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26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专家呼吁音乐演出市场需要多方监管合力打假
11月18日本版刊发的《一场演唱会假票千余张》和11月19日刊发的《文学打假莫成“假打”》等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不少热议,其中描述的文学假货和演唱会假票现象令人震惊。无独有偶,人们看到年底打着“新年音乐会”旗号闯入内地市场的可疑项目呈现密集。有乐界人士对12月起即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上演的新年音乐会进行了全面盘点,对其中部分可疑项目发出“预警”。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盘点中,有数台“新年音乐会”被打上了两星(鸡肋)甚至最低的一星(提高警惕)。而其中数个名誉不佳的乐团并非首次来访,年年打假,年年照来。
难怪有乐评人感叹,没有相应法规和政府监管的介入,音乐演出的打假只能是“劈空掌”,打来打去,招招落空。
乐评人——年底尤需提高警惕
古典音乐网“厘米演出前瞻”的发起人唐若甫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年音乐会市场火爆,维也纳、施特劳斯、圆舞曲几乎成了保证票房的关键词。但是每年此时扎堆来华的欧洲乐团却是鱼龙混杂,尤其需要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比如,将于12月31日上演于深圳音乐厅的“欧洲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被乐评人标记为“查无此团”,而听起来响当当的“法国爱乐乐团”是非职业化的节日乐团,另一支将于明年元旦到访上海的“维也纳管弦乐团”其实来自波兰。
记得数年前就有业内人士曝光过,新年来华演出的多支乐团属于在维也纳当地的“中国旅行(乐)团”。每年入冬,欧洲一些大城市知名音乐机构的留言板上常会有“招聘乐手圣诞至新年假期去中国旅行演出”的小广告。唐若甫说,这类由学生和业余乐手组成的“假日临时工乐团”,由于在国外注册方便、演出价格低廉、曲目通俗易懂,经常游走于中国内地一些中等城市;偶尔也会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
老百姓——难以分辨真伪优劣
对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要在众多欧洲乐团中分辨优劣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广告公司任职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在去年上海音乐厅举行的约翰·施特劳斯新年音乐会上,古色古香的宫廷演出服、经典的维也纳乐曲,特别是长达20分钟的谢幕喝彩,令他记忆犹新。“买票时只考虑时间档期,完全没有仔细研究乐团背景。”孙先生坦白地说,“其实就是要我研究,我也不知道这个维也纳乐团和其他的乐团到底有什么区别。”
某些不良演出商正是瞄准了消费者这种多少有些随意盲目的态度,来达到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目的。比如,去年年底应归属于西柏林的德国某广播交响乐团,访华时乐队阵容甚至指挥全部被替换。经过仔细核对,记者才发现这个团的中文说明和德文说明存在出入,根本就是某演出中介商的“挂羊头卖狗肉”把戏。
一些乐评专家指出,要学会如何辨别音乐会的真伪优劣,有几招可以迅速“擦亮眼睛”:第一,仔细查看来访乐团的外文资料;第二,查询对比多家中文古典音乐网站,掌握世界古典音乐和演出前沿资讯;第三,学会看曲目单,掌握剧院演出季排片表等演出市场的基本规律。
剧院方——打假缺少相应法规
有人呼吁,音乐演出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乐团,剧场管理者也有责任将它们拒之门外。据悉,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剧院近年来不断提高艺术准入门槛,对某些口碑不佳的演出经纪公司出示了“黄牌”。但剧院方也表示,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演出打假有一定难度。
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告诉记者,按照中国演出市场的相关法规条例,对租场演出项目,只要有文化部的引进演出项目批文等合法文件且手续完备,均属合法行为。“剧院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演出季项目质量,这个是剧院的招牌。”她说,“演出季之外的商业租场项目我们很难监控。其实这个现象不仅中国有,世界各地的著名剧院大都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等欧洲著名剧院,对前往租场的团体也总是敞开大门,乐团水准自有票房和演出评论来“优胜劣汰”。
一些专家认为,由于国内古典音乐演出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打假不能只依靠民间舆论和剧院管理来完成,更需要职能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合力为之。相关部门对海外引进演出项目的审核尤其不能一“批”了之,而应把关在先,让不诚信的演出商没有空子可钻;对屡屡浑水摸鱼的经纪公司更应有惩戒机制,以媒体曝光、吊销执照等方式予以相应的惩罚。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