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龙的画能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据说,张锡龙从天津美院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丝绸印染厂从事图案设计。一次,美国客户来厂订购产品,特别要求设计室的十几名设计人员拿出各自设计方案,从中选优。张锡龙的两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被选中,其中就有一幅柔和了西画手法的《牡丹》。头一炮打响,不仅成为了他专注艺术的动力,同时也使他得到暗示:艺术的生命不仅源自生活,更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品类的融合杂交。在之后的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在突出表现民族气质,展示水墨画写意风韵的同时,借鉴西画的手法,将水彩、水粉甚至油画的用光技巧与水墨结合,强调“以墨求气,以线求骨,以色求韵,以光求动使画面立体感更强,更加饱满生动。
可以说张锡龙的绘画不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搭建了桥梁,而且,他的作品以艺术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民族的恢弘大气和兼容并蓄的胸怀以及与世界所有民族分享和谐、美好的愿望。
张锡龙1952年生于天津,1975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专业,在著名国画艺术家孙其峰、溥佐的指导和精心调教下,他很快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对中国传统画及其创作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2年,他又作为天津市选送的一唯一一名颇有艺术潜质的青年画家,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在张仃院长和白雪石教授等著名前辈国画家的调教下,他的国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但他从未止步。正如孙其峰老人在为张锡龙画册作序时讲到的——他为人忠厚,做事牢靠稳重,习画三十余载,逆水行船,从不收帆。其治学精神为当今中青年画家之佼佼者。
有人说,张锡龙的画艺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领悟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艺术感受。而他自己总结,最大的秘诀是勤奋。为画好牡丹,他每年都要去“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去写生。忆起第一次去菏泽写生,张锡龙感慨万千。1976年,还是美院学生的他在孙其峰先生的带领下首次到“牡丹之乡”。“住在一所小学里,地上铺稻草当床,铺盖是自已从家背来的。那时候孙先生已近60岁,可还和我们一起起早儿去写生,一画就是一天。孙先生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勤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这一点令我终生受益。”
近30年他“逢时必到”,使当地也许多村民都成了张锡龙的朋友,张锡龙也成了当地的“名人”。那里的500余种牡丹都被他反复观察,细心端摩过。在他笔下,牡丹花瓣的层次感,在风中的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人们称呼他“新牡丹张”就不足为奇了。其实,牡丹只是个代表。为画好山水花鸟,他跑遍了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江南水乡,积累了大量的写生和摄影资料……但多年来他也因此推掉了许多商业性“笔会”,谢绝了众多画院、学校和企业种种名目的任职邀请。
2006年7月,他的作品《春意》与我国当代众多美术大师一起,入选了标志中国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高水准的《中国现代美术大系》,意味着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行家们说,对于张锡龙而言,所有的一切,都不如“新牡丹张传奇”本身更耐人寻味。我们期待着张锡龙在艺术的道路上续写新的传奇;同时也祝福他的牡丹花在更大的空间“随处开无语,迎风送芳香”!(作者系天津求贤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