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珠海博物馆遭遇一件尴尬事儿———该馆举办的“国之瑰宝———黎雄才、作品展”的所有画作,经之女关怡、黎雄才之子黎捷现场鉴定,无一真品。这边博物馆怒斥声未落,那边传来不妙消息:、等大师的作品,竟能在某些市场上“批发”供应。眼下中国书画界的混乱和严重的信任危机,使社会各界人士痛心疾首。他们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加大对书画市场的整顿,实施专项打假。一位专家激愤地予以概括:“书画造假并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是一种国耻。”
行家指出,目前流传于市场的名家国画至少有一半系假画,例如画坛泰斗一生的作品不超过1.7万幅,可现在拍卖市场上却涌现出两万多幅“真迹”!不光过世泰斗遭此毒手,近现代名家乃至当代名家的精品也有“高手”作伪。而且,造假已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如、、的假画多产于北京;的伪作多出于四川;陈少梅、刘奎龄的伪画出自天津;上海则多作海派画家之伪,如朱屹瞻、、、钱瘦铁等;杭州多出潘天寿的伪作;南京的名家、钱松岩、魏紫熙等都曾被人作伪。
据权威人士分析,中国书画作假拥有几个特点:一、暴利暴富的“商机”。由于假画生意投入小、风险低,一本万利乃至无本无利,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对此趋之若鹜,开办画廊、画店、拍卖行成为时尚。书画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使竞争加剧,并进而导致无序竞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经营单位包括拍卖行为了牟取暴利,不惜知假卖假。二、书画造假,不以为耻。可以说,从业者多为“文化人”,但毫无廉耻之心,颇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孔先生“窃书不算偷”的勇气。三,书画作伪自古有之,现代人比起前辈“画鼠”来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画家为了防伪,另制防伪印鉴,然而防伪印鉴很快就被伪造;有的作伪高手用幻灯将原作打在画纸上进行摹仿,或用高精度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对原作进行“加工处理”。推销假画也有不少新手法,比如假画经营者常常采取从大街上雇用“托儿”,或携重金入某鉴定家之室,呈上伪作乞求“法正”,求赐“题跋”,将无名之作说成名家之作。四、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约,更无专业打假实力,致使地下交易变为半公开状态而愈演愈烈。令人畏惧的是,如今地下画贩已从穿针引线,各自为战逐渐向集团化、组织化、地区化方向发展。这些人触角极广,信息极灵,从组织货源到脱手已形成完整体系。地下市场的规模、从业人数、交易额,根本无从估计。书画市场还有一个特点:即便发现上当,受害者也常会忍气吞声吃“哑巴亏”,因为他们不知道去哪儿讨回公道。
其实,无论作假者还是打假人,大家都清醒地看到,如任书画市场沦为造假者的“特区”和“乐园”,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假画造成了国画市场的混乱,不仅侵犯了消费者和画家的名誉和权益,长此以往,将使中国画这一东方艺术瑰宝和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名声受损,危及国画艺术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众所周知,围绕着国画作品的真赝,近年官司不断。这类痛心的事实告诉世人,任谁一世清名,一旦陷入诚信危机,也难保不被泼上污水。因此,中国书画打假,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谁想往传统文化上“泼墨”,败坏国粹的声誉,谁就是民族罪人。人们期待着“丹青高手”,能绘出一幅画坛魍魉的“群丑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