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北京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收藏,书法,绘画
 
  主页 > 艺苑评谈 >
 

试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终极指向

时间:2022-03-17 11:59 来源:网络 作者:夏绍毅 点击:

文|夏绍毅

【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蕴藏着极丰富的文化理念,其终极指向是天人合一的关怀精神。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终极指向,这种终极指向的确定,在最初和最深处,取决于这种文化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态度和观念。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人对自然和他民族的态度是征服与索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独立和自由,忽略了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统一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悟文化,是一种平和、内守、节制、敬畏自然的群居文化,比较含蓄内敛,其终极指向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社会的一员,不分彼此,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科目,是以自然山川为描绘对象,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关怀精神,即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的“内圣外王”之终极指向。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价值和本质功能所在,具有超时代、超民族、超地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属于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终极关怀;天地大道;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一种修身之道,是人类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而达到的与宇宙天地同在的一种永恒和寄托。

中国山水画家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澄怀味象,迁想妙得,将感悟到的自然山水通过笔墨的锤炼变为一幅幅纸上山水。在这一绘画过程中,恰好就是圣人穷理尽性,格物致知的修心之道,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归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放,也就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而达到一种永恒。

人类本来就是宇宙天地中的一种存在,每一个人都必然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人类的寿命是相对宇宙天地来说非常有限的。但和自然中其它物种不一样,只有人类才具有高级思维,才会深入思考生死存亡这一终极问题。也只有人类才会尽力去寻找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所在,努力寻求一种可以缓解生死存亡这样强烈冲突的方式和方法。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恰好能够化解生存与死亡、有限与无限的紧张对立,能缓解人类必须面临的生死困惑与焦虑。可以这么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是人类超越生死存亡的基本途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和死亡意义的终极思考,它是人类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而获得的与宇宙天地同在的一种永恒精神渴望和最高寄托。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关注宇宙天地的大道,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注重心灵的感悟。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与欣赏者通过山水画这一艺术媒介,关注宇宙天地的大道,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一开始就与老庄及禅宗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特别注重心灵上的感悟。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往往会因个体心灵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山水画才刚刚萌芽,尤其是南朝时期所倡导的“含道映物”和“澄怀味象”的玄学精神,对山水绘画观念的影响尤其深远,从而使得“迁想妙得”成为山水画的第一要义。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自然山水中蕴含着“道”,体现着“道”,“道”通过自然山水反映出来,“道”是非常微妙和不易察觉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获得的,只有圣人和贤者才可以感悟和把握的。圣人可以直接含道映物,而贤者需要澄清一切俗情杂事,以一颗纯净心才能体味出来的。“澄怀”是继承了老庄美学的思想概念,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回归本然,庄子把它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老子说的“涤除”,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对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在空明虚静的状态中去从自然本体得到审美享受,宗炳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上,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认为山水之所以能够吸引圣人进行游历,是因为它“质有而趣灵”,能够体现山水本体“道”的内在精神。“媚道”,意为争宠,宗炳把山水拟人化,由于山水形态美,所以能和万物“争宠”。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说:“本乎形者融灵……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王微同样认为,神和灵是与形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无所见,所以托于山水之具体形式上。这里“灵”其实就指的就是“道”。由此看来中国山水画在萌芽时期就和“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受“道”的深刻影响,中国山水画才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把追求形、色、光、影的视觉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心灵感悟和指向作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可知,道家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大魅力也就在于山水画家能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于纸上,并寄情于清逸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心境超凡脱俗。因此山水画家的创作必然是有感而发的,是基于自己的直觉、感觉、情绪、文气、人格修养、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的。所有这些应终缘于“情”字,而这个“情”,并非简单的心情与情感,而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个人与社会所产生的人生感悟,因“心”造境,因“境”生情,最终达到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千笔万笔归为一笔,写胸中之山,抒胸中之意。云水树石,俱无定形,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心与物感,触景生情,心游万仞,妙悟察醒,最终达到一种随心所欲、圆融无碍的境界,于静寂观照之中,求返心灵的归宿。山水画家用轻重缓急的笔墨节奏,浓淡干湿的点线组合,虚实相生的黑白呼应,大起大落的开合收放,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深、万千气象的胸中丘壑,达情入境而又寓意于人生哲理的超凡境界。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观照,在悠游自然山川中虚静养气,诱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终极境界。

那么中国山水画家到底是怎样感悟悟宇宙自然的微妙变化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观”与“取”。中国山水画家“观”物的方式与西方画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方法,并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固定于一个视角,也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体的“仰观俯察”,既观于宏观整体,又观于微观个体。他们从个人内心深处彻底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中国山水画家悠游于山水之间,不像西方画家那样带着写生夹、油画箱蹲在大山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对自然山川的光影、色彩、比例等外在形象做一笔一画的简单模仿。中国山水画家不关心林木树石的几何比例和光影色彩的外在视觉形象,而是把自己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去悉心体味道山川草木之浑厚华滋,宇宙大地之苍茫辽阔,在玄奥无限的宇宙天地中洗涤的自己的心灵和博大自身的胸怀。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法,决定了中国山水画家不是直接挪移自然山川的某一视角作为创作粉本,而是在悠游自然山川中虚静养气,诱发创作灵感,使自己不知不觉的进入到庄周梦蝶般物我两忘的状态,达到天人合一终极境界。到具体创作过程中,画家手中笔墨的浓淡枯湿、轻重缓急等等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不知不觉的随机生发,胸中丘壑自然布列于绢素,没有丝毫的勉强。

四、中国传统山水画关注的是精神内美,重视山水画里所包含“道”的含量,对外形的准确与否并不十分在意。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精神为第一性,人们对于所画的山水形象是否逼真并不特别关注,而是非常重视山水画里所包含“道”的含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极其重视内在的精神美。而要达到这种内美,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而是一件“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终身修心之术。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客观存在之可视之物形,而是宇宙万物自身存在之因,是无所不在,不可言说的至理。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名状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但“道”又是的的确确存在着。又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所讲的“道”在美学上的体现就是一种含蓄、玄远的朦胧之美,也正是这种“大象无形”之美赋予了山水画以无限生机和无限可能,山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灵感悟以及“技进乎道”的笔墨锤炼来表现宇宙天地的玄远之道。由“道”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而它们的调和却是以“宁静”、“冲虚”为前提的,这正和儒家中“德”、“仁”、“谦”、“让”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其实天地万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自然山水是“以形媚道”的,贤者可以通过“澄怀观道”,山水画的创作就是为了接近于“道”,趋近于“自然”,那么山水画家自身必须戒骄戒躁、去除强硬刚猛之弊,而追求静穆、阴柔、玄远之境。这一点,我们不仅能从历代绘画品评中得以印证,更可以从历代山水画代表作品的观赏中获取更真实的体悟。在唐代,以青绿山水闻名于世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山水之变”中,使山水画摆脱了附庸于人物画背景,而成为了独立欣赏的画种,其代表作《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给人的感觉是静谧清幽、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而同时代的王维则以水墨渲澹为主,从而开创了文人画之先例,他以诗人的气质与学养,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即诗中寓画,画中有诗。其创作的经典山水画如《辋川图》、《雪溪图》等,给人一种静穆、玄淡的柔和之美,观画者在玄淡的画面感染下逐渐平静下来,忘却世间一切烦恼。中国传统山水画从魏晋的萌芽经过隋唐、五代、宋初的发展,逐渐变得成熟,山水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元季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努力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推向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高峰。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足以体现历代山水大家的最高水平,黄公望将自己多年游历过的富春江景色,以其自由萧散的笔墨,自然天成的构思形之于纸素。给人一种苍茫幽邃,浑厚华滋,天人合一的绝妙之境,让后人叹为观止。

中国山水画表现的不是一个有限的、静止的空间,表现的内容不受画幅限制,可以是横幅、竖幅、扇面、小品等多种形式。山水画体现的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含蓄为美,墨分五彩,意韵深远。几株小树,几棵小草则表现一个独特的世界,方寸之间能感受到宇宙之大,在一景之中能感悟到“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生命意义。山水画不是画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寻求生命内在的颐养和灵魂的安顿。如果有幸欣赏到一幅高水准的山水画,就如同在夏日饮甘露,神清气爽,回味无穷。欣赏者在欣赏山水画过程中,其实是一种间接创作,也是一种体道、悟道的过程。欣赏者在山水画中“畅神体道”,其欣赏动机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向往,在山水画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动情于山水画、忘身于山水画、悟道于山水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品味。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也就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的“内圣外王”终极关怀之道。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从而达到人与天地同存亡的一种永恒。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中国书法,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下一篇:历代名家笔下的玉兰长啥样?
   
  特别推荐
历代名家笔下的玉兰长啥样?
试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终极指向
中国书法,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经典绘画中的女性之美
自媒体上的考古圈亮点十足
品读山水画手卷时,我们读到了什么
《富春山居图》中的哲学理念与艺术赏析
走进美术馆,感受诗意春天
李舫:春秋才是中国历史的大时代
张炜深度解析“唐代五诗人”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