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根据绘画题材、内容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科。其中,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经过千年的发展,花鸟画终于在近代迎来自己的发展高峰期。
花鸟画该如何欣赏?在书画市场泡沫破裂并出现回调的环境下,该如何进行收藏?花鸟画于近代迎来一个新高峰
主持人:据我观察,近现代很多大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等,很多都是花鸟画家,山水画家大家也有,但相比之下要少。为何近代大师多出在花鸟画?
陈永锵:这不是画家的原因,是社会、受众、审美、话语权的原因。其实近代大师各个画种都有,只是其他画种,尤其是人物画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影响大家的关注和评判罢了。另外简单把画家标签为花鸟画家、人物画家,本身就未必准确,潘天寿花鸟画得很好,同时也是很出色的山水画家,他在山水画构图上的突破,至今没人能够超越。市场是买方市场,社会有所需要就会有所供给,画家只是画自己喜欢和方便的题材。
陈少珊:画种的兴衰发展变化主要与政治文化及画种自身特点相关。人物画因统治者的倡导及“成教化、助人伦”的特点,在秦汉就得到很大的发展。晋唐达到高峰,山水画因其“林泉高致”成为文人至爱,五代战乱大批文人山水画家成长并隐于山林,而元代由于政治及民族矛盾,大批文人山水画家隐于市,隐逸思潮及道佛思想一直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盛于五代宋元并延至明清近代,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之一。花鸟画之所以在近现代得到发展并名家辈出,缘其功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功转化,早期花鸟画主要粉饰与美化。宋元文人思潮兴起转为抒写性情,近现代文人花鸟画家将其与金石笔意结合,拓展了表现力。并借助城市发展和商品大潮融入到大众文化的潮流中,吴昌硕的作品在承接文人画“我自用我法”抒写性情,即“老缶画气不画形”的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祈福和欣赏的愿望。齐白石以其劳动人民的本性与文人精神结合,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大大地推动了花鸟画的普及与发展。由于城市的发展,市民审美观念在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以花鸟画见长的海派得以在全国辐射播扬。随着高校的大量设立,吴昌硕、齐白石的学生潘天寿、李苦禅等进入高校,潘天寿还是建国初期艺术教育的带头人,以上诸大师桃李满天下,于是形成了“大师多出自花鸟画”的局面。主持人:我还观察到,工笔画难出大师,这是为何?
陈永锵:能不能成为大师不仅靠个人自身的努力,还要靠社会、尤其是要靠美术史学家的认同。如果是公正的评论,能代表社会一个时代审美价值观,能以审美价值观的尺度来衡量。我跟年轻人讲,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受众是自己,想当元帅的兵是好兵,要想当大师的画家肯定不是好画家。中华民族的美学基础是建基于道家思想,源自老子和庄子的崇尚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这个美学思想或多或少在中国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就喜欢自然的东西。另一方面画工笔画毕竟比较耗费时间,故在社会上的流通量远不及小写意作品,那么对社会的影响也必然相对少一点,但也有大师,齐白石的工笔草虫至今难出其右,谁敢说他不是大师?陈少珊:画史上,工笔画是有很多大师的,能不能出大师不要紧,我理解你的所指,应是工笔画当下为何出不了大人才,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下谈谈影响工笔画发展(即工笔画家)的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工笔画”这个概念的认识,它关系到画家如何探索及其后果。“工笔”与“写意”这两个名称是约定俗成的,其概念不可用相对范畴来推理。若“工笔”是以勾线晕染,与之相对应的应是没骨撞水撞粉技法或者泼彩,如果把“工笔”理解为一丝不苟、精到严谨,那又有哪一幅成功的作品不是殚精竭虑的结果呢?假设说“写意”是表达画家的精神意绪,“工笔”同样寄托情感与审美理想。因而“工笔”、“写意”只能是相对的大致把握、就风格而言,切不可、也不能落实到具体技法。
其次,对工笔画造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逼肖、栩栩如生,甚至直接抄照片。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本质都是写意,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一个艺术意象的创造过程。而且,工笔花鸟造型经营不容易,特别要注意的是它是要与相对具体的结构与皴擦勾染结合的,变形动作小,大家看不到,没有真情实感的大动作也很造作。
还有,工笔画由于表现媒材极易与其他画种或艺术门类嫁接,如水彩、年画,甚至丙烯、油画、铅笔素描、摄影等,导致边界模糊,丧失画种优势,使许多画者迷失在尝试中。
另外各种具体的软的硬的条件制约着这个画种的发展及画家的成功。明清文人画家少画工笔画,有些人甚至认为“工笔近于苦”,元之后工笔画渐趋式微,历史的偏见仍有待消除,工笔画自身的复兴与发展也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工笔画看似极容易画成一幅“像样的画”,但要画得好却很难。工笔画家群的年龄年轻化,许多出于“参展需要”而非热爱,影响画家群的结构。此画种对眼睛、体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画家作画寿命及时间相对短。工笔画家制作每幅作品耗时相对多,画作相对少,一般不可能进行雅集挥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介。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主持人:现在很多初级藏家喜欢工笔画,认为丰满的画面比较容易接受。您作为画家,会否因别人只把工作量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反感?陈少珊:收藏家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当然收藏界还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很多收藏家“听画多看画少”,往往只听某某人有名就收藏了。实际上艺术活动实践性很强,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判别好坏。若问这张画怎么欣赏,头绪繁多,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临摹完之后,不用教他欣赏他都会,好像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收藏家最好学点画。
很多收藏家水平并不低,他们出于市场考量,收藏不是为了将画留给后世,而是为了获利。这一点画家都应该宽容,这些是合理的。假如想收藏好作品,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判别好坏,这就是我对收藏的看法。
至于现在市场上有些藏家用计算工时来衡量画的价值,从劳动的角度理解艺术,当然这是不合理的。如果要这样讲,工笔画家还是吃亏,有些画家大笔一挥就几十张,工笔画家经常几个月才画一张画。
主持人:这两年礼品市场没有了,书画市场越来越小,很多泡沫都没有了。你对市场怎么看?
陈永锵: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与想法,我认为画画本身就跟钱没什么关系,艺术品可以是面包,但不单是面包。画画首先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卖钱是以后的事,所以什么画都可以卖,也都可以不卖,就看缘分。作品的生命是我赋予它的,基因是我给它的,它优不优秀、素质好不好,它自身含有多少艺术魅力,自身价值如何,得靠它自己说话,靠市场给它评价。另一方面,市场是动态的,一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的日出日落,有升就必然有跌,不会只升不跌,也不会只跌不升,平常心看待就好。
主持人:这种市场状态对艺术家是不是会更好呢?
陈永锵:我觉得是好事,以前是泡沫,现在是市场调整。讲实话,艺术市场真正的艺术消费者很少,艺术的受众面很窄,大家欣赏就行了,没有必要非得占有它。我不收藏古董,欣赏过见识过就行了。
现在我也不想非要做大师,没有想什么天价。很多企业都跟我谈过,要代理我,要包装我,我说不用了,现在已经很好,我不需要特别的包装,知足常乐。我画的画有人买就卖,没人买也无所谓。画价是市场问题,不是我的问题,跟我毫无关系。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