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1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新版《红楼梦》资料图
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红楼梦》在海外遭恶搞,以为国外准备开拍这部经典呢。读了才知,讲的是《红楼梦》翻译成外文的种种趣事。比如,在有的翻译中,怡红院被改名为怡“绿”院,林黛玉的名字有“放荡女”之意,而鸳鸯却被译成“忠诚的鹅”。
这哪里叫恶搞,分明是一种误读或误译。不同文化在跨语际传播过程中,误读或误译是常见的事情,例子不胜枚举。从这则报道也可看到,译错的不单海外人士,还包括大名鼎鼎的杨宪益先生。杨先生在《红楼梦》英译本中,将袭人音译为“Hsi-jen”,后面又括号加注“assails men”,成了“袭击男人”的意思(以上例子均据报道和作者的说法)。海外汉学家不说,我认为杨先生绝对不会恶搞《红楼梦》——何况括号加注的未必是译者本人。
什么叫恶搞?传统词典肯定不会收录。但我认为,称得上“恶搞”至少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刻意为之;二是具有讽喻色彩;三是具有娱乐效果。举个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移花接木,将《蒙娜丽莎》油画的头像换成其他人物(比如网络小胖),从而产生令人发噱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恶搞。恶搞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图像PS、音频视频剪辑及情节(剧情)改编等等。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胡戈的“馒头血案”以及最近流行的英文版《说句心里话》(say a word in heart),都是典型的恶搞作品。另外,各种山寨版主题或行为,也有恶搞成分在内。
不妨再来参考一下维基百科。它对“恶搞文化”的解释是:“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建构出喜剧或讽刺效果的胡闹娱乐文化。”这一说法基本涵括了上述三要素。词条还提到,“恶搞”一词应来源于日语的Kuso(也译成库索),起先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然后从港台地区传播到中国大陆。顺便提一句,日本游戏产生了大量的流行词,并为广大中国玩家所追捧,比如宅男、御姐等等。这些词语作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传播过程中,其语义也有所嬗变。例如,Kuso的原意为“粪”,引申义类似于英语的“shit”,和中文语境的“恶搞”有很大差距。这大概由于最早使用的玩家并不熟悉本义,而纯粹当作一种口头禅来使用。
此外,百度百科对“恶搞”的解释也和维基差不多。但不管怎么说,并非刻意为之的误读、误译等情形,不应属于恶搞的范畴。我随后“人肉搜索”了一番,原来这则报道其实是书摘,内容均从一本刚出版的图书摘录而来。不谋而合,作者在博客上也谈到,《红楼梦》翻译成外文出现的种种纰漏,为误读、误译所致。更有意思的是,原报道标题为《<红楼梦>海外流传趣谈》,转载和上网后(包括作者博客及部分海外媒体的转载和报道),却成了更吸引人眼球的“《红楼梦》在海外遭恶搞”。
原标题和内容明明没有“恶搞”二字,却被篡改为“恶搞”,这无疑是对原报道的一种恶搞;倘若为炒作图书而有意为之,恰又构成了对《红楼梦》及相关翻译著作的恶搞。究竟谁在恶搞《红楼梦》?千万别看走眼了。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恶搞就是糟蹋。“恶搞”本身被人误读、误用,也便不足为奇。不是有句话说嘛,“Kuso如果没有创意,Kuso就不过是坨Kuso而已”——恶搞以及被恶搞,在消费社会中实乃寻常事。担心“恶搞”一词被恶搞,那是语言学家的事。只不过,这种为追名逐利的恶搞手法,多少让人有点恶心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