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张锡龙:花开无语香自远

时间:2011-07-30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现实生活里,画家张锡龙绝对属于不善言谈的那种,甚至对待自己的画也很自谦,从不张扬。这在当今大多忙于“以名取利”的书画圈子里,他就显得格外另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画家,性格的内敛丝毫没有影响他声名远播。同行曾经送他两句诗——花开默默幽境远,传香天外谁可知。评论界甚至把他的成功说成“张锡龙现象”。无论是褒奖还是惋惜,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大浪淘沙”的道理:在喧嚣的浮躁泡沫之下,淡定的实力是无法埋没的。
     2006年,天津市最大的外事接待场所“天津迎宾馆”重新装修后,要对原先陈列的书画作品进行更新。由于作品的质量代表天津书画顶尖水准,甚至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天津形象,新任市领导嘱咐工作人员,对列为初选的画家要先送“小样”,通过层层筛选最终再由领导敲定。张锡龙的作品过关斩将,最终有三幅入选,且有两幅(藤萝图和牡丹)被陈列在豪华的四号房一层最大的贵宾厅,另外一幅(牡丹)陈列在二层春华厅。天津市政协的一位主要领导看过作品后感慨:“张锡龙画的牡丹不是作品,是活的植物……”。不久,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要对钓鱼台国宾馆的书画作品进行更换,又慕名到天津找张锡龙,选中了他的一幅《金秋》。灰色调的山崖背景上是金黄色的碎花,取意“辉煌”;而前景四只展翅的白鹭,被演绎为“四路通天”。同年,重庆市委书记薄希来陪同国家领导人到津,天津市领导特意将张锡龙精心创作的两幅《漓江秋色》作为礼物相赠。两幅作品,色调一红一兰,但同样在雅致中透出磅礴。此后,他又为国务院创作了多幅作品。《天香园》《暗香浮动》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赠送给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它由国务院调研组赠送给山东、山西、江苏、广东深圳等省市。各省市要员来津,大都要问到张锡龙的画。于是,就常有朋友调侃张锡龙是“宫廷画家”。对此,无论是褒是贬他都只是报之一笑。     
      其实,早在1989年,37岁的张锡龙就应罗马尼亚文化部的邀请,并受中国文化部的指派,赴布加勒斯特举办画展。作为“中国文化日”活动的一部分,张锡龙展出的三十余幅作品传递的异国情调引起参观者极大兴趣。罗马尼亚国家机关报《火花报》两次予以专题报道。至今,他的一幅山水还悬挂在布加勒斯特的长城饭店中央大厅,成为中罗友好的象征。同年,张锡龙的作品又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大希腊,在该国各大城市巡回举办《张锡龙中国画展》。
      2000年夏天,前任国家总理朱容基出访欧洲六国,将一个一米长的紫红色锦丝礼盒亲手赠与保加利亚议长索科洛夫,那是张锡龙精心创作的一幅山水《山城清幽》。
      20029月,张锡龙在东欧摩尔多瓦举办个人画展。200612月,张锡龙的50幅作品在法国诺曼底艺术展览中心亮相,引起轰动。20075月,“张锡龙个人画展”在日本名古屋胜川美术馆举办,同样受到关注,《中日新闻》报进行了跟踪报道
张锡龙的画能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据说,张锡龙从天津美院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丝绸印染厂从事图案设计。一次,美国客户来厂订购产品,特别要求设计室的十几名设计人员拿出各自设计方案,从中选优。张锡龙的两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被选中,其中就有一幅柔和了西画手法的《牡丹》。头一炮打响,不仅成为了他专注艺术的动力,同时也使他得到暗示:艺术的生命不仅源自生活,更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品类的融合杂交。在之后的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在突出表现民族气质,展示水墨画写意风韵的同时,借鉴西画的手法,将水彩、水粉甚至油画的用光技巧与水墨结合,强调“以墨求气,以线求骨,以色求韵,以光求动使画面立体感更强,更加饱满生动。
    可以说张锡龙的绘画不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搭建了桥梁,而且,他的作品以艺术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民族的恢弘大气和兼容并蓄的胸怀以及与世界所有民族分享和谐、美好的愿望。
    张锡龙1952年生于天津,1975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专业,在著名国画艺术家孙其峰、溥佐的指导和精心调教下,他很快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对中国传统画及其创作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2年,他又作为天津市选送的一唯一一名颇有艺术潜质的青年画家,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在张仃院长和白雪石教授等著名前辈国画家的调教下,他的国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但他从未止步。正如孙其峰老人在为张锡龙画册作序时讲到的——他为人忠厚,做事牢靠稳重,习画三十余载,逆水行船,从不收帆。其治学精神为当今中青年画家之佼佼者。
     有人说,张锡龙的画艺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领悟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艺术感受。而他自己总结,最大的秘诀是勤奋。为画好牡丹,他每年都要去“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去写生。忆起第一次去菏泽写生,张锡龙感慨万千。1976年,还是美院学生的他在孙其峰先生的带领下首次到“牡丹之乡”。“住在一所小学里,地上铺稻草当床,铺盖是自已从家背来的。那时候孙先生已近60岁,可还和我们一起起早儿去写生,一画就是一天。孙先生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勤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这一点令我终生受益。”
    近30年他“逢时必到”,使当地也许多村民都成了张锡龙的朋友,张锡龙也成了当地的“名人”。那里的500余种牡丹都被他反复观察,细心端摩过。在他笔下,牡丹花瓣的层次感,在风中的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人们称呼他“新牡丹张”就不足为奇了。其实,牡丹只是个代表。为画好山水花鸟,他跑遍了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江南水乡,积累了大量的写生和摄影资料……但多年来他也因此推掉了许多商业性“笔会”,谢绝了众多画院、学校和企业种种名目的任职邀请。
    20067月,他的作品《春意》与我国当代众多美术大师一起,入选了标志中国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高水准的《中国现代美术大系》,意味着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行家们说,对于张锡龙而言,所有的一切,都不如“新牡丹张传奇”本身更耐人寻味。我们期待着张锡龙在艺术的道路上续写新的传奇;同时也祝福他的牡丹花在更大的空间“随处开无语,迎风送芳香”!(作者系天津求贤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宁静的力量——王裕国工笔山水评析 下一篇:云无心以出岫——透视李翔的书画艺术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