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法首先要字中有笔。
书法是国粹,几千年流传下来,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技巧传承,这就是古人历来强调的笔法:起笔、运笔、收笔,一点一划,皆不能信笔。强调的是一波三折,疾徐有致。有些人写字,往往大笔一挥,既无提按,又无顿挫,天马行空,一味求快,这样的字自然经不得细看。
当然,除了笔法,还有字法,墨法,章法。处处有法,在限制中能求得自由,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方为高手。信笔为体,聚墨成形,看似简单痛快,实则南辕北辙,终坠入野狐禅一路。
当然,“字中有笔”做到了,并非就是好书法了。馆阁体是很注重笔法的,但它历来被人诟病,因其过于拘谨,见不到性情,更无意境可言。沈尹默书法出名很早,1909年陈独秀看其写的五言古诗后对他说:“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在骨。”批评可谓很尖锐。沈尹默没有一触即跳,而是深刻反思自己书法的不足,从此发愤习书,终于书艺大进。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陈独秀又谈到沈尹默书法。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卅年前无大异也。”陈的评说是否公允,见仁见智,可以讨论。但这里,陈独秀强调的“字外无字”标准,却实在不容我们忽视。“字外无字”的对立面是“字外有字”,书法的境界不但体现在笔墨之内,而且也体现在笔墨之外,它是一种更高的审美体现。王羲之的“字外之字”是“旷达”,颜真卿的“字外之字”是“忠烈”,徐渭的字外之字是“悲愤”……
书法中的“字外有字”,类似文学中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字有尽而意无穷也。如果说书法追求的是“尽精微,致广大”,“字中有笔”则是“尽精微”,“字外有字”则是“致广大”。书为心迹,字如其人,“字中有笔”有穷尽,“字外有字”无穷尽。“字外有字”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性情陶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万事万物中汲取营养,是需要我们一辈子努力的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