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1-06-2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郑连群是一位卓有文采的国画家。浏览郑连群作品,最令人回味的就是洋溢在尺幅之间诗意般的笔墨情怀。他的画作犹如一篇篇抒情的诗章,从中可以管窥郑连群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坚实的艺术功力更是可圈可点,几十年的艺术探索使他无论是工笔、抑或写意画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品读郑先生近期的《南山快雪》、《风雨任飘摇》等作品,都可称之为是其千锤百炼的精品佳作。
郑连群先生的国画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属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格,他的作品具有可叙述的诗意境界和不尽情境。他说:“画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却不能是没有思想的画家;画作虽然不是文学家作品,但却不能是缺乏文学底蕴的画作。画家画作不是对自然景物的传移摹写,而是借物咏怀、是借以抒发怀抱、借以宣泄胸中的块垒, 画作中每一笔都要用心灵、用心思去去考量。” 画家的创作既要在把握传统笔墨精神和现代美术的审美理念中深入思考和创新,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中发掘文化营养、汲取艺术甘露。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千锤百炼的精品佳作。 郑先生虽已年近花甲但创作热情依然十分旺盛,仍然经常坚持深入写生。画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会极大地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郑连群先生每次来到内蒙古,面对着逶迤起伏的大草原、面对着奔腾嘶鸣的马群,顷刻间就会心潮澎湃,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他的创作意念像骑上了纵横驰骋的骏马,苍茫的原野尽收笔端。 郑连群先生的作品非常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尤其他的雨竹就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他用水破墨、墨破水的手法创作的雨竹酣畅淋漓,读他作品犹如步入雨中的竹林,雨滴在竹叶之间倾洒飞溅依约在耳在目。郑先生非常喜欢雨雪的天气,喜欢在雪地上闲步、喜欢在大雨中独行。下乡时他住在村子的最南头,每逢下雨下雪的时候生产队就会停工,每当此时他就会伫立在斗室的窗前,久久的望着磅礴的大雨、望着茫茫的飞雪,那时的感受、对雨雪独有的情愫一直萦绕在心中。返城之后从事绘画并犹善画雨竹,希望借雨竹宣泄自己胸中块垒。郑连群遍临了古往今来画墨竹的名家佳作,但都不能诠释自己心中的情结,便尝试用湿法画雨竹,历经近三十年来锲而不舍地求索,终于形成了自己完美的雨竹笔墨方式。 郑连群先生作画既不愿意步人后尘、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而是乐于摒弃成法束缚去尝试新的表现方式。他作品中的骏马有着一种不同于他人的风骨,雄阔沉静,行止之中积蓄着爆发的生力,随时会奋蹄飞驰一跃千里。很多画家、理论家评价郑先生的作品时说:“他的作品非常静,但其中蕴含着活力。”他是在作画、但同时是在作诗、是在倾诉、是在抒发自己的笔墨情怀。 画家永恒的追求就是“变化”,追求艺术风格的变化、追求笔墨技法的变化;置阵布势疏密聚散的变化;以及转折顿挫、枯湿浓淡的变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这种变化不是刻意求变,而是厚积薄发的艺术功基和诚挚思想情怀使然。郑连群先生画中的石头可谓是最富于变化的画法,他花鸟画之中的石头是太湖石,而画马补景则是怪石横生。他把人物画之中的文石结合了太湖石的笔法,再以披麻、小斧劈勾皴点染,其笔下之石形无常态、笔无常法,笔融墨合、相得益彰。 郑连群先生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区别;艺术因区别而存在,因循守旧的画风不是艺术。画家要自出机杼,要有踏破前人藩篱和颠覆自己艺术惯性的能力和勇气,而这既要靠坚实的很多画家擅工笔而不能写意;擅写意而不能工笔。而郑先生则工写兼善,其工笔画之中蕴含着写意的笔墨韵味;写意画之中则彰显着工笔的严谨精到,工写相辅,相得益彰。他的工笔画清新秀逸,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其写意画疏宕洒脱,同样具有鲜明的艺术风貌。无论是雨夜竹林中的丹顶鹤、还是苍松怪石中的骏马等都是炉火纯青和别具一格的作品。 曾有文章评论说“郑连群先生是个善于放弃的画家,他善于放弃各种名利的负累而潜心创作……。”评价得恰如其分。郑先生正是因为摆脱了许许多多喧嚣繁杂的俗尘羁绊,心无旁骛地安于案头创作才取得里今天的艺术成就、才成就了今天的艺术地位。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郑连群先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好作品,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郑连群简介:郑连群字散如,1951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