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专访 书画 北京 收藏 上海 吴冠中
 
  主页 > 艺苑评谈 >
 

汉代时期玉衣的发展、形制和使用

时间:2024-09-26 09:17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缀玉幎目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玉器之邦”,出土的古代玉器数量众多、器形多样,大致可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和陈设玩赏用玉三大类,其中丧葬用玉(又称“葬玉”)是在古代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文献记载中称之为“玉衣”、“玉匣”、“玉柙”,是用玉片制成的一种特殊葬服,流行于汉代上层社会,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丧葬用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头部有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开的。玉衣由许多玉片组成,玉衣之间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以玉衣作为敛服,想达到尸骨不朽的目的。这种玉质葬具从汉代之后便不再使用,只在一些文献中留有零星记载,其具体形制也一直无人知晓。

拼对分类的玉片

文献中有关玉衣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颜师古引《汉仪注》对“玉衣”注曰:

“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缀之,以黄金为缕,要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甲,下至足,亦缀以黄金缕。”

对玉衣使用等级的明确规定记载在《后汉书·礼仪志下》中:

“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礼。槃冰如礼。百官哭临殿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玉衣手套残存玉片

一、汉代玉衣的发展

秦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封建国家,国内一线拍行藏品征集汪先生,可对接保利翰海,睿嘉,嘉德)仅限精品,承诺送不进去不收取任何费用,无鉴定费,保管费,流拍费,全程公开透明。预展和拍卖会邀请藏友去现场参加![壹柒八/五陆. 五二,五壹五壹],微信同号。但它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用玉制度并无太大发展。汉代建立后,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了政治上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葬玉制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标志就是玉衣的出现和以玉衣为主体的丧葬用玉制度形成。

(1)玉衣的制作

我国古代治玉使用的主要是旋转性工具——砣具,据《天工开物·珠玉》篇载: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这里记载的即是明清两代琢玉匠人所使用的琢玉机,又名“水凳”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铁制砣具的旋转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对玉器进行切割琢磨。事实上砣具的使用远比这一记载要早。汉代使用的琢玉机形制与《天工开物》所记应有不同。《天工开物》所载的琢玉机要求玉人坐在高凳上用双脚踩动踏板以带动砣具前后旋转来琢制玉器,玉人采用的是垂式坐姿。

而汉代使用的坐具大都是枰、榻等较低的坐具,汉代的琢玉机应是较低状的,玉人跪坐在地上进行操作,汉代琢玉匠人使用的这种矮式琢玉机不能将双脚解放出来,砣机旋转的动力只能依靠手力,其工作效率较后来的高凳式琢玉机显然要低许多。研究表明汉代制作一套玉衣,约要一名玉工耗费十年的工夫,这在当时应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

玉片破损部位修补

(2)汉代缀玉幎目

西汉初期缀玉幎目沿袭前代的发展,在葬玉使用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时间不久就被玉衣套和玉衣所取代。由于使用时间较短,缀玉幎目在汉代并无大的发展,出土数量也较少。从已公布的材料来看,这些缀玉幎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玉片上的穿孔不在边角部位,玉片应是直接缝缀在织物上。这与汉代以前缀玉幎目的缝缀技术相同,应是承袭前代的制作工艺,整件幎目呈平面状,保护的主要是死者的五官部位。

另一类的穿孔处于玉片边角处,且孔孔相对,应是用缕丝将玉片直接缝缀在一起的,这与传统的缀玉幎目不同,到汉代才出现。这一工艺技术与玉衣的制作方法、工序基本相同,保护的是死者的整个面部。这类缀玉幎目按形制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缀玉幎目的鼻子部位不突出,缝合后的幎目整体呈平面状;二是缀玉幎目的鼻子较为突出,缝合后的幎目呈立体状。

西汉时期出土玉面罩中还使用了附属葬玉,其使用组合一般说来为丝缕玉面罩、玉枕、玉手握、玉塞、玉璧。其中玉手握最初以璜形为主,后来发展为豚形,玉塞也由单纯的玉琀发展为九窍塞。

将玉片固定在泡沫模型上修复

(3)玉衣套

玉衣套与完整的玉衣形制最为接近,包括玉头套、玉手套、玉鞋套(又称脚套)三部分,与完整的玉衣相比只少上衣和裤筒。玉衣套主要用丝缕穿缀,但也出现了金属缕,如刘疵墓出土的即为金缕玉衣套。玉衣套墓葬附属葬玉的使用组合与缀玉幎目的组合相近,为玉衣套、玉枕、玉手握、玉塞、玉璧。 玉衣套是先秦时期的葬玉发展到西汉完整玉衣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其使用时间在所有葬玉中是最短的,但却为完整玉衣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完整的玉衣

西汉前期是玉衣使用迅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传统观念认为玉衣形成于西汉文景时期,但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银缕玉衣来看,已是一种较为完整的形态,因此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在此之前玉衣还应有一个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至今发现的玉衣全部出土于汉代大型墓葬中,用金、银、铜等金属缕丝穿缀而成。

综上所述,完整的玉衣应是在玉衣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玉衣墓葬中使用附属葬玉的组合为:玉衣、玉枕、玉手握、玉九窍塞、玉璧、玉棺。玉手握在西汉前期有豚、觿、璜等多种,中期以后豚形手握占了主要地位,蝉形的琀也成为口琀的主流,玉璧的使用也在增多,各墓葬中使用玉璧的情况并不统一,还出现了用大量陶璧充当明器的现象。

到东汉时玉衣的使用日益广泛,等级制度也进一步规范化。东汉时期王侯的实力大为削弱,再加上朝廷的严格限制,所以玉衣的制作规格不高,考古出土东汉王侯使用的玉衣数量虽然较多,其制作水平却较西汉要差许多。此后玉衣更被僭越使用,到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诏禁止用玉衣殓葬,玉衣的使用历经四百余年时间终于走到了尽头。

金缕玉衣

二、汉代玉衣的形制

完整的玉衣形状与人体相似,可分为头套、上衣、手套、裤筒、鞋套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由脸罩、头套、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套、右鞋套十二个部分组成。

玉衣的头套与《仪礼·士丧礼》中记载的“掩”形制相同,应称作“玉掩”,头罩部分可进一步分为罩顶和罩身。头套的罩顶呈覆钵形,大都以一块玉璧为中心,用弧形玉片连成一层或若干层圆环向四周扩展,前部与面罩的上部相连,后面与头罩的罩身相连。

玉衣的面罩,系用缕丝将玉片紧密编连在一起,用稍大的玉片刻制出眼、嘴的形象,并用若干小玉片拼合成隆起的鼻状,与人体面部结构相似。这种以立体手法突出鼻子部位的作法在山东长清双乳山汉墓的玉面罩中就曾出现,只不过长清双乳山汉墓中的鼻罩用一块整玉雕镂而成,制作较一般玉衣面罩更为精致。此外,一些玉衣的头罩两侧还有突出的耳罩,如窦绾玉衣头罩的两侧就有一对制作精致的圆形耳罩。

玉衣的上衣部分应名“玉襦”,可分为衣身和袖筒两部分,其中衣身由前片、后片组成,袖筒又可分为左袖筒、右袖筒。上衣的衣身是整个玉衣中平面面积最大的部位,制作过程相对要容易,形制也较为简单。

裤筒即玉衣的下身部分,可称为“玉札”,分为左右两部分。目前发现的玉衣下身部分都无腰部,只有左、右两条裤筒,且互不相连,两裤筒的形状大小相同,状如人腿,呈上粗下细的筒状,自上而下有一条开缝,展开后呈梯形。

银缕玉衣

玉衣的手套部分应称“玉握手”,包括左、右两部分,每件玉衣的左、右手套左右对称,形制大体相同,一件手套还可细分为手背、手指、手掌三部分。目前已知的玉衣手套皆呈握拳状,拇指伸直,其他四指弯曲,腕口与上衣的袖口处相接。这一部分使用的玉片较小,且多呈不规则形状。

鞋套部分,即《汉旧仪》所载“长一尺,广二寸半”的部分,又名“玉柙”,按这一记载,“玉柙”应长二十三厘米左右,宽六厘米左右。但实际上考古发现的刘胜玉衣鞋套长二十九厘米、宽十一厘米,窦绾玉衣鞋套长二十八厘米、宽九点五厘米,南越王赵眜玉衣鞋套长二十九厘米,宽十点五厘米。可见修复后的玉衣鞋套实际尺寸较文献记载要大许多,这可能是因为玉衣的整体尺寸较真人身材要宽大,鞋套为与玉衣相配,故制作得比较肥大。

三、汉代玉衣的使用

(1)玉衣使用的时间

《史记正义·齐太公世家》中张守节引《括地志》注曰:

“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采、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按这一记载,玉衣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括地志》为唐人所著,该书记述的故事与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类似,不可全信,而且张守节也是唐代人,玉衣在当时已不再使用,人们对玉衣的形制并不了解,因此这一条史料不能看作是有关玉衣的最早记载。从已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尚未有早于汉代的玉衣出土,而且对玉衣记载最为详尽的就是汉代的文献,由此可知玉衣使用是从汉代才开始的。

鎏金铜缕玉衣

汉代初期,社会经济经数百年的战乱破坏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情况下葬玉的使用不会有很大发展,玉衣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玉衣的使用应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兴盛起来的。考古出土的玉衣最早都属西汉文景时期,其形态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由此可知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

此后玉衣的使用在汉代四百多年里不曾间断。关于玉衣消亡的时间,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魏文帝曹丕作《终制》说: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重痛哉,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

至此玉衣的使用不再见于记载,考古学上发现的玉衣最晚也在东汉晚期,可见汉代以后玉衣不复使用。但玉衣也并不是就此立即消失的,如曹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攻打公孙渊,“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可见在魏文帝颁布《终制》之后玉衣并未立即绝迹,这具玉衣应是东汉末年所制,因未及使用便暂时存入府库中。确切地说,从黄初三年之后玉衣不再制作,以前已制成的玉衣仍在使用,但此后不久便彻底消失了。

(2)玉衣使用的等级

有关玉衣使用的等级,《后汉书·礼仪下》中有明确规定:

“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皇后、皇太子哭踊如礼。沐浴如礼。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礼。槃冰如礼。百官哭临殿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这是东汉时期朝廷对玉衣使用所作的等级规定。玉衣从西汉初期开始使用到东汉时期形成严格的使用制度,这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玉衣出现的早期,其使用制度尚未、也不可能出现如《后汉书》中所记载的那样严格。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的两套玉衣都是用金缕穿缀,与《后汉书》中的规定就不相符,玉衣的使用在西汉尚未形成定制,因此诸侯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关于这一点文献中也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下》刘昭注引《汉旧仪》曰:

“帝崩,含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

铜缕玉衣

《后汉书·梁竦传》注“玉匣”时引《汉旧仪》也说到:

“王侯葬,腰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镂为之。”

据此可知,西汉时从皇帝到诸侯王都可使用金缕玉衣。

全国各地出土的西汉时期玉衣数量不断增多,其中不仅有金缕玉衣,还有以银缕、铜缕和丝缕等多种缕丝穿缀而成的玉衣。西汉早期所出的形制完整的玉衣中。西汉中后期玉衣使用逐渐增多,其使用制度也在西汉早期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严格,这一时期除皇室成员和实力较强的诸侯王外,金缕玉衣非特赐是严禁使用的,如王莽就曾因“共王母及丁姬珠玉之衣非藩妾服”,奏请将二人“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以媵妾之礼草草改葬。虽然王莽此举主要为打击其政敌傅氏、丁氏两家外戚,但也可以看出西汉末年傅、丁两太后以皇太后身份下葬时使用的玉衣是一般诸侯王后妃不能擅自僭用的。

西汉后期玉衣的使用等级严格化不仅体现在穿缀玉衣的缕丝上,制作玉衣所使用的玉材也成为区分玉衣等级的标志之一。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出土的是铜缕琉璃衣,虽然琉璃在汉代也很难得,但它远不如玉材那样名贵,身为广陵王侍妾的“妾莫书”身份要低于诸侯王、列侯等人,为了以示区别,她使用了铜缕琉璃衣。此外由于偏处地处岭南,南越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南越王赵眜墓与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虽然年代接近,但墓中出土的丝缕玉衣形制却要原始得多,这是西汉中期玉衣使用制度上的特例。

东汉建立后,玉衣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已成熟并被载入史册。由于两汉皇陵尚未发掘,整个东汉时期尚无金缕玉衣出土,而诸侯王级别的墓葬中出土的都为银缕玉衣,列侯及其同等级别的墓葬中出土的玉衣则全用铜缕穿缀,即使是地位较高的诸侯王也不例外,可见东汉时玉衣的使用严格遵守了《后汉书·礼仪志》的规定。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玉衣的使用制度较西汉时期有所发展,等级划分得极为严格,但这一时期的制作工艺远不如西汉时的玉衣精湛,玉衣在其使用等级严格化的同时也开始走向了衰落。

丝镂玉衣

(3)玉衣使用的人群

有关使用玉衣的人群问题,从史籍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类:1.汉代皇帝、皇后、嫔妃、其子女等皇室成员。汉代帝陵至今尚未发掘,但从各地诸侯王墓出土的玉衣资料来推断,当时皇室成员使用玉衣的现象应十分普遍,文献中也有这方面记载,如《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傅太后、丁太后二人使用了玉衣敛葬,《后汉书·礼仪志下》更是明确规定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

汉初经济萧条,高祖和惠帝生前提倡节俭,死后不可能实行厚葬,因而使用玉衣敛葬的可能性不大。汉文帝力行节俭: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修建霸陵时要求“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景帝是否使用玉衣敛葬史籍中无明文记载,根据考古资料可知玉衣的形制在景帝时期已发展成熟,使用的等级也已初步形成,可以推断汉景帝有可能是最早使用玉衣敛葬的汉代皇帝。

2.汉代分封到各地的诸侯王、列侯、长公主等人及其家族成员。这一点《后汉书·礼仪志下》有明确规定,考古发现使用玉衣的墓主人中不仅有诸侯国王、列侯、公主等人,还有诸侯王的王后、嫔妃、子女等家族成员。这一人群使用的玉衣中有极少一部分是东园匠制作、由朝廷赏赐的,大部分应是在诸侯国内官营玉器作坊里制作的。

西汉金缕玉衣

3.汉代的功臣、贵戚。这一部分人使用的玉衣大都是由朝廷特别赏赐,由于获此殊荣的人极少,因此被郑重地载入史册。如西汉时的霍光、董贤,东汉时的耿秉、梁商等人都因位高权重、备受皇帝宠信,死后使用了由朝廷赏赐的玉衣,这些玉衣是由东园匠统一制作的。

还有一部分使用玉衣的人生前为郡县豪强,但并非皇室成员、诸侯王、列侯或其家族成员,史籍中也没有记载其死后接受朝廷赏赐玉衣,这应属于僭越行为。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朝廷礼制遭到破坏的时期,如东汉末年宦官赵忠为其父厚葬,竟然僭越使用了玉衣,遭到冀州刺史朱穆的严惩。这种现象在汉代厚葬成风的社会条件下并非孤例,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载:“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可见东汉后期葬制僭越的现象十分严重,越级使用玉衣者不在少数。

参考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秦汉史》、《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汉代的 玉器》等。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专家长沙论道合作与遗产创新 下一篇:扬州八怪都怪在哪?
   
  特别推荐
扬州八怪都怪在哪?
汉代时期玉衣的发展、形制和使用
专家长沙论道合作与遗产创新
为什么宋朝审美,能领先世界一千年?
如何利用渲染技术实现独特的艺术表达
渐江黄山图60幅,清新苍劲
20幅北宗山水画,雄壮、绝美!
素描不是中国画发展的包袱
谁的青铜器——探寻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
传世孤品“瓷母”是如何诞生的?
 
  本月热点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