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北京 伦勃朗 收藏,书法,绘画
 
  主页 > 艺苑评谈 >
 

80后: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

时间:2008-06-2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

似乎 “80后”这个词现在已经被妖魔化,专门指的是打游戏、看卡通、不靠谱、没有责任感、狂欢式生活的一群年轻人,好像他们就是“80后”。但实际上,这是被市场和媒体所催生的一个概念。上述两种力量非常强大,也许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譬如新闻效应、商业利益),将很多并非事实的东西极度放大,改变它们的原初模样。就“80后”而言,在媒体和市场介入之前,从未形成过“知识青年”这样的阶层/团体事实,这个概念的生成哉很大程度上即是拜市场和传媒所赐。

  我观察了一些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和批评并不完全像对“80后”的“经典”描述那样——当然,也不排除按照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的人。那么,就这些情况而言,1980年代出生的,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年轻人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在承认新世纪带来了生活和艺术方方面面的多元化的前提下,还认为存在一个共同的“80后”,显然自相矛盾。

  作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甚至是六十年代的人,他们有着很多共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个体之间差异甚微。然而,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一点则可能不再有效,他们同代人之间的差异,甚至远远大于他们与父辈之间的差异。目前,《福布斯》排名最新中国首富杨惠妍是一个26岁的姑娘,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资产,她是80后,一个艺术家的子女、一个民工子女可能也是80后,但他们之间该有多大的差异?上一辈人看到了和自己子女之间的差异,所以认同70后或80后的概念,但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子女同代人之间的差异。所以这就变成了很有意思的事,上一辈人会认同这个概念,很多同辈人会驳斥这个概念。

  但为什么会出现“80后”的概念?它为什么会变成如此耀眼的一个词?如前所述,媒体和市场的塑造力量实在太厉害,媒体需要新的焦点问题,火热的艺术市场需要新的填塞物,它们会主动和积极地去进行塑造,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与此同时,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多数正面临学校刚毕业,或者事业刚起步的困难处境,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共同的理由,来形成一股共同力量,来展开自己的事业。那么,出生于1980年代的部分艺术家们对“80后”的认同无疑也是充满了身份、商业、权力等目的。

  譬如,大多数以“80后”为招牌的艺术创作目前尚谈不上新创作方法的贡献,有时甚至仅仅是一个噱头。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甚至在很大程度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回忆和追问一下,为什么我们最早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现代艺术流派是超现实主义?为什么90年代初期风靡神州的波普和玩世?一直到今天所谓的70后、80后、卡通一带都实际上是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的?80后新艺术与之前的艺术在方法上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现实主义的幽灵一直在游荡。因此,虽然关于“80后”的论述一浪高过一浪,但具体到艺术创作自身而言,并没有一种所谓共同的“80后艺术”。一方面,他们被动地背负着很多传统重压(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等也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新传统),而无法提出新的创作和批评方法;另一方面,样式上的多元化也难以将他们归纳在“80后”这样一个共同的范畴内,不同的风格样式(而非方法)无法在同一主题下展开讨论,无论是卡通一代、图像艺术等无法承担这样一个任务。
对于艺术批评而言,所谓“80后”同样不得不面临一系列追问和难题。从功能类型上看,基本可以划分为学术批评、大众批评和商业批评,目前当代艺术界讨论得更多的可能是学术批评。与艺术家不同,学术型批评家的培养必然依赖于大学。对于一个批评家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是推动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发展的动力,但是,仅仅只有这种精神和愿望显然不足以造就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除此之外,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力都必须通过极其专业和严格的学术训练来获得。因此,批评家的成熟必然晚于艺术家的成熟,对于出生于1980年代的批评家而言,远不具备形成一种共同、坚实力量的基础。在2007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与会者提出“第四代批评家”的概念,大约有5、6位年轻人受邀出席,青年批评家段君的看法我比较认同,目前提出“第四代”这个概念尚不成熟,因为,大多数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还处于受教育的阶段,长期性从事艺术批评,并且有一定见地的年轻批评家还为数不多,尚不足具备形成“代”的条件。

  不过,也可以就已有情况作一些分析。广州批评家杨小彦有一篇文章《名声焦虑学》,这对包括年轻批评家在内的所有青年都有一定警示作用。在名声、商业等等的欲望之下,青年批评家很有可能是被催产出来的,就像不那么好吃的催生素蔬菜一样,他们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依然不算多。这几年,有一种现象,就是青年批评家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有时甚至是充满火药味的。这个现象可以分成两方面看待。第一,他们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富有批判性,甚至破坏性的力量,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自身而言,展开批评是极其必要的。第二,这些批评中偶尔也会有一些过于冲动的做法,难怪一些年长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认为青年人是在拿他们开刀。就其结果看来,同样有两方面值得思考。第一,年轻所带来的活力。今天,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就像一潭死水,所有的人都为着自己的目的在“操作”,整个艺术界“一团和气”,各色展览开幕式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唯见“弹冠相庆”的喜气洋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点过火的批评实际上是具有刺激作用的,而且也有其合理性,如果我们可以理解“85新潮美术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批评家们在那时的作为,那么也就有理由支持今天更年轻一辈批评家们的努力。第二,充满火药味的批判有时也处于名声和资本的支配之下,有些批判可能正是出于一种欲望使然。因此,靠批“大腕”而一夜成名的现象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

  今天的艺术研究,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相比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大学和美术学院都已经接受了当代艺术批评和研究的课题,不但有专门的课程,甚至还有各种研究所。所以,对于1980年代出生的批评家们来说,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作一些有价值的、深入的专项研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不是过多的纠缠进权力、利益甚至“江湖仇杀”之中。对于出生于1980年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而言,依然而道远。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南方书法点冷:古代作品受青睐 近代作品被冷落 下一篇:当代水墨的语境与现状
   
  特别推荐
行书怎么可以写得如此秀丽!
从徐悲鸿、冯法祀、冯相成的艺术成就看中国油
墓志源流与形制演变
魏启后先生谈书法
简而不陋,得意忘形:评中国梵高陈子庄的绘画
故宫馆藏七件清朝书法欣赏,幅幅精品
「宣德十年」朱瞻基的审美观|上海嘉禾2021秋
宋代画坛高手如林,山水画更是一座文化高峰
书画界两位泰斗明争暗斗起来,简直是昏天黑地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