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众多的纪念活动中,我们的目光始终无法离开那里——汶川。“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已经太多。此次地震中心涵盖了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这几个羌族聚居地,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几千年形成的羌族文化,在地震面前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它所受到的毁灭性打击现已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道敞开的伤口。
至今,矗立在汶川的岷山遍体鳞伤,从汶川走出的人们说,每天中午山顶会有尘烟升腾、碎石滚落。岷山就像一位衰弱的老人,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哀伤。但是,世代生活在岷山白云深处的羌族人民,他们的悲恸不会随着倒塌的羌寨被埋葬。到今天,地震发生已经一月有余,人们在缅怀生命逝去的同时,对濒临灭绝的羌族文明不仅在进行沉重的祭奠,也在开始做紧急的抢救。
大唐卓玛:
心中的羌寨屹立不倒
周末,在成都陕西会馆的银杏画廊,一场特殊的画展吸引了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它的名字就叫《劫后余生》。这几个字不仅指展出的29幅油画作品,还有它们的作者——杨瑞洪、大唐卓玛夫妇。
记者看到,在“劫后余生”的大横幅下,画展无疑被蒙上了一层深深的哀伤。特别是有几幅画的局部出现了划痕甚至来不及修复,这更提醒人们去关注画面背后无法修复的记忆。
有意味的是,展出的大大小小油画全部取材于羌、藏风光。明丽透明的色彩,令观众可以想象画家写生时的快乐心情。羌族典型的碉楼建筑、漫山的野花和羌族女孩……它们在画家的笔下被描绘得无比清新并富有诗意。显然,对于“劫后余生”的人们来说,他们心中的羌寨屹立不倒。
到羌寨采风,躲在了葡萄架下逃过一劫大唐卓玛夫妇是汶川阿坝师专的美术教师。“5·12”地震发生时,他们刚好和朋友在17公里外的桃坪羌寨采风,由于迅速躲在了葡萄架下逃过了一劫。冒着余震和不停滚落的泥石流,卓玛夫妇终于走回了汶川,和学生们在操场上艰难度过了地震后的日日夜夜,一直等到救援部队赶来。在送走了校园中的最后一批学生后,卓玛夫妇回到了自己摇摇欲坠的“家”,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爬上了八层楼。他们在解放军的帮助之下抢救出了这29幅作品,而这些只是夫妇二人近年来创作的一小部分。“今天能举办这个的展览,我们已经觉得是天大的幸运。”卓玛当场宣布,这次展览义卖作品所得的善款,除了一半用于自救以外,另一半将用于汶川地震中羌族文化的抢救行动,特别是救助那些释比老人和孩子。
走熟了羌寨,在城里待不下去
早就知道大唐卓玛喜欢写作,在雅昌网的博客人气很旺。浏览卓玛的博客,令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已经把这里建成了一个传播羌族文化的社区。岷山的四季、壮美的岷江峡谷、在羌寨中收集到的五彩云云鞋、甚至羌民们山间的白菜地都被卓玛赋予了诗意的描述。
记者在与卓玛聊天时得知,早在大学毕业时她与先生杨瑞洪就已经接到在四川教书的通知书,这在别人看来难得的“进城”机会却被他们拒绝了。“很难说清楚为什么羌族这样吸引我。”
卓玛毫不掩饰自己对羌族文化的感情开始于年轻时的好奇。“我最喜欢看羌族的祭祀仪式,尤其爱看释比老人做法事的场景。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对祭坛前等待宰割的羊说着我们谁也不懂的羌语,慢慢的,山羊竟留下了眼泪,仿佛在为自己做过的错事后悔。传说中,它们吃掉了羌族祖先记载历史的唯一记录,使羌族变成现在唯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
十几年来,随着卓玛在羌寨中无数次行走,羌族人的坚韧和温良的性格给卓玛太深的印象。由于生活在高山,羌族人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辛,常年只有玉米、洋芋充饥,“但是羌族人最懂得感恩。你给他们带上去一瓶白酒,他们就会深深地感谢你。没有更好的食物,羌民们会腾出自己家中最好的床铺挽留你,还会在深夜的篝火旁跳起欢快的羌舞,目光中流露的只有真诚。”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在羌寨,每一天的日子,每一件点滴的小事都很打动人。“想想羌族人,他们生活这么艰苦,许多寨子到现在还要背水才能维持生活,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到晚上还是要唱歌跳舞,相比起来,我们这些城里人生活舒适,却常常说自己活得痛苦甚至无病呻吟,你不会觉得自己很无聊,根本没有理由去彷徨和所谓痛苦吗?”说到这儿,卓玛回忆的目光朝向天空,眼睛湿润了。她屡屡提及的高山中的萝卜寨、牛脑寨、黑虎寨……在这次地震中变成瓦砾,她牵挂的释比老人、她曾经呼吁救助的羌族残疾儿童生死未卜。卓玛告诉记者,虽然她来到了成都,“但是我们在这里待不下去。”卓玛一行将在画展结束后赶回汶川,“我要回去寻找看望他们,给他们送些板蓝根和哪怕是这次筹集的不多的一点钱。我想让寨子里的幸存者们感觉到他们的朋友依旧在关心他们。羌族文化十几年来给我的滋养很多,我知道回汶川的路非常危险,但我必须回去。感恩,是羌民们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