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将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伪满政权垮台后,这批名迹或为溥仪所携逃,或被伪满溃兵所劫掠,史称“清宫散佚书画”。辽博为什么多次举办“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依托馆藏书画特色和优势,做大辽宁历史文化品牌,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1月8日,记者走进省博物馆一层2号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00多年前元朝四大画家之一王蒙的画《太白山图》。只见山峰层叠逶迤,苍松夹道,曲径通幽,溪桥隐现,红树点点,僧侣往来。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蓦然出现天童寺那宏伟壮观的朱红色重楼飞檐。此卷描绘了太白山天童寺周围的景色,记录了江南的历史风貌——“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第三期)正在这里举行,《太白山图》是此展18幅珍品之一。
“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是辽博策划举办的清宫散佚书画珍品汇展。从2004年11月起至今共举办三期,展览集中了馆藏清宫散佚之唐、宋、元、明、清书画之精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博以历代书法、绘画作品收藏之富享誉海内外,藏品总量达5000余件,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珍品最为可观。“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是辽博根据馆藏书画珍品而策划举办的一个品牌展览。
书法与绘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艺术品类,源远流长。历史上传世的历代书画精品多收藏于宫廷内府,至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59年),实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的最后一次大集中。 20世纪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将其中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此后,这批书画随溥仪辗转到长春伪满州国皇宫。伪满政权垮台后,这批名迹或为溥仪所携逃,或被伪满溃兵所劫掠,史称“清宫散佚书画”。 1949年7月,东北博物馆(今省博物馆前身)建馆伊始,承担了搜集与保护清宫散佚书画的历史重任,至1952年底,陆续将散佚在东北各地的大部分清宫书画收入馆藏,从而成为清宫散佚书画最为重要的收藏单位。可以说,辽博收藏的清宫散佚书画是个国宝群体,在民国初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制的《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中,登记了溥仪带走的1200件文物,辽博收藏的100多件就在其中。
据介绍,“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中的书画作品都是国宝级文物。如《曹娥诔辞》卷是传世唯一的东晋楷书墨迹,书法形态蕴含了楷书形成初期的变化特点,并以古朴而又极其自然的意蕴,被尊为“正楷第一”;再如唐代杰出的人物画家周窻所作的《花仕女图》,为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稀有的人物画杰作;还有明代沈周的《盆菊图》,等等。
宋代米芾的《行书天马赋》,在这次展览上引起了我省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此卷为米芾行书的古临本。使用郭填钩描,由于执笔者本身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及对于米芾书法的理解,字体的结构布置、丰腴而又清逸的笔势均保留着米芾行书一气呵成的气质。如果没有个别字体的板滞、肥拙的勾描痕迹,是难于辨别真伪的。此次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也非张择端之作,而是出自另一个著名画家明代仇英之手。清宫原藏书画在散佚过程中,真品和赝品相混,张择端原作与仇英所作即是在三件同名之作中被鉴别出来的。这也算是一个小插曲了。
记者在现场见到一位白发苍苍、手拄拐杖的老者,他在孙女的陪同下来到博物馆参观此次展览。老先生说,经常欣赏名家名作,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从中了解很多历史背景,受益匪浅。已是第三次参观此展的一位教师说,看这样的展览真是太过瘾了,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宋高宗赵构书《白居易诗》,字大如拳,纸墨极精;元王蒙的《太白山图》从清宫流失至民间后,曾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郑洞国将军珍藏。
为什么多次举办“清宫散佚书画作品展”?辽博的答案是,依托馆藏书画特色和优势,做大辽宁历史文化品牌,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