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郑克明:寥廓江天竞自由

时间:2010-12-0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东方书画网)

    “风光最美是汀州,水草竞鲜鱼争游。阵阵雁声多悦耳,芦花飞舞点金秋。”著名国画家郑克明的这首题画诗,不仅为画面中云水长天、芦花摇曳、芦雁祥和欢悦、舒逸温馨的场景画龙点睛,也呈现了画家此生以大雁为主创的潇洒人生路。被誉为当代雁翁的郑克明,有着60余年绘画芦雁的经历,在乐此不疲地描绘这些空中旅行家团结忠信的品格和精神的同时,也彰显了一代国画大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执着的艺术追求。

  晚秋时节,落叶缤纷,苍茫而寥廓的天宇中,不时有整齐的雁阵掠过,它们匆忙却并不慌乱的背影以及略带沙哑的叫声,让人失落,也让人期待。这个时侯,去拜访雁翁郑克明,除了他斐然的艺术成就的吸引,还想从一代雁翁的艺术世界里找寻些许的慰藉,去融释雁南飞的怅然。郑克明正在家中创作,虽然已是79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绘画经历,郑克明兴奋起来。
  郑克明1932年出生于河北文安县,一个离白洋淀不远的地方,那里有成片的洼地,洼地里芦苇丛生,鱼虾肥美,每年冬去春来便有成群的大雁飞来,在洼地里生活。童年的郑克明就是在雁叫声声中度过的。郑克明有着极好的艺术天赋,年幼的他从给乡亲们写对联中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像伙伴一样的大雁也成了他描绘的对象。16岁时,他曾专程去天津求艺,先随国画家裴殿奎学习花鸟,两年后又拜张树臻为师,专攻芦雁。被誉为“芦雁张”的张树臻取清代画家边寿民画芦雁之法并加以创新,在此方面独树一帜。经过“芦雁张”的悉心指点,他提升很快,并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国画家的信心。成年后,他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当过兵,做过宣传,搞过科研,但始终没有放下画笔,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心中圣物的描绘。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自古以来,大雁就被文人墨客咏叹,其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品格也成为人们感怀和言志的对象。在郑克明眼中,大雁的美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领头雁的敢于担当、任劳任怨,群雁的自觉性、凝聚力和不离不弃,爱侣间的忠贞不渝和情深款款,同伴间的关爱和热情互励……这无尽的美,被郑克明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于笔端,从而也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雁翁!
  由于大雁常出没和栖息在芦苇丛中,所以画家此类创作均叫做芦雁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以画芦雁著称,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清代秦祖咏在《桐阴论画》卷称其作品:“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并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而在当今流传这样一句话,“清代有个边寿民,当代有个郑克明”。从此语中不难看出郑克明在当代画坛的影响力。
  郑克明画芦雁,吸取了边寿民写意技法精髓,同时加以创新,将没骨技法和书法用笔融入画面,在营造雄浑壮美的意境时,更加注重捕捉生活的气息,无论立意还是构图,都大大前进了一步。其笔下的芦雁图,清雅舒美,墨色丰润,立意深刻,少了古代文人画的落寞和颓废,多了当代人的朝气和志趣。郑克明认为,笔墨紧随时代,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在立意上,立意高,则画品高。为此,他以建立现代审美为追求,将对社会的责任和人生的思考注入笔端,通过芦雁的美和真,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正是这种高品格的追求,奠定了他在当代画坛的地位。
  如他创作的《江南虽好是他乡》,大片留白渲染出苍茫寂寥的水天,粗笔点缀、淡笔书写出摇曳丛生的芦苇,十几只栩栩如生的芦雁或飞舞,或呼唤,或觅食,或休憩,灵锐敏动,悠然自得。整个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遥相呼应,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法和匠心独具的构思。此外,《兄弟相聚最多情》、《百雁图》、《腾飞》、《大展宏图》等佳作,均水墨酣畅,笔意阑珊,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满、惠风和畅的盛事图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大雁的宏图大志和高瞻远瞩,这也是画家历经沧桑而对其不离不弃的一个原因吧。“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秋便去,江南虽好是他乡”。从这首题画诗中,我们似乎读懂了郑克明对大雁历经艰险、信守一生的诠释,也领略到了当代雁翁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郑克明先生艺术简介:郑克明,1932年生于河北文安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工花鸟、书法,尤以画芦雁著称于当今画坛。郑克明先生自幼生长在大雁栖息之地,少年起耳濡目染,在继承清代画家边寿民画芦雁之法的同时,将没骨法及书法用笔融入自己的作品加以创新,既尊重传统又师造化,使笔下的大雁栩栩如生、独具匠心。在技法和立意上都大大前进了一步,被冠以当代“雁翁”之美称。其作品经常参加各种画展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曾两度获得日本纪念金奖并出版《郑克明书画艺术》画集。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笔歌墨舞颂齐鲁—访书法名家张仲亭 下一篇:硬笔书法 何去何从——庞中华谈硬笔书法的传承危机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