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解读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林之源的隐居之谜

时间:2011-05-04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解读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林之源的隐居之谜
 
      一位集“诗书画印”绝活于一身,在资江之源、林壑之间结庐归隐,养心悟道长达十年之久的隐士,为何在两年前突然出山?出山后不到两年时间他又一举成名,成为当代隐士文化代表人物、十大山水书画名家。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他的“出世”与“入时”对我们这个时代将有什么深刻的蕴意?
 
 
当代隐士浑身充满“奇”气
 
      我们今天要解读的主人翁就是自诩为“山野村夫”的林之源。
      2009年7月18日,林之源收到了《中国民族》杂志社英文编辑部发来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入选通知。这次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当代十大山水画名家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从全国范围进行严格筛选,最终入围的分别是白雪石、张仃、郭公达,陈大章、官布、雷正民、姚治华、于志学、龙瑞、林之源共十人。
      前几位山水画家多年前就在业内赫赫有名,入围十大山水名家似乎当之无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为何也能榜列其中?
      带着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应邀前来北京参加《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的林之源。
      林之源,1956出生,字半溪,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温州人。他虽出生在我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是中国的犹太人之一,而他身上并不具有温州人普遍存在的浓郁商气。他身着古朴唐装,颌下一绺墨髯、脚蹬百纳布鞋,一双睿智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仙风道骨,神态飘然,浑身充满着奇气、野气与狂气。他在举手投足间透出的超然绝尘、清朗洒脱,绝非俗人之态,大有饱读诗书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
      林之源生性乐观、心态淡泊,乐观到什么程度呢?一日三餐,一碗米饭、三根咸菜,也其乐无穷。因而他经常自嘲为“山野村夫”或“林癫子”。我们第一次见面调侃时,他就指着自己身上的白底黑花唐装幽默地说:我这身衣服才花24元买来的哩,大家都不相信,穿在我身上也不掉价吧!”寥寥数语,足见深居简出隐士的真性情。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都需要机缘,这样的一位世外高人,在两年前却与我失之交臂。
      2007年5月18日—22日,在山野隐居了十年的林之源,携他的一百多幅集诗书画印作品在中国的艺术宝地——荣宝斋举办个人诗书画印展,反响非凡。这期间,有位温州朋友邀请我参加画展,并希望我能给予报道。不巧的是当时我出差在外,未能及时应邀参加活动,后来虽赶上画展的最后一天,到了荣宝斋却与林之源无缘相见,我只是通过画展的有关海报对林之源及其作品作了粗略的了解。
      当时我脑海里只有这么一个印象:一位画家,生于儒医世家,家学渊源的潜移默化,使他自幼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从江南“永嘉学派”,攻习诗书画印,少年有成,多年浪迹海外,遍览海内外名山大川,后又隐居山林,终日与大自然相守,以野岭平畴、清流云海为友,因而他的山水作品亲切自然、言之有物。
      一个画家模糊的轮廓,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在我心中淡忘。谁料想这位曾被我错过的主人翁,居然是一代奇人。当年,他的一幅幅空灵超迈、生动传神的山水画卷,首次在北京荣宝斋登堂亮相,取得一鸣惊人之奇效。此后,他的作品又在我国十三朝古都西安等城市相继展出,每一次均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他传奇的故事不翼而飞,他的名字也在大江南北传开。
当时对他的到来,西安书画界人士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西安是什么地方?一个积淀着十三朝沉甸甸历史文化的古城,历代名人墨宝堆积如山,他一个无名小卒胆敢在这儿搞什么个人诗书画印展,那不让人贻笑大方?在外人看来,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林之源剥了皮全身都是“胆”!
      而据林之源事后感叹:“其实我当时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有人说我好大胆!我说,我只是一个学生,抱着学习的态度来,你说我需要什么胆?”
       胆量胆量,先有胆后有量,胆牵出量,量托着胆,正是因为他无所畏惧的胆识和超凡脱俗的作品赢得了业界的掌声与好评。陕西书画界一些权威人士感叹说:“感谢你将江南的灵秀与真山真水带给了我们这片黄土高原!”
      展览结束后,林之源给陕西慈善总会捐了100多幅画,当时有许多媒体闻讯前来采访,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我只是尽了做人的本分,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不需要大张其鼓地宣传。”
      其实,他每次画展结束后都会做一件类似事情,他说“好事有大有小,只要有这个心就可以了。”他想让自己的行为,唤醒社会公众,特别是经济富裕的人群,多一点善心善举,多一些精神追求。
 
 
从“山野村夫”到“山水名家”
 
      “山水”是林之源作品的核心,也是他十年隐居生活的全部,“山水”不仅赋予了他灵性,还成就了他的英名。
         林之源的山水作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水墨山水,技法上以“泼墨”、“破墨”为主,辅以“皴擦”、“渲染”,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远近山色的不同视觉效果,树木的刻画为渴笔焦墨以书入画,整体画面墨韵飞腾、意境深幽,给人一种空灵超迈的美感;另一种类型墨彩并用,一般画面视野开阔场面宏大,注重山水大势的把握,中近景“泼”、“破”、“皴”、“擦”并用,山体的质感和体量感刻划得十分生动传神;远景信手泼洒,若山若云缥缈灵动,画面中往往是疏林下数间草庐横斜似有琴声诗韵从窗口飘出;崖壁间一叠飞泉化作氤氲仿佛隐隐幽鸣自空谷传来。山体的描绘以花青、赭石与墨色相配,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有效地烘托出大自然的妩媚多姿和勃勃生机,对树干树冠的描绘一般以熟褐和黄或绿色与墨色配合,这样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加符合人们的视野习惯。他在墨与色的运用上主辅相融和谐生动,具有高超的独到之功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拓宽了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表现力。
      作品最能流露一个人的品性和艺术涵养。从林之源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清明隽永、朗然澄澈之气;直爽豪迈,自由自在之性情。
      有收藏者如此感叹:“林之源的画养眼,我庆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画,如同把天地情怀揽于陋室之中”。
有一位著名书画评论家如此评价——欣赏他的淡墨山水画,我们可以感知到天地间的苍茫之气就萦绕在他那纵横挥洒的笔下,蓝天、白云、苍岩、瀑布、小桥、流水、浑然一气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一片空濛的境界里,几间茅庐若隐若现在悬崖峭壁,仿佛“冷香书屋”坐落其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的物质外化,是其对人生独具慧眼的艺术表述,之源先生向人们敞开的艺术世界,其实就是埋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
      还有评论家这样指出:林之源敏锐地抓住了支撑中国山水画艺术审美体系的两个重要的支点,一个是“尚意”精神。另一个支点是“卧游精神”。“卧游”精神就要创造一个让人们的灵魂可游可居的精神乐园,使人们在轻松的审美过程中,精神得以慰籍,人格得到升华,从而使山水画艺术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用。
      林之源有座右铭曰:“必攻不守”。
      他不守成法,不守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因此,他的画既有传统的特色,又绝不似某一家某一派。作品始终表露着鲜明的对历史和社会的思想感情的取向,运用生物、明快和写实的造型语言作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充分反映了一个画家的水乡情怀。还有,他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以“二王”为宗,融碑、帖于一炉,线条洒落流畅,章法疏密错落;他的篆刻,吸汉印之乳汁、撷明清之精华,布局错落有致,刀法峻爽有力。
      “读万卷书,行人生路”,是林之源的学艺宗旨。
他遁隐资江山林的10年间,读书悟道,潜心书画,从中国的道家,佛家,儒家,以及诸家中吸取营养。他对待自然的态度既敬畏又谦卑,他得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如同道家的庄子,对万物生命的理解一样。他将自身沉在山水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者。        
       “云山苍苍,烟水茫茫。暧暧村舍,可以徜徉……”
       “贾勇登天脊,白云足底生,天风撼大壑,吹落数峰横……”
       一曲曲山野生活的和谐交响乐,一幅幅云山烟水的美丽画卷,在他的笔下流淌,并向世人昭示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和一种艺术的源流。
      如果用才华横溢来概括当代隐士林之源一点也不为过,他集诗书画印绝活于一身,他的《冷香书屋诗集》获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他将诗境与画境进行了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他的作品令人美不胜收。
有一位学者曾在林之源隐居之所百卉谷充满感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山之源、水之源、林之源,源于自然之中;词之源、诗之源、画之源,出自山水之间。”
      林之源曾得益于国学泰斗章太炎第四代谪传弟子刘克雄先生的教诲,并深得章太炎独门内传绝学《声韵学》的真谛。林之源的恩师刘克雄对林之源的赠言中所述的:“君已筑基如是,倘假以时日,则大成在望矣!”
 
 
遁隐山林仍是归宿
 
      林之源是个淡泊名利的居士,他产生隐居的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出于对我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的执着追求。
      他说,“我在国外旅游历期间遇见温哥华大学一位哲学博士,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说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道家的哲学。要和天地、大自然接近,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是什么感受?必须住下来,静下来,与大自然对话,有了感受,才能悟通中国的道家思想。天地阴阳、一分为二,正好与国画一脉相承。道即自然,道即天地。”
      回国以后,林之源闲云野鹤般游历了名山大川,最后他的脚步停留在了桂林市的资江旁。和漓江的秀美不同,在林之源看来,资江山水激情澎湃,张扬着阳刚之美。1996年底,他带着从国外赚回的12万美元,来到一条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荒僻山谷,在那里破土造园建楼,广约10亩余,额“冷香书屋”,每日隐居其间读书、作画、交友,赏山玩水,一晃就10年光阴。
      他本想长期隐居山林,潜心钻研诗书画印,由于一度清静避远的隐居之所——资江岸畔的百卉谷被开辟为旅游热线,他的宁静生活也逐渐被打破,时有人前来踏访。他因此笑着说:“我逐渐成了被人观赏的熊猫了”。于是,2007年,他选择了出山,并带着他的作品积极入世。
      在林之源看来,学人无非在于解决三大问题: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他曾在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囿于成见,很难有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悟道一以贯之。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如果你想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所为道家的本色。进得去,出得来,是艺术的代名词,更是人生的哲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曾感叹“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也正是林之源“出于世”与“入于时”的心声。像他这样能保持自己修行的坚忍,淡泊旷达,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真正的隐士隐得不是形而是心。
      林之源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高级艺术顾问、桂林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等职务,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画院院长助理,中国石涛艺术研究院(筹)院长、温州在外企业家联合会艺术顾问、 桂林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等。可是,对这一切他从不在意。
       8月20日,由中国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寄望杂志社广泛团结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座谈会并为杂志社揭牌。座谈会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相关中央国家机关负责人、首都书画界著名人士以及部分中央文史馆官员和国务院参事出席座谈会。林之源作为当代隐士文化代表人物和十大山水画名家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对于参加此次《中华书画家》杂志座谈会以及入围中国十大山水画名家排行榜,林之源显得异常地平静。他说,“名利财富都只是身外之物,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一切随缘,像我这样一个山野村夫能与那些大师榜列其中,已是对我艺术生涯的最高奖赏。有人说我十年磨一剑,历经十年隐居生活的修练才有今天的造诣,而谁又知几十年来我在海外漂泊练艺的积累呢!谁又知今后我又会隐居何处呢?”
      继续遁隐山林,也许是林之源最终的人生归宿!
      他还有几句颇耐人寻味的座右铭:“与世无争争口气,一生无求求安康。”“淡忘八九是君子,常思一二是雅人。”
      与林之源在京城虽有过几次接触,但面对他这样的饱学得道之士——忽风忽雨、若即若离、高深莫测的思想屏障时,我时感如置云里雾里,对他的形象初步有一个轮廓:我感受到了一代隐士无欲则刚的气格,淡泊人生的清雅,悠然自得的惬意,同时也感受到他身上那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秘和高深,令人捉摸不透,望而生威。
      如果要真正捕捉他的思想和艺术踪迹,他的隐居之所《冷香书屋》是必访之地,为此,我与之源先生有个约定:要到他的《冷香书屋》探寻他10年美仑美奂的隐居之谜!
 
 
下附林之源简介:
      林之源(1956—),字半溪,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温州人,生于儒医世家,幼时天资聪颖,好读书,喜临池;及长、学诗书、习字画,且兼攻金石。稍后,移居沪上十数载,广交四方名流。年近而立、学业略有所成,随游学东瀛,继赴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香港、台北,时时展出新作、每每多有好评。及返,乃遍游大江南北、五岳三山、奇石秀水、尽罗胸中。数年前,游履行经桂林资江百卉谷,为其山色所动,顿萌隐意,即于山中觅得一方胜地,破土造园建楼,广约十亩余,甚见规模。额“冷香书屋”。遂闭户遁迹,历时十载。及复出,时人生境界,更上层楼。发之于艺,无论诗书画印,皆能愈加沉潜而更加奋发。或运刀使笔,或派辞遣句,皆可见名家风范。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张洪君:悟语心声 源于自然 下一篇:沙漠中的奇葩 龙岩书画名人张锦华专访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