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专访 收藏 上海 伦勃朗
 
  主页 > 艺苑评谈 >
 

《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时间:2022-02-21 10: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玮 点击:

2022年,央视“春晚”已经办了四十届。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期盼,它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雅俗共赏。雅者赏其质,俗者乐其澜,每一个人对“年味”的感受都可以在一台晚会中得到满足,情感有共鸣,诉求有回应,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的“联欢”本意。

 

 

  而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不离烟火气,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它不把“文艺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强调世俗生活中自有真谛,知者自知,不待外求。如今的“春晚”,就把这一韵味发挥得恰到好处。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可谓宋韵的典范之作。黄公望生于宋末,深受宋韵熏陶。他们笔下的山水,并不全然一派高远清逸,而是在山水间蕴含着村落、楼阁、渔船,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典范。这种典范在春晚上被演绎为创意音舞节目《只此青绿》和《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这种文艺范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了世俗味。特别是《忆江南》中,以当代文艺大家扮演古代文艺大家,让今人熟悉的两岸影视明星出现在一个画框之中,由俗入雅。平淡间有无限深情,日常生活中蕴藏人生真趣,令人不禁拍手:这就是宋韵的文艺范。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化雅成俗的显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山》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中华传统美学,不只是挂在墙上的阳春白雪,更是百姓日用浸染其间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宋代,它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也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都以“山”和“水”为题,都聚焦江南,都以人同天地和谐共生的景象为表现对象。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在雅俗共赏的尘世间另立出一个生态的乌托邦。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就是这种生态观的朴素表达。

  《只此青绿》用人做山体,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这种意境的表达。而《忆江南》开篇即说“富春山水非人寰”,更是把自然天地当做超拔于尘世的仙境加以礼赞。它不是“人寰”,却又在“人寰”之中。中国人寄情山水,亦不是要避世苦修,求得清誉,而只是打柴钓鱼,看“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山水中,体认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在宋韵文化的表达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绝不仅是要保护环境那么简单。苏轼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阳,写下《行香子·过七里濑》,时年三十七岁;陆游结束军旅生涯,返回山阴,路过桐庐,写下《鹊桥仙·一竿风月》,时年四十六岁。要体会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那种天人合一之境界,没有相当阅历和积累是不行的。《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以复杂的现代媒介技术为内里,呈现出的却只是简简单单、繁华落尽的姿态、诗词和演技,极富意涵地将宋韵文化于最精美繁复中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感觉表现了出来。(作者:林玮,系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系主任)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青绿浓丽的《千里江山图》并非宋代文人审美的高格 下一篇:中安时评:中国文化与五环相拥之美将永远绽放
   
  特别推荐
中安时评:中国文化与五环相拥之美将永远绽放
《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青绿浓丽的《千里江山图》并非宋代文人审美的
杂谈丨赏石空间美学的五大法则
中国白,是什么白?
明代,画家这样进画院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中国书画何以推崇古?
唐代唯一存世的圣旨,这楷书不输颜、柳、欧、
浅析“岭南画派”之“软肋”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