方知时光空流,复回归传统,根植于斯。浸淫日久,更觉艺术天地之广阔、宏博,深感自己之渺小、无知。 艺术道路是寂寞、清贫、痛苦的,故应懂得享受痛苦,并为此快乐着---因为我深深地爱着她。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