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网)
大音声希 大象无形
——记著名画家王其智先生 李宪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北宋.吕惠卿)。这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生的大智慧。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讷言敏行,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能自然地把情感用到最有意义的地方,从而发挥人生的最大价值,使所从事的事业达到光辉的顶点。而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解读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王其智先生的画品和人品,颇为贴切。 一、名师门下出高徒 王其智1931年出生于山东莱州。莱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其父王式廓便是其中的一位。王式廓曾任中央美院研究部主任、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巨匠,卓越的人民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在我国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血衣》、《参军》、《改造二流子》、《井冈山会师》、《转战陕北》、《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等作品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徐悲鸿先生在评价他的作品《改造二流子》时说,“主题集中,人物表情明显,章法紧凑,作风尤老练,所谓‘轻快’‘沉着’兼而有之,诚近现代艺术作品中之杰作”。2002年7月,国家文物局规定,对建国后已故著名画家王式廓、徐悲鸿、何香凝、李可染、林风眠、高剑夫、黄宾虹、董希文、傅抱石、潘天寿等10人的作品加以保护,一律不准出境。
王其智童年习画,蒙师即其父王式廓。他记得四、五岁起,父亲每逢从外地回家,总是把他带在身边,一边自己写生,一边教他画画,田间的耕牛、劳作的农夫、潺潺的溪水、花草树木、鸡鸭猪犬皆入画。有一次父亲几笔便把一头树下的卧牛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由此被深深吸引了的他,痴迷上了绘画。后来父亲定期给他安排素描和写生作业,回家时边批点,边示范,手把手的教。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父亲也是看着他一步一步的成长,不断地给以极其严格的教诲,既教他学绘画,更教他学做人。谈及此,他深情的说:“父亲就是一座山,是我终生的依靠,也是我终生攀登、而无法逾越的艺术大山。更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浓厚的艺术营养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949年2月北京和平解放后,父亲从家乡把他接到自己的身边,先后就读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4月两校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名师如林。在那里他得到了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罗工柳、张仃、胡一川等名师的指教,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正规的学院教育,使他系统的学习了中西美术史、绘画理论及绘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培养了严谨的治学精神。
名师出高徒。有句俗话:“没有看过大师们做画,怎能得其真传。”王其智因家学渊源及在中央美院所获得的正规教育,使他在艺术之路上方向正、起点高,加之个人长期辛勤的耕耘,终在中国画坛有所建树。
二、中国伟人油画肖像绘画第一人
要说为伟人画像时间之久、数量之多、观者之众,在世界美术史上自古至今非王其智莫属,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国伟人油画肖像绘画第一人。
毛泽东画像正式悬挂始于1945年4月中共七大会场的主席台,同时悬挂的还有朱德总司令的画像。这两幅画像都出自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授、王其智的父亲的王式廓先生之手,那年王其智15岁。时隔六年,子承父业。1951年王其智中央美院毕业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留院伟人肖像画创作室专事领袖油画肖像创作,从此与创作伟人油画肖像、特别是毛主席画像联系在一起,走上了一条光荣而又极其艰辛的艺术创作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美院伟人肖像画室接受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油画肖像的创作任务。老师张振仕带领王其智和同事金石依据大量资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和创作,最终确立了毛泽东油画肖像的标准范式,为后人再画毛泽东油画肖像提供了标准。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画像融入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成为标志性象征,受到全国人民乃至海内外友好人士的喜爱。每天从五湖四海来到金水桥下无以数计的人们,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更使这幅画像举世闻名。作为一件绘画作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无疑是美术史上的佳话。
自1951年至1978年的27年间,除了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画像外,还为人民大会堂、新华门、北京火车站、首都机场、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等重要场所多次绘制毛泽东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孙中山、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油画肖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庆节游行队伍中的毛泽东油画肖像、中共十大开幕式会场中间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也出自王其智之手。他还应邀为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重大场所绘制毛泽东油画肖像。他既是新中国第一代伟人肖像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事领袖画像时间最长、画得最多的的画家。
近些年,王其智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应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之邀为领袖油画肖像。先后创作了表现邓小平与香港回归为主题的《心愿》、江泽民肖像画《人民万岁》和胡锦涛的肖像画《和谐颂》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及美术界的高度评价。这次采访又得知,他应中共中央文史研究室等部门之邀,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正在创作《传承系列图》的三幅大型油画:《毛泽东与邓小平》、《邓小平与江泽民》、《江泽民与胡锦涛》。俄罗斯列宾学院院长西蒙今年六月初,亲自登门邀请他明年到俄罗斯举办油画交流展,还需创作十多幅领袖肖像画。
画人物难,画领袖人物更难。多年来的领袖画创作凝聚了王其智的心血和汗水,是他艺术的高度结晶。中国领袖人物画的创作,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绘画技法,既要准确把握领袖的形,更要精确体现领袖的神,真正达到形神兼备。王其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 “博采众长,探索创新,妙在写神”的12字诀。画毛泽东像脸部偏红色,背景蓝、红相间,衣服偏蓝灰色。背景色又分不同层次,冷暖互融,画出了晨曦涌动,朝霞拂面的感觉,将伟人的慈祥与威严融为一体。邓小平同志生前有个愿望:“等香港回归了,我要到自已的国土上去走一走”,可他没等到香港回归就与世长辞。为了实现小平同志的心愿,他用了多半年的时间,参考了很多资料,绘制了大量草图,最终创作了巨幅油画《心愿》。这幅画像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以中国第一大海港——维多利亚港为背景,突出了小平同志顶天立地的伟人形象,仿佛他亲自到了维多利亚港湾,俯瞰香港,堪称一幅当代油画的经典之作。1998年2月,此作品由中国马克思研究基金会监制成纪念卡,在全国发行,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分别收藏了此幅作品的纪念卡。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冯法祀说:“领袖画像不仅要像,更要把性格画出来,把精神画出来,要求有很强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看得出来,为画好领袖肖像,他们作了许多尝试,将西画的色彩和光的运用以及方方面面的绘画成果,比例、透视、解剖学、三维空间、黑白灰对比等都体现出来了,是在多方综合的基础上开展领袖肖像创作,取得了开创性成就。用我们专业水平来衡量,王其智等人的工作经得起考验,画出了民族特点,既有古典美,也有现代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毛泽东油画肖像在中国美术史上应该有个重要的位置”。
王其智数十年默默无闻的反反复复画领袖画,这在美术史上无疑是一个奇迹。他在中央美院求学时的系主任、后任广州美院院长的著名油画家胡一川先生,长期关注王其智的绘画创作,并给予了极大肯定。他说:“我教学几十年,带过众多学生,有成就的也不少。但是像你这样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人并不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画伟人肖像,勤勤恳恳。应该说你是我最有成绩的一个学生,也可以说你是中国最大的画家。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毛主席画像有好几亿观众。画像不让签名、落款,如果允许署名,你的名气会比我大多了。”
三、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油画是他美术专业的强项。毕业时,他也想发展自己的专长,对分配到伟人肖像画创作室并非心甘情愿。父亲知道后,把他一顿批评,教育他画领袖像是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服从组织分配。时任中央美院人事科长的丁井文先生谈到这段历史时说:“王其智毕业留校,从事领袖肖像画创作是由我安排的。我对他讲,你是王式廓的儿子,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服从组织分配,刻苦钻研业务。” 数十年他没有辜负组织和父辈的期望,潜心创作,默默奉献,圆满完成了领导安排他的领袖画创作任务。
为画好领袖像,也为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丰富笔墨表现力,王其智常年坚持写生、画风景油画。他认为,画风景油画,也要与中国画一样“师法自然”,认真观察、体会、归纳自然,才会有驾驭自然的能力,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是画家写生的圣地。逢休息天和节假日,他常背上油画箱,拎个小凳子,几乎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有时与父亲王式廓一起写生,父亲的指导让他终身受益,他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风格,又创造和发展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创作了《鼓楼》、《钟楼》等一批高品位的油画。
当年,王其智曾师从李可染先生习画山水,他秉承先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之精神,数次到黄山、泰山、井冈山、天山、延安等地写生,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完成人民大会堂交办的大型油画《井冈山》的创作,多次去井冈山采风,在小井、大井,茅坪、茨坪等地画写生,他把自己融入自然,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创作完成了巨幅油画《井冈山》,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在这幅油画前,周恩来和尼克松打开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新局面,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商讨香港回归祖国的大计。他还应邀创作了大型油画《延安风光》,悬挂于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晚年,他的足迹遍天下,无论是北方的黄河泰山,还是江南的大山名川,都曾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他笔下的黄山天都峰、始信峰,浓墨重彩,云天雾罩,一派诗情画意,风景独好。
王其智的的风景油画构图严谨,色彩明快,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调动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笔法形式变化多样,具有很强的冷暖色彩表现力,而且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巨大的情感空间,把物象表现得诗意盎然。冯法祀先生评价王其智的风景油画时说:“你的油画深得乃父王式廓之神韵,章法结构气势不凡,块面塑造磊落大方”,这标志着他的风景油画创作达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境界。
四、探索无垠辟新径 艺术无止境,探索永无垠。步入中年的王其智先生又辟新径,主攻中国水墨画。他受家父王式廓及徐悲鸿等前辈的影响,集个人多年创作体验和诸多修养于一身,努力把西画的造型、写实技巧,与中的相融合;把素描、色彩功力,与中的写意相结合,作品既富传统的笔墨情趣,又具西画的厚重,以精湛的技巧融汇中西,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王其智的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广泛涉猎。他创作的动物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特别是他的中国虎画,是中国近现代5个画虎流派之一。被评论为运用深厚的素描功力最高超的表现非典型虎形象的大师。他将传统画虎技法和西画的素描功底相融合,注意对虎的实地观察和写生,追求真实、生动、气韵。他笔下的虎,介于大写意和工笔之间,笔墨虚实结合,色彩冷暖结合,努力追求师法自然,重在写神,无论静、卧、动都具虎的威风气势。既有阳刚之美的《威震大千》、《雄风长在》;又有表现兽中之王脉脉温情一面的《天伦》、《摇篮》、《双雄》等。王其智先生所作的虎,多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或奇松、泉流,或草丛、山崖,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气氛,画出了虎的形体美与神韵美,尤其是在笔墨技法方面,独辟新径,技法创新,使其笔下的虎超然脱俗。老画家秦岭云先生称赞他多才多艺,说他画的老虎“富有人情味,较以往的画虎大家又进了一步,开辟了新的途径”。花鸟画代表作“桃”,与众不同。他以中的颜料、西画的技巧,既有西画三度空间的厚重,又不失中的意象神韵,笔墨虚实结合,色彩冷暖相间,饱满的果实,生动逼真。
五、热心公益事业
王其智对艺术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追求,他淡泊名利,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爱我中华,修复长城”、“抗洪救灾”、“助残义捐”、“希望工程”、“支持亚运会”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将自己最好的艺术作品无偿捐献给社会。2000年9月,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他率先向北京市政府捐赠40余件价值近百万的绘画作品,这是北京市申奥以来首次接受的个人书画捐赠。奥申会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等出席了捐赠仪式。画坛伯乐丁井文先生称赞说,王其智将青春热血、全部情感奉献给了绘画事业,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又带了个好头,值得一书。
采访即将结束,王其智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此联颇具道家意境,也道出了他为人、做艺的境界。他早就是中国美协会员,但在艺术简介中从来不提,以至很多人误以为他不是中国美协会员。我问及此,他笑答:“那是一级美术组织啊,画家最重要的是画好画”。 王其智先生不图虚名,耐得住沉默,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沉默中积淀,在“希声”中嬗变,在“无形”中升华。我坚信,他的绘画艺术将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王其智先生艺术简介:王其智,字书海,中国美协会员,1931年3月出生于山东莱州(原称掖县)。自幼跟随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巨匠、先父王式廓习画。1949年先后就读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4月北平国立艺专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央美院他得到了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罗工柳、张仃、胡一川等名师指教,接受了严格的学院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该院伟人肖像画创作室工作,从事伟人油画肖像的创作达27年之久,为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等处绘制毛泽东、马恩列斯等伟人画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作的巨幅油画《井冈山》和《延安风光》,分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和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1955年3月油画作品 《钢铁工人》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展, 1974年10月油画《万里千担一亩田》入选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连环画《葡萄丰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还出版有多种单幅伟人油画肖像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