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1942 ▎
二十世纪初叶,苦难深重的华夏大地上,独行着一个清癯孤傲的灵魂,他涉猎广博、学贯中西,于文、词、诗、歌、书画、篆刻、音乐乃至戏剧等无不研习并尽善美。出家前,他无愧为艺文、美育大师;往生后,他被尊为佛教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这位传奇一生的高贤大德就是李叔同(小名三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法名演音,号弘一)。
有人说“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等星。”也有人说“李叔同就是一座博物馆。”他的一生,从绚烂至极到归于平淡,无一不是传奇,无一不是绝唱……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07年,28岁的李叔同在话剧《茶花女》中扮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此为中国话剧实践的第一步。图左为李叔同扮演的茶花女。
他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培养了许多成就卓越的画家、音乐家,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都曾跟随李叔同学习。上图为丰子恺为恩师所造之遗像。
他是作词、谱曲的大家,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逾70首。他是国内最早推广钢琴的第一人,也是国内用五线谱作曲的第一人。他的歌曲曲调优美,歌词琅琅,一曲《送别》更是成为中国百年来最美的离愁。
他一生喜爱篆刻,将治印、赏印、论印作为终生的趣味和陶冶。35岁时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39岁他去杭州虎跑出家前,将其平生篆刻的作品和藏印尽数赠予西泠印社,因此,西泠为李叔同筑有“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一九一八年,李叔同正式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他的人生以此为界,半生风流,半生青灯。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
出家前,他在给日本妻子的信中写道: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弘一法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晚年病重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他告诉他的弟子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的陋室板床之上,他的眼角沁出晶莹的泪花。
“悲欣交集”四个字,是弘一留下的最后绝笔。叶圣陶先生解释这四个字:“悲见有情,欣证禅悦。意为大师因对众生有情而生悲心,因自己功德圆满而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