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1-05-03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来源:(网络)
当代书法能让人静心品读的作品不多。因为喧嚣与浮华,让本该属于雅事的书法艺术充满了焦躁与不安。张志庆的书法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充满了技艺的娴熟,品味的高雅,智慧的彰显,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
技艺的娴熟支撑了张志庆书法的耐读性。张志庆对书法技艺的探索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自十八岁起,他对唐楷、魏碑和汉隶作了大量的临习和研究,这使他的腕力和控笔的能力很强。对书法知识和古典文学的广泛摄取,使得他思想丰富、思维活跃,创作能力也很强,作品充满张力和灵气。他对魏碑和唐楷的学习,使得他的书法线条质量厚实、不飘浮,这为他进一步研习行草书搭建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他从黄道周入手,确立了行草书的基本框架,直入堂奥,得其风神迸发、笔势连绵之意,既而于王铎得迟涩之质,于张瑞图得方峻之骨力,于傅山,徐渭得狂放之气势。近几年,他又转入晋唐,系统的学习传统的经典,一洗笔底的躁气,趋于精致。由于他对唐孙过庭的《书谱》和《二王信札》全方位的钩摹和上百遍的临习,使得他的行草书用笔日趋娴熟,点画腾挪,如兔起鹘落,精准有致,让人感觉其书法的线条就象是体操运动员连贯的双杠动作,充满了力与美,张驰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使得他的行草书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2006年,获得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品味的高雅,使得张志庆书法艺术创作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虚则活,则书法气韵生动。长时间的、大量的技巧训练,没能困住他的思维,使他的作品既精致而又不失空灵,没流于俗气,这体现了张志庆博取的高明之处。他从临习唐楷始,到写魏碑、明清行草大轴,到晋唐行草,他一直固守古代书法的文脉,未被当今书风所动。其用双钩填墨的方法近乎复制式的临帖,看似愚笨,实则高明。近期,他在《书法报》上连载的《二王书风系列经典临习》,每幅临作配以千字短文,每有灼见。他在临帖时,不仅注重书法的书写,从章法到布局,直到纸张、色调、破损作全方位的模仿、再现,细致入微,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经典,获得的知识多于泛泛的临写,从张志庆创作的大字、小字行草中能体会到他对传统的巧妙运用,即便是书写浑穆的魏碑,也处处显示出钟、王的雅润,即便是挥洒恣肆张扬的清人草书,也渗透出晋人的韵致。我们在品读张志庆书法作品时,会被作品中儒雅的气息所感动,其澄明之怀,仿佛是久渴之中突遇甘洌,心旷而神怡。
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仅有技艺与品味是不行的,它需要智慧的涵养。他对国画艺术、诗文修养,自习书之始就未间断。张志庆是一位全方位的智慧型书家,他的国画花鸟,追摹八大山人、徐渭、虚谷的绘画之意,意味隽永,哪怕是平尺小幅,亦绝不随流俗,充满着文人的气息和高雅的境界,气韵生动,情景交融。其近十年来,写了近百篇诗赋,且其修的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使其传统文化的涵养进一步加深。他的本职工作又是教书育人,对于艺术文化之源,张志庆一直沉浸于其中,受其滋养,其见解往往于谈吐之中显示不凡。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