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竞报
艺术与工厂会扯上什么干系或许,上个世纪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废弃的工厂会成为某些艺术家的生活方式,LOFT(仓库)式生活方式。北京东北,四环之外,机场高速东南,一片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静卧在一个名叫大山子的地方。一色的老旧砖墙,清冷中自有一种朴素大气之美。短短几年,798从一个破旧的工厂摇身一变成了当今北京的一张“脸”,正当本土艺术家视若宝地,大批的国外艺术机构慕名而来的时候,房价也随之飞涨。于是,有人嫌太吵走了,有人嫌太贵也走了,如今走在798大院,你会不时发现地上墙上的画廊招租信息,究竟798的明天在哪里,是商业挤走了艺术还是艺术战胜了商业“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去年年底在文博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曾说,“大约15-年以后,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创意产业时,北京或上海也将在世界创意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霍金斯也承认,“北京现在划分很多区域发展创意产业,是因为现阶段中国的创意产业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运用这种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是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社区和艺术家会有许多自发的行为。”正如约翰·霍金斯所说,像北京798由创意产业聚集区变成旅游景点的现象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这就像是一个少年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的变声期一般,在有了些许暗哑的蜕变之后,终究还会歌声嘹亮。
老工厂闲置 艺术家入驻
《纽约时报》曾介绍过798工厂,将之与几十年以前曼哈顿的SOHO相提并论。798工厂,原是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之一,其建筑设计秉承了包豪斯风格 (20世纪20年代德国形成的一个现代建筑重要派别,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当时这一工厂系列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到上世纪末,798逐渐荒寂。到本世纪初,这个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70%以上的车间停止运行,职工从2万人递减至不足4000人。
就在798即将被人遗忘的时候,其闲置的厂房、低廉的租金,引起了一些艺术家的注意。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空旷厂房内十多米高的挑空、四分之一球状的屋顶,再加上充足的光线与安静的环境,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绝佳地方。也许正因为如此,工厂借艺术得以继续生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是798由前世过渡到今生的见证人。八九年前,当最早一批雕塑家进驻时,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厂房,每平方米日租金只有0.2元。2002年,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们开始成批进驻,798的知名度也因此不断提高。至2003年4月,艺术区初步成型,组成了画廊、艺术基金会、出版传媒、设计广告、时尚品牌、咖啡店、餐馆、洒吧等400家机构,房价也随之飞涨。
入驻798艺术区的人中,有曾经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摇滚青年,也有恪守传统,因循守旧的画家、雕塑家。两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厂房中建起自己的创作室,搞的完全是纯艺术,作品很难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则是将厂房、仓库改造成另类的艺术空间、店铺或餐馆,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销售,且以此为生。
798像SOHO 艺术奔商业
走进现在的798工厂,路边时不时就会新冒出一家服饰店、书店、俱乐部,的确已经有点新天地气质。小资白领、中外文艺青年,想发财的画廊老板都期望在这里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大小元素,从1997年至今,798的租金一路攀升,从0.3元天到现在的2.5元天,像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大面积租户每年单租金就达800万元人民币。
“艺术区房租猛涨,房屋稀缺,连一块原来根本没有人稀罕的‘滥地皮’都被租了出去。”专门做798现象研究的学者朱宏达说,虽然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给出的租金为每天每平方米2.5元,但实际上这个价格根本无法租到地皮,很多慕名而来准备开画廊的商人只好从“二房东”手里以每天每平方米4元的价格租地皮,然后大兴土木重新装修。但艺术家也有他们的苦衷,没有收入的保证,连支付租金都成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另谋他处。一些艺术家主动选择了向798周边的草场地、酒厂、环铁等地区转移。艺术家苍鑫与他的几个邻居都已经在别处租下了新的工作室,将798的工作室纯粹用作展示,而他原本的室友摩根则已经完全搬去环铁。“798越来越像作秀地方,卖小工艺品的,卖服装的,跟我们没关系了。”苍鑫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廊主说,当他看到那面涂鸦墙被整修时,第一感觉就是798失去了自由、自发创作的精神,他的朋友、某国大使夫人在看到时代空间那里用铝板吊顶、瓷砖铺地的装潢后也觉得有些失望。一些画廊主反映,虽然国外大机构进来后带来了更广泛的人气和更国际化的平台,但因此高涨的地租成为他们这些中小画廊的负担,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艺术家和较小的画廊因此离开了798。来自美国的罗伯特跟很多人一样,喜欢拿798和纽约的SOHO区做类比。认为798也将与SOHO一样,经历一个从艺术区向商业区的周转。“798的周转期不知道要多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开始。早晚我们肯定付不起房租。最后贵得只有世界名牌付得起,私人小书店、艺术家都坚持不下去。”罗伯特说。
商业是必然 艺术依旧在
地租变昂贵,这些是市场的选择。“我们要保护一批、扶持一批、孵化一批、腾退一批。”798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勇利说:“798本身确实是无心插柳形成的一个艺术集聚区,但当时里头局面很混乱,缺乏引导和规划。管委会成立后,遵循的是政府引导,制定政策和规划;由七星集团来搭建服务平台,艺术家共同参与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798艺术区越来越明晰的方向就是要成为一个以艺术展示和交易为主的国际平台,所以现在一些艺术家会选择在安静的地方进行创作,比如周边9个以原创为主的聚集地,在798保留画廊卖作品,这已经成为798越来越主要的模式,而周边的‘泛798’地区也已形成。”
“但其实,目前798对于艺术机构来说,还是富有吸引力的。”陈勇利说,2006年,最早进驻北京的外资画廊之一红门画廊在798开设分店。另一家更引人注目的入驻者,是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设立的尤伦斯基金会。2005年9月,基金会主任费大为代表尤伦斯艺术基金会正式与七星物业签订合同,租下500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798艺术区内最大面积的租户。尤伦斯基金会的需求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798的未来走向,目前尚未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区管理办公室对这家声誉和实力兼具的租户相当推崇。
在前几年比较798与圆明园画家村的不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李象群就指出,798是外向型,它的地理位置靠近使馆区、时尚人群,有对外展示的先天意识。现在,随着租户类型的改变,798从艺术创作区逐渐转向艺术品交易、交流区,展示平台的角色日趋明显。“当代艺术里面有很多虚假泡沫。这种虚假在传统艺术里很难存在,因为它需要技术磨炼,有客观的可以量化的价值。当代艺术很难量化,只有被造势炒作,概念被指认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被资本视为依附工具来运作。”一开始就看出798的商业价值的徐勇说,“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除非798衰败了,否则大家不会离开。”
记者手记
798,一处诱惑而又拒绝阅读的空间。一张北京、抑或是当下中国的名片,却如同一块剥落的页岩,重重叠叠,铭写并掩埋了历史、岁月与记忆。798,概念意义上的穷画家聚集区,已经变了气质。一群群的蓝眼睛、黑头发,身上飘着浓浓香水味道的异国人士络绎不绝,飘着美国乡村音乐的bar里,提供各式西点、咖啡或是意大利面条,这更像是某欧洲国家的一个街区。其实,变革中的争议和阵痛肯定是有的,但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号召力的艺术区,我们真心希望798能越走越好,坚持飞扬北京的这面“艺术旗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