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niǎn)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实呢,这幅画中隐藏着唐朝的一个秘密,一起来看一下……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历史背景
作品描绘了吐蕃(bō,西藏)赞普(即帝王)松赞干布派使节向大唐求亲,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赞普,他统一了西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非常向往大唐文化,
他仿照唐朝的制度,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发展。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太宗李世民提出和亲要求,最终没有成功。
公元638年,他又派使者携带大量奇珍异宝入唐求婚。
为了向唐朝施压,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他的这次求亲自然也就没有成功。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亲。
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
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谢罪,再提出通婚的请求。
画面分析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中间为唐太宗
画面记录的就是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情况。
唐太宗是画面绝对的主角,那位被众宫女抬着的便是。
作为主角,唐太宗的形象明显比其他人要大出许多,
虽然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很合乎画面的逻辑。
为了突出重要人物,画家常常会把他们画得比常人高大,
位置也更加醒目,让人一眼便能看到,这是早期人物画一贯的手法。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唐太宗所坐的即为步辇,这是帝王专门的代步工具。
辇即车,到了秦以后,这种辇被撤去了轮子,
所以由原本的用马拉改成了用人抬,因此便称为步辇了。
画面中,除了太宗乘坐步辇,宫女们还打着两把屏风扇和伞盖仪仗。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再来看左侧三人,站在最前穿红袍的是太宗朝的典礼官,
中间那位就是吐蕃王的使者禄东赞,最后那位是翻译。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禄东赞
禄东赞一望便知来自异域,
无论是头发的样式还是服装的样式、花纹以及腰间所挂之物,都与中原风俗不同。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唐太宗
如果仔细观察这幅画的话,你会发现一些不太合乎常理的地方:
1、为什么抬轿子的都是宫女,而不是太监?
2、禄东赞毕竟也是重要的使臣,唐太宗为什么盘腿坐着,还穿着常服?
3、画中的禄东赞为什么这么干瘪,还不如前面迎宾的典礼官?
咱们一步步分析,首先看一下画面的布置,
按理来说,这样级别的国际会晤,排场应该是这样的:
唐 永乐宫壁画
但是看这幅图,未免有些寒酸,即便没有一些重要官员,也应该配备点太监吧?
而这里却只有9个宫女,而且还是专门伺候皇上睡觉的小宫女,
这群人专属于“尚寝部”,在唐朝属于五品女官。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这种局面,很像双方的彼此邂逅,而不是特意安排的接见事宜,也太随意了。
再看服饰,禄东赞穿着布满小动物的民族服饰,
这应该是比较庄重的场合才穿的了,而唐太宗却十分随意。
头上戴的,这叫做带(fú)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
通常为青黑色,因此也叫“乌纱帽”。
这圆领大黄袍是唐太宗的“常服”,主要是唐太宗娱乐休闲时的穿戴。
而一个正式的礼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阎立本另一幅作品《历代帝王图》。
这自带流苏的帽子,叫做冕子(miUn liú),必须有12根,
上面串的都是玉珠,专门用于参加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所戴的冠,是帝王的象征。
画中皇帝穿的黑色套装,叫做“冕服”。
这上头连纹样都绣得极为讲究,一定要有“十二章纹”。
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
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
十二章纹
然而,画中的唐太宗并没有像《历代帝王图》里一样,遵循该有的礼制,而是穿着普通的常服。
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有意为之。
再看人物的大小比例,唐太宗最大最显眼,这个应该不会有异议,
第二“大”的人,按照规矩来说,应当是禄东赞无疑,
而他在画中却被画的又小又干瘪,还不如典礼官。
还有一点,就是人物的表情。
唐太宗,坐在辇上,嘴微微上扬,气定神闲,霸气侧漏,有一种帝王般的自信。
而禄东赞和身后的翻译官,却显得low了不少。
尤其是禄东赞,眉眼中却隐隐有种不安,似乎要见到天子了特别紧张。
不用多说,当时的唐朝可是世界头号强国,在唐太宗眼里,这吐蕃就是一蛮荒之地。
所以,在这幅画里,从场合、衣着,到人物,
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一种随意、不重视,人物表情上,
更是直接地体现了唐太宗对这桩和亲的嫌弃:
“既然不能明着搞你,就画幅千古名画记下你们的穷酸样儿。”
唐太宗犹豫了两年...同意了,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了松赞干布。
虽然打起架来,吐蕃未必是大唐的对手,
但考虑到战争所耗费的粮食、兵力...
一桩和亲,相当于10万雄兵,能为边疆带了超过十年的平和。
在权衡之下,唐太宗还是把文成公主嫁了出去,
虽然很不舍得把自己的小公举送过去受苦,
但是唐太宗还是狠下心来这么做了...并且准备了巨“壕”的陪嫁。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图
从金银、玉帛,瓷器,谷物种子的农产品,
到医疗、教育、农业、瓷器、造纸,各方面的技术顶尖手艺人也被带了过去。
可以说,所有唐朝的精华,都被copy了一份带到了西藏。
这对松赞干布来说,简直开心得要上天了。
娶了个文成公主,相当于找了一个最有钱+有权的干爹。
不仅稳固了他的政权,还加快了西藏近百年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藏民艰苦的生活状态。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雕像
关于这幅画,历史上有种种的猜测,
有的说“画的风格不像阎立本的作品”;
有的说“画得不符合事实”...
但其实,绘画并不像相机那样死板的记录一个画面,
它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画家在其中融入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
然后用笔画下场面里的每个角色,把这种情绪传达出来。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