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的收藏家,还是很乐意在民间找寻精品的,有路子的人,肯定第一选择也是送到拍卖行,不管你接不接受现实,高端藏品在拍卖会上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我自己也参加过几次,拍过几件小玩意儿,也见过民间藏家成功送拍的,不过他们要么是加入“会员”,要么重金进入某个圈子,或者手上的藏品本来就是文物商店等渠道出来的,有收据就能轻松进入,无一例外都是有实力、有资金才行。
而那些拿不出来证据的民间藏品,拍卖行征集基本都是走个形式,不可能送进去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考虑“合法性”
没有明确来源的古董文物,是很容易产生司法纠纷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从哪个地方出来的,没准是一个王侯大墓,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有人说这是拍卖行的“借口”,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文物法摆在那里,只要是精品重器,来源的合法性无比重要。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何富豪藏家们,都喜欢从国外拍东西回来了吧?没准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呢,但从国外“镀金”回来,就套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人人都知道的潜规则,但目前就是破解不了。
二:只有利益共同体,才能拍出理想价位
拍卖不仅仅是把东西送过去,然后拍卖师挥几下锤子就能天价成交那么简单。如果一个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藏家,手上真的有精品,那么最好的选择是找一个靠谱的圈子,让圈内名人帮自己上拍,这样从宣传、造势到专家名家站台,都有了保障,才可以拍出高价,当然所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这是因为顶级拍卖行基本都是“内部会员制”,表面上不收前期费用,实则要花的钱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要么只有在拍卖会上买些藏品,有了“传承有序”的证据才可以上拍,要么就花钱“买会员砸人脉”,不是利益共同体不带你玩。
三:不理性藏家太多
其实早年间,民间还是有不少藏品成功送拍的,方法总比困难多。但后来各大拍卖行渐渐就放弃了,不仅是赝品泛滥的问题,还有一些藏家的期望值实在太高了。比如看到一件宋代官窑拍出1000万,那么自己送过去就必须是这个价位区间,太低或流拍就开始闹事、诽谤、死缠烂打。
一件藏品拍出天价,是有周期性的,基本不会一开始就到顶,先拍卖一次有了记录,买家放个若干年再拿出来宣传造势,这样不断递进才有了最后的天价。这是需要长期经营的结果,没点经济实力还真坚持不下去,所以拍卖行此后为了避免麻烦,直接拒绝民间藏品送拍了。
四:垄断后表示“真香”
大家可以发现,拍卖行和专家闹出的各种“丑闻”,都是多年前才发生的事情,现在这种事情很少了,难道是他们都变“干净”了?其实这是因为,完全隔开和民藏的连接之后,一个垄断市场就能完全掌握话语权,是真是假自己说了算,想质疑都没渠道。
因此,后来曝出的各种拍假、做局等“行业内幕”,都是暴发户买家在拍卖行吃了亏之后,联系媒体才曝出来的,民间藏家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内幕。尝到了垄断的甜头后,传承有序、名家旧藏才成了行业牢不可破的“标准”!
五:鉴定水平的全面倒退
当在“舒适圈子”呆久了,接触的都是自己定的规则下,那些有“来源”的藏品,再也没有去一线实战淘货的能力,你说说,这眼力能提升得起来吗?行家都说离开古玩圈半年,就要重头学起,拍卖行和专家群体,“封闭”了岂止半年?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所以恶性循环,胆子越来越小,文物捐客宁愿收盗墓贼的赃物,也不敢再收民间藏品了。
过去,像孙瀛洲、启功、耿宝昌、陈万里、王世襄等大师,每每实战有了心得,就会出书著录,把经验总结分享,现在你看看还有权威书籍出版吗?都是自捧自吹的书!鉴定水平的全面倒退,纵使民间还有隐藏的精品,也很难出头。
六:天价成交变成了“障眼法”
发展到现在,拍卖规则衍生出来了数条分支,尤其是那些炒得最响的、声势造得最大的,动辄几亿成交的藏品,很多都是持有人自拍自买导演的“戏”。不少拍卖已经流于形式,成为富豪合法转移资产的工具,对外宣传只是“障眼法”而已。
所以每每见到一些民间藏家,高呼着自己有“国宝”,也想拍出几亿甚至几十亿,然后给诈骗公司不断送钱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无奈,如果金钱真有那么容易获得,世界上还有穷人吗?诈骗公司利用的就是最简单的“信息差”,可惜还有很多人不懂得辨别信息的真假。
如果只盯着顶级拍卖行,你会发现民藏处处都是阻碍,可以说“毫无出路”。但如果把心理预期放低一点,深入到各大民间古玩圈子、交流会、网络市场等地方,你又会发现,民间收藏的热情始终没有消退过,反而越来越热门了。
为啥?玩家成熟起来了呀,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妄想着“一夜暴富”,那么只能永远活在自己造的梦里醒不过来。民间可能有“国宝”的存在,但这需要国家开放文物交易的限制,拍卖市场和专家群体“净化”之后,才能逐步得到认可。在这之前,不妨“接地气”一下,把收藏的乐趣培养起来,去见识一下真正的民藏是什么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