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7日 11:03:42 来源:本网综合
古有板桥 今有杨竹
--与"华夏雪竹第一人"杨竹的对话录
人物简历:杨竹,字青山,号雪竹轩主。1947年生。吉林长白山人。九岁开始学画,专攻画竹,至今未断。尤其笔下的雪竹,笔势洒脱、意境深邃、雅逸不群、独辟蹊径,以求填补中国画竹历史上"雪竹不佳"的空白处。由于选准自己发展的坐标,创作了"探千竿万乘之势,悟万箐动魄之气"的结晶之作,在竹画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功。先后在广东、北京、扬州、香港、台湾等地及日本、印尼诸国,多次举办画展。2005年以"竹"为题材的"竹韵风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画坛第一个专展竹韵的个人画展。展出的竹画作品八十余幅,分风、晴、雨、露、雾、雪、霜、冰,着力表现各个季节和天象条件下竹的多姿,引人入胜。国画大师刘海粟欣然为雪竹题词"杨竹画竹、挥洒自如"。钱君陶先生亦有"魅力傲霜、神韵天成、堪称一绝"的赞誉。著名画家关山月与陈大羽分别同称他为"华夏雪竹第一人"!其竹画作品先后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扬州八怪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吉林省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多家机构收藏。其写意竹已形成自家风格,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的新宠。2006年扬州在全国选出八人成立扬州新八怪,列为扬州新八怪之一。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刘海粟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日本中华文化振兴会执行理事,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我喜欢竹子的个性,从心眼里想把竹子画好"
中红网:作为画家来说,绘画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大千世界都可以入画。可你为什么专画竹子呢?或者说,你为什么对画竹子这么感兴趣?
杨竹:这好象跟我的父母有点关系。我是老大,出生后,父母就给我起名叫"杨竹"。我几个弟弟的名字也都是植物名,叫"杨松"、"杨枫"、"杨森",唯独我叫杨竹。我九岁的时候,父母就给我买宣纸,教我画画。中医嘛,也喜欢画。学医、学画,其实是相通的。我自从学习绘画后,也越来越对画竹感兴趣,就这么专上了,可能是我和竹子有缘吧!
中红网:听说你家是世代中医,怎么没有让你学中医呢?
杨竹:是的,我家是世代中医,家里曾挂了个牌子叫"三世一馆",到我父亲是第三代了。他原想叫我学习中医,可是学中医也不影响画画呀!我当时也确实想过学习中医,对医学也有点兴趣。我当时还曾计划,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学习中医,想过报考中医学校,继承家庭的中医事业,同时画画也不耽误。但是,后来我又考虑,自己还是以绘画为主好一点,因为我学画画以后,发现自己更爱好这个。当兵期间,有人要提拔我当干部,我都没有同意,就是怕影响自己画画。
中红网:你多大岁数当的兵?当了几年?
杨竹:当了4年。我当兵晚了一点,21岁了,当到25岁。复员后,就到文联参加工作。我从9岁开始学画,以后一直对画画感兴趣,在部队也没耽误。
中红网:那你从9岁学画,至今几十年来一直没中断过?
杨竹:几十年来,从没间断。我九岁走上这条画画路,除了上学,我学习以外的所有课余时间,都在练习练画。上小学的时候,课间休息10分钟,我都把这个时间抓住,都要画一张小画。现在,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画的画,包括1958年、1959年上小学的画作,我现在都保留着。后来我到部队,在事务处当给养员,时间也比较充裕。当时领导照顾我,经常让我出个黑板报什么的,业余时间也能画点画,挺方便的。
我为什么以画竹为主,我再讲一下。古时秀才有四艺,叫琴、棋、书、画。绘画叫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我父母喜欢梅、竹、兰、菊四君子,就让我重点画梅、竹、兰、菊。所以,我画竹首先还是受我父母的熏陶和影响。但是,我画着画着,实际上就越来越突出竹了,因为我喜欢上它了。
中红网:你喜欢竹子的什么呢?
杨竹: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了。你看,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四君子梅、兰、竹、菊中,竹是节操的象征,也是虚心的象征,四季常青,不畏风雨,哪怕是大雪压顶,宁折不弯。竹又是岁寒三友,因为它最守得住清寒,耐得住寂寞,不与旁人争春斗妍,平淡一生,无花无果,不招蜂蝶。有郑板桥的诗为证:"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长期以来,人们把竹的精神,竹的品格渐渐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风范,并将其尊崇为正人君子的品格和情操的象征。人们之所以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独特外表给人以刚毅和说不尽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高贵品格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又能想到它"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的精神。郑板桥这样评价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代文人雅客对竹亦是钟爱有加。唐代大诗人杜甫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宋代的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名句,将竹子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描述得淋漓尽致。清代郑板桥更是了得,一生以竹为师为友,画竹五十余年,题诗不知其数,题跋又不知多少。
总之,我喜欢竹子那种特有的个性:挺拔翠绿、蓬勃向上、虚心进步、高洁刚毅等精神。所以,我从心眼里想把竹子画好。另外,我这个名字带"竹",我画的也是竹,两个自然地连在一起了。这样,于(若木)老就提出,"人竹合一,师法自然"。我觉得自己还不够,但力争要做到这样。
"在我的绘画里一定要有独创,做到无古无今"
中红网:你开始学习画竹时,先从哪儿入的手?
杨竹:我开始画画,先画的梅、竹、兰、菊四君子,这也是自己开始练习笔墨的过程,就是用笔、用墨,练习一般的绘画技法。后来练到一定程度了,基本成形了,对画四君子、画竹的基本笔墨也学会了。25岁退伍以后,先到文联工作,不久又到了长城书画院,这时候就是专业绘画了。这样,就把我的绘画由原来的业余性质变成专业性质的了,画画的水平也就提高得快了。
中红网:古今画竹,不仅画家众多,而且画法与技法也多种多样。你画竹用的是什么技法?
杨竹:以前,我画的是墨竹。墨竹按画竹历史的发展来说,是风、晴、雨、露四种。但那时候的表现手法,也不像现在这样多。风、晴、雨、露,就是在竹叶的方向上有所不同。如画晴竹,就是竹叶下上画;画雨竹,就是竹叶向下画;画风竹,就是往旁边画;画露竹,就是偶尔有两三片叶子向下垂,其它的向上。因为晴竹叶子上偶尔有几滴露珠,沉重的就落下来了。
到35岁以后,我就在画竹上系统化了。当时,系统也只是初步的,就是把风、晴、雨、露都画出不同的样子来。另外,我画的竹子,力求与历史上的画法不一样。
中红网:为什么你要和历史上的画法不一样呢?
杨竹:这主要是从我自己的主导思想出发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画出无古无今之画。既要和古人不一样,和今人也要不一样。既要把别人所有的技法都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我一直力争,在我的绘画里一定要有独创,不和任何人一样,做到无古无今。所以,从35岁开始,我就开始在画竹的技法上有所变化,不仅在风、晴、雨、露的系统化上,而且在用笔、用墨方面,也逐渐地改变了。
"只有永远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做到更加完美"
中红网:雪竹是你的代表,能不能在这方面详细谈谈?
杨竹:好的。雪竹这一部分,是我35岁以后开始重点画的。看了中国绘画史里的画竹史,其中写道:"历代画墨竹者众多,然画雪竹者甚少。"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有很多画竹的名家,墨竹张张都好,唯独雪竹不精也不佳。在历史上常见的,就是明代的徐渭和清代的戴熙,还有苏东坡有一次写雪竹,历史上就保留这么一点。他们都是用熟宣和绢画的,就是有一点点渲染,渲染以后留出来的雪。在生宣纸上画雪竹,从古到今还没有。
我一看这个情况,决心一定要突破。你不突破,就没有发展。这并不是什么野心,非得超过谁谁。就是在画竹史上,力争做出点自己的东西,做点贡献,画出来就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我看到惟独雪竹不精也不佳,就干脆在生宣纸上做雪竹,选准在雪竹上发展自己的坐标,开始独创雪竹,先把雪竹搞出来。从35岁到现在,经过了四次"变法"。
中红网:你的画竹历史经过了四次"变法",很有意思。这第一次变法是在什么时候?
杨竹:第一次变法是35岁,画到45岁,十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的雪竹还很不成形,就是看起来还不那么逼真。比如这个雪是北方的,因为我是北方人,出生在吉林,看到的都是北方的大雪。尤其我当兵在大兴安岭,高寒地区,那里的雪都有膝盖深。但东三省哪有竹子呀!但是,我把雪的壮观领会到了。所以,北方是有雪无竹。而南方呢,是有竹无雪。为此,我从35岁开始到40岁的时候,经常到南方来,仔细观察竹子。我想着要把北方雪的壮观和南方竹的高贵品格融为一体,在这个基础上,搞出雪竹来。
同时,我还努力学习古人有关竹子的诗与画。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中国又是诗的国度,咏物诗、咏竹诗既多且雅,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其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中华竹文化确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做到诗、画一体,就是要通过观察竹子,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然后才开始作画。中国有这么一句老话,叫"收尽奇峰打草稿"。
中红网:第二次变法,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杨竹:第二次变法是从45岁开始,到50岁左右。画竹,就要收集各种竹子。我到南方各个地方搞竹子来种。中国的竹子有320种,世界上是1000多种。我在广东汕头有个竹园,里面种了72种竹子。我姓杨名竹,就是爱竹,养竹、种竹,也画竹,以竹为友、以竹为伴。关于雪竹,到40多岁的时候,由于南方的竹子看得多了,做到"胸中有竹"了,和北方的雪结合起来,这初创的雪竹就有点样子了。从原来初步成形的雪竹还不太好看,到45岁第二次变法以后,雪竹就真正的像雪压在竹子上了,而且大雪压着仍然挺直着身子。有那么一句话:"看竟雪中竹逸品,写就高风亮节图。"竹子本身没有什么精神,需要人为地用很多想象力去发掘,就是按想象来画。一看雪中的竹图,就来得挺拔、精神,这个雪竹的意境就画出来了。
中红网:第三次变法,是什么内容呢?
杨竹:90年代后,开始在笔墨上提高。1997年,我搞了第三次变法。这第三次变法以后,我就把雪竹画得更加形象了,在个性化和意境格调上也有了大的提高,把竹子的风、晴、雨、露、雾、雪,都画出各自的样子。风就是刮起大风,晴就是亭亭玉立,雨就是竹叶湿漉漉的,露就是竹叶上有点点露水,雾就是雾气朦朦,雪就是现在的雪竹。比如雾,近处有几根比较清楚,远处的就都是朦朦胧胧的,真正的把雾表现出来了。而且,把景深也搞出来了。每张雪竹画里,都有那么谈谈的一部分,有远有近。也就是说,不是单单的摆那么几根竹子在眼前了,而是一个竹林了,这样就更加完美了。当然,还达不到顶峰。只有永远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做到更加完美。
中红网:你现在的竹画是八种嘛,叫"风、晴、雨、露、雾、雪、冰、霜",这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杨竹:这是从2005年中国美术馆开始搞我的个人画展,开始形成的。起先,霜和冰也有初步的探索,但画的还不很完美。那次就重点进行了突破,就形成了风、晴、雨、露、雾、雪、霜、冰八种风格。所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时候,就以《竹韵风情》为题,把竹子在各个不同的季节和天象变化下展现出来。这也好像人的一生,酸甜苦辣、风晴雨露、雾雪霜冰都有了。这就是到了第四个阶段了,形成了八个系列。
中红网:你对自己画竹的四个阶段,能不能大致总结一下?
杨竹: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着重在画竹的个性和技法方面进行努力,突出研究了雪竹。到第三个阶段以后,就风、晴、雨、露、雾、雪六个方面出来了。第四阶段,就是风、晴、雨、露、雾、雪、霜、冰八个方面形成。基本上大自然界的竹子也就这些了,再画其它的竹,就是画朱砂竹、画绿竹了。
而且,我这个画法完全打破了古人。我反复研究了古人的画法,但是更注重诗照画,注重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通过自己的观察,在风里、雨里、雪里、雾里进行仔细的观察,努力把竹子的高贵品格和个性给它画出来。所以,我的竹子画出来以后,有它独特的意境和格调。
"有人问谁是你的老师?我说竹子就是我的老师"
中红网:你画的雪竹很有特色,能否从艺术的角度再给我们具体地讲一讲?
杨竹:好的。雪竹就是冬天的时候,大地落雪以后,雪花飘然飞舞,竹叶上堆起了层层雪片。可雪不管怎么压,竹杆怎么弯,它就是不断,雪一化照样与天齐,这就是竹子的性格。这是从直观的角度来说。然而更重要的是,我通过画雪竹,能表现出一个人、一种精神。比方说,我有一幅雪竹,上面题了这样两行绝句:"看竟雪中竹逸品,写就高风亮节图。"还有,我给万里老人提的那句话:"写此青竹两三竿,挺然屹立不畏寒。虚心有节凌云志,鏖战风霜老愈坚。"这不就把竹子和人的性格写出来了,这个竹子就像万老似的。
前年,我给胡耀邦夫人李钊画了一幅画,放在胡耀邦像的旁边了。这次画的也是一张雪竹,一杆被雪压弯了的竹子,上题方志敏的一首雪诗:"雪压竹枝低,低头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胡耀邦就是这个个性,弯而不折。这样,就把竹子和人结合起来了,和社会结合起来了。
这次奥运会举办的很成功,如同中华民族,就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声望越来越大,像一棵棵竹子一样,挺拔翠绿,节节向上。用在人身上也是这样,形容他的成长过程。我有两句写风竹的:"波涛艺海几飘蓬,雅竹关门学画功。"写露竹的也有两句:"枝枝叶叶自成排,嫩嫩枝枝向上裁"。有写雪竹的:"拙笔耕耘五十年,竹海觅径痴中眠。"还有写冰竹的:"亭亭月下阴,挺挺冰中节。"竹子凌云傲雪,好像很寒冷,就如同困难一样,但都能克服。所以,我喜欢竹子的这种性格,一定要把它画好了。雪竹历代没有,我为什么还要突破它,要独创出来?就是因为竹子这种气节,再加上雪景,那不就更好了。
中红网:你的画法与历史上的传统画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杨竹:可以说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比如我画竹的竹形,就和历史上的不一样。历代画竹,竹杆中间长、上下短,只画弯节不弯杆,叫"竹竿中长上下短,只须弯节不弯竿;竿竿点节休排比,浓淡阴阳细审观。"竹杆画完以后,开始点节。节是正八字,反八字。我现在就把它全改变了,全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竹节、小竹芽,就完全是我自己的东西。在竹杆的画法和竹叶的画法上,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就是要力争画出自己的风格来。
再如郑板桥画竹。他画的竹子属于墨竹,风、晴、雨、露,只是竹叶的方向有点变化。历代画竹子也都是这样。但是,我画的风、晴、雨、露、雾、雪、霜、冰这八种竹子,不像他们画的这个竹子了。因为我已经不学古人了,完全是自己的创新。我画的露竹,不仅竹叶的方向不一样,而且叶子上就是有露珠。晴竹,就是睛天的竹,亭亭玉立,文文静静。雨竹,就是叶子上湿漉漉的样子。露竹,竹杆、竹叶上都有露水。雾竹,就是朦朦胧胧,雾里看花,矇胧胧的,远近虚实都不一样。雪竹,就是满天大雪,竹子上也落了很多的雪,竹杆还很挺拔。霜竹,竹杆、竹叶上都是白霜了。冰,就是春天的时候雪化了,又冻起来了,有透明感。我就是要把自然界中各种竹子的变化,都完全表达出来,表现出来。
这八种竹中,霜、雪、冰是最难画的。这三个虽然都是寒冷的表现,但技法上的确大不相同。拿雪竹来说,有的是静静的雪竹;有的是风雪竹,风很大,竹杆都弯了;有的是月下的风雪竹,风很大,雪也很大,隐隐约约的有这个意境。根据不同天气的变化,竹在四季里都变化。而且,不但在四季里变化,在风晴雨雪严寒酷热也有变化,都是挺拔翠绿的。
我画竹跟古人不一样,我的用笔方法也是自己的。中锋、立锋、侧锋,散花笔,这是用笔方法,看你用哪种笔法。用墨则有泼墨、破墨等方法。有人画竹是用侧锋画,我画竹基本上是中锋用笔,像竹叶,都是像写字一样写出来的。所以,我画竹可以说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
中红网: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或者说,你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把竹画深入下去,把它的神韵画出来的?
杨竹:我这是从生活中观察得出来的。像早霞薄雾,我在南方的那个竹园里,看着朦朦胧胧的味道,就研究怎么样把自然界中的竹子落在纸上,这个技法怎么能表现出来。等到了深秋,偶尔落了雪花,偶尔下了霜。特别是深秋早上起来的时候,竹叶也挂霜了,竹杆也挂霜了,我就反复研究如何在宣纸上表现这种情景。冰雪就有透明感了,那竹叶、竹杆上落的雪化,化了又冻起来了,冻起来以后就有透明感了。再如风竹,有一张画的就和别的风竹不一样,这是在广东汕头刮台风的时候,我发现竹子弯回来又旋回去,像旋风似的,把竹叶都盘起来了。于是,我就按照我在现实中观察到的情景,画了这张风竹。
我对竹的研究,可以说很细了。我曾研究过一些竹笋,在晴天和雨天的生长速度,像下了几天雨以后,竹笋就长的特别快。而且竹子很有特性,我在汕头的房子,地下水泥板特别硬,而竹笋就能破地而出。竹子也特别团结,你看那个山上,竹林都是一片一片的,最后把别的树木都赶走了,剩下的全是竹子了。竹子的分步也特别广,我国中部特别是南方到处都是,但是太冷就不行了。
我到日本去,大阪市长听说我画竹也研究竹子,就拜我为师。我教了几天以后,他就带我到富士山上去。我就在富士山上,挖了一些一寸高的小竹子。因为竹子不好带,我就把他送给我的点心拿了出来,把富士山小竹子苗装在盒子里封好了,带了回来。
中红网:现在富士山小竹子养活了吗?
杨竹:养活了,不过有点变种了,稍高一点了,但是也就一尺来高,就像我们竹画中的小草一样。我以后还打算一年走几个国家,凡是到了有竹子的国家,我都要把竹子带回来种。日本有30多个品种,咱们国家有320个品种。虽说日本竹子品种少,但是有的竹子我国还没有。像中国的巨龙竹,就是竹中龙,只有在云南大理生长。它的竹笋长出来以后,就像两三层楼房那么高,有水桶那么粗,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上次中国美术馆展的时候,我就专门画了一幅巨龙竹笋,8尺的整纸,画了一个直径有一米多粗的大竹笋,上题"中国巨龙竹,竹中王者,云南大理所见"。
中红网:你已经画了多少种竹子了?
杨竹:我养的70多种竹子,上面都挂了小牌子,包括产地、习性、用途等。现在,我都能画。但是,我常画的,是那些生长在山野之中的竹子,如石竹、毛竹等。像毛竹,基本的画法就是要注意竹杆、竹节上变化比较多。还有佛肚竹、龟节竹、人面竹、四方竹等,也是竹杆、竹节在形状上要有所变化。像紫竹、斑竹、青竹、金丝竹、银丝竹等,竹杆上也要有所变化,就是黄杆绿金。有的,竹叶子上也有变化,有的叶子带白色的丝,有的带黄色的丝。再如罗汉竹、斑竹、紫竹,用笔用墨也都要有不同的技法。像斑竹,竹杆上有斑点。像紫竹,就是紫色的竹杆。
中红网:你研究竹子确实很细了,不仅是画家,而且是竹子专家了。
杨竹:所以说,我的这些技法,都是来源于实际观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来的。在郑板桥以及板桥前后,历代中国画竹的人很多,他们都是风、晴、雨、露。我现在把它扩展了,增加了雾、雪、霜、冰,形成了现在的8种形式。而且画法、技法也不一样。创出了自己的东西,就是我画的和历史上的完全不一样,和今人画的也不一样。我有我的个性,不学任何人的,完全是自己的。有好几回,别人问我:"谁是你老师?"我说:"竹子就是我的老师。"我有一方印是叫"虚心师竹"。
如今我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在艺术上说还是儿童时代。所有画竹人都比我画的好,只不过我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也并不一定就好,百年之后要让众人去评价。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行了。画的好与坏,在美术馆展出时,我就说让大家去评。但都是自己的东西,不是学任何人的。雪竹没有,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总是保持这种很平常的心态,总是很低调的处理,时刻要谦虚谨慎嘛!
说心里话,艺术达不到顶峰。就是到百年之后,也不会达到顶峰。但是我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努力去接近它。我会在自己的基础上更加完美,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提高,尽量能在画竹史里做点贡献。我的毕生经历,就是想为后人留点东西。
"我这一生没什么物质追求,只希望把竹画艺术提升到更完美的境界"
中红网:听说你的夫人也是一位画家,且专画兰花?
杨竹:我夫人叫农伟珍,广西人。跟我结婚后,主要以四君子中的兰花为主,种兰、养兰、赏兰、咏兰、画兰,以兰为友、以兰为伴、嗜兰为命。兰是柔中有刚,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像朱德元帅就很喜欢种兰、画兰。我和我夫人合出了一本书叫《兰竹草堂》的书,有我的竹画,也有我夫人的兰画。
现在,我在汕头有一个竹园,在北京也有一个竹园。北京的位于通州区运通花园别墅A公馆,名叫"兰竹草堂创作室"。我的落脚点,选定了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国的中心嘛!我在北京竹园种了十几个品种、一千多棵竹子,今后还要扩大。
中红网:你们夫妇俩一个画竹,一个画兰,起名叫"兰竹草堂",非常贴切,真可谓珠联璧合。
杨竹: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中有竹与兰,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个性与特点,都有君子之风。历代咏竹的、咏兰的诗很多,还有竹和兰同在一首诗中的,如郑板桥有首题画诗:"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中红网:你通过画竹,能有什么收获?或者说,得到了什么乐趣?
杨竹:我画竹的意义可大了!首先使我自己的情操纯洁和高雅了。我的竹画,就要要把竹子在风、晴、雨、露、雾、雪、霜、冰的不同天气变化中,最后还那么顽强,还那么挺拔的精神画出来。这实际上借喻了我这一生,也是这样。每个人在走这条人生之路时,不也是充满困难与坎坷的吗?不也是有酸甜苦辣,跟竹子的经历和性格一样的吗?可竹子经历了那么多自然界中变化,依旧性格不改、青色不变。
最近,我正在构思,准备创作出一幅大型竹画,叫"万杆报春秋"。立意是这样的,把我画的八种竹子,都画到一张画上去,是个几十米的长卷。就是从春画到春,一年四季全画到一张纸上。从春天的早霞薄雾开始,太阳逐渐升高以后,雾变成露水了;太阳再高些,就变成晴竹了;晴竹逐渐刮起了小风,从微风到大风;风完了以后就是雨了,逐渐小雨、大雨到狂风暴雨;雨后逐渐就是深秋了,深秋以后逐渐有点霜了;霜完了就是雪,雪完了又要转春的时候,雪化掉,偶尔一冷,又冻起来变成冰了,冰也没有了,雪也没有了,真正的春天又开始了,小鸟也飞来了,树叶也绿了,大地回春了。这时候,我的竹子又画到春了,最后这一部分就是春笋了,春天开始了,就以竹笋为主了。这样,就把一年四季,风、晴、雨、露、雾、雪、霜、冰八种天气变化都画出来,题目是《万杆报春秋》。
中红网:如今,杨先生的竹画深受社会各界欢迎,许多国外机构和友好人士纷纷加以收藏,有的作为互赠的礼品或画展的佳作。可以这样说,竹画不仅抒发了人的高风亮节,弘扬了中华文化,而且成了各国人民思想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杨竹:其实,每次举办展出,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艺术上如何达到更加完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后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但至今来说,我还没有做得很好,还得继续努力。我这一生没什么物质追求,只希望把竹画艺术提升到更完美的境界。
妙笔写雪竹 丹青又一绝--记知名画家杨竹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吴广生)"扬州新八怪"之一的杨竹,秉承"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画无古无今之画"的精神,独创生宣雪竹画法,被誉为"古今开创者""华夏雪竹第一人"。
古往今来画竹者甚多,但雪竹题材少人问津,尤其是用生宣画雪竹更无人涉猎。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雪竹轩主"杨竹,自幼学画,酷爱画竹。上世纪70年代他参军在东北林海雪原,与雪结下不解之缘。"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他立志在画竹史上"雪竹不多""雪竹不佳"的空白处选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他将竹的"虚心、刚毅"品格和雪的洁白、壮观融为一体,历经三次变法,探索创作了"探千竿万乘之势,悟万箐动魄之气"的结晶之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雪竹绘画风格。
杨竹笔下的雪竹,"竿如篆、叶如锋、节如隶",风骨高洁,意境深邃,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称他为"当代竹神""古今开创者";刘海粟夫人夏伊乔称他为"华夏雪竹第一人";刘海粟在他的《傲雪图》上题写"杨竹画竹 挥洒自如";贺敬之题诗赞誉:"曾历险路思前路,欣看杨竹画雪竹,板桥已远管桦逝,新篁凌寒又挺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则提笔写下"此生能共清风舞,不做转来后世人。"
杨竹的家中种有紫竹、方竹、罗汉竹、龟甲竹等各类名竹数十种,他种竹、赏竹、咏竹、写竹,以竹为友、以竹为伴。2005年11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竹韵风情"画展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画坛第一个专展"竹"韵的个人美展。目前他正以"风、晴、雨、露、雾、雪、霜、冰"八大系列为题,筹备二度中国美术馆"竹"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今年出版了大型画册《扬州新八怪书画作品集》,他与林凡、顾文彬、颜泉、王光明等8人正式宣告为"扬州新八怪"。杨竹告诉记者:"古人高超的技法其实远远胜于我,只不过我独辟蹊径,走了一条前人没有涉足的路。我虽然年逾花甲,但在艺术上我还是''儿童时代''。"
看"怪"画 说"怪"话
--《杨竹写竹》画集观后探美
王 志
杨竹"竹"貌--风晴雨露,雾雪冰霜。
2005年10月31日,杨竹以《竹韵风情》为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为在中国绘画的战略转型期,以扬州八怪的品牌效应推动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扬州市开展了在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中遴选扬州新八怪的活动。杨竹以其合于"人怪、画怪、路怪"的标准,连同林凡等人首批入选。2008年2月21日,在《扬州新八怪名家邀请展》上,首度以新八怪的名份在文化古城扬州亮相。杨竹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大凡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成材之路,中国画的成材之路是"师古人、师造化。"且以颇具量化指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坐标规范行路者的方向。纵观中国绘画史,历代名家,如文同,苏轼、徐渭、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盖莫如此。"师古人,师造化"一条通向画坛彼岸的金光大道,路就在脚下,可杨竹却走不得,不能走。原因很简单,也很让人心酸。在那个将中国美术史、画论、文人画通通视为"封、资、修",遭批判被尘封的文革时期,在那个"读书无用",连中小学课本都被用做卷烟纸的无知岁月里,身处文化沙漠中的杨竹想拜师,可又到哪里去找?杨竹这个没有文化却偏要往文化堆里钻,这个不是"画中人"却偏要变成"画中人"的草根、丘八,"逼上梁山"。他只能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大路上走"师造化"这条道。于是社会成了他的美术学院,天地成了他的课堂,大自然成了他的恩师,风雨雷电是他的同窗。科尔沁无垠的雪原教他什么是厚重平实,长白山原始森林教他什么是挺拔刚阳。气韵生动的大自然啊,把他脸上的皱纹化做岁月的河在流淌。从谙熟自然风景"照象"般的临摹到体悟生命的律动,进行"自然入化"的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杨竹逐渐形成了自己生态激情派的风格。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何等的艰辛与不舍。玉米地、训练场是不能携带笔墨纸砚的,于是他兜里总是揣着自制的削尖了的"水曲柳笔"和"小烙铁笔"田头休息、军训间歇不停地作画。
1978年,绘画的春天到了。他终于可以实现恋竹、画竹、画好竹的夙愿了。也有条件补上"师古人"这一课了。他利用一切时间读画论、看竹画。无论是苏轼,还是郑板桥、吴昌硕都百看不厌,百摹不烦,可以废寝,可以忘食,买不起宣纸,就用毛头纸、糊窗纸、甚至祭奠用的烧纸。正是这些粗糙、吃墨、难以驭笔的纸歪打正着,致使他后来在生宣上做画,笔墨逾显流利酣畅,驭笔功夫更显老到,收放自如,浓淡有致,起承随心,开合顺意,笔笔都透出大自然的骨力、骨风和骨气。画不厌勤,竹道酬勤。靠"造化"走上画坛的杨竹,爱竹情深,如爱江山,如爱美人。他在汕头的住宅,有处竹园,名"雪竹轩"。一个不足90平方米的小院,安徽的紫竹、浙江的方竹,湖南的斑竹、广东的黄金尖壁竹……咸集于此,竟达70余种。一次他自日本展出回国时,友人送他笔记本电脑,他不要。却将自己在富士山上挖的一棵竹苗纸包纸裹的带回来。杨竹的名气越来越大,堪称画界"大腕"。一次我问他:"君将何如?"答曰:"名是云,利是烟,只有老百姓和大自然的真情才是永恒的天。吾将以平常心、平淡生活、平等待人,平和处事为座右铭。"已知天命之年的杨竹童心未泯,仍忙中偷闲,一有时间就蹶着腚看街头下棋,偶尔也会蹲下来和孩童们一起看蚂蚁搬家,没一点大牌脾气和架子,恂恂如敝人。历难弥坚,平民情怀,特立独行,气韵天成,自觉的自然保护主义者,这就是杨竹。风晴雨露雾雪冰霜的竹世界,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杨竹人怪、路怪、画亦怪。画怪有二,一曰选材怪,二曰形象怪,先说选材:题材是由画家与欣赏者共同组成的创作主体情感关照和精神寄托的载体,以山水花鸟画而论,每个创作主体总要选取适合自己的山川秀水、林木花草、飞禽走兽,营造自我的心灵花园。并且又总是在其选用的多种素材中炫耀一个亮点来装扮自己的梦。这才使丹青苑中风景这边独好,墨香斋里各领风骚。在徐悲鸿田野奔马,齐白石池中戏虾,黄胄草场里骑驴,美啊!别无杂色尽是竹,《雪竹轩》中赏"杨竹"神清气爽,惬意。那么,而立之年就于山水花鸟画颇具造诣,且得"一兰二竹"之誉的杨竹,何以挂一而漏万,舍兰而就竹,选材如此单一呢?个中三昧,杨竹如是说,画成于爱,精于专。竹,既平凡又伟大,既男人又淑女,既挺拔又娴雅,非但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它,就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也离不开它。大文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赞竹:"食者竹笋,住者竹瓦,载者竹筏,履者竹鞋,衣者竹皮,书者竹纸。"相伴走出国门的大熊猫,中华竹文化也走向了世界。爱屋及乌喜竹之风今非昔比。同气相求,这些都是画家,欣赏者与人民群众爱好、熟悉与感情的吻合。竹,实在、实用、平凡、平淡。淡泊可以明志,入画可长精神。杨竹选材,情有独钟,此其一。其二,杨竹以为,竹--其身、其貌、其格、其性的象征意义,与汉语语言文字相谐的寓意性多得不胜枚举。在画家的翰墨里,梅兰竹菊四君子有它,松竹梅岁寒三友也有它,"到凌云处总虚心"画的还是它。而且,竹与人精神生活象征、寓意的同构性还可以相辅相成,"未出土时发有节"与"咀尖皮厚腹中空"同为竹笋,其产生的审美联想却大相径庭。竹予人的审美方位、层次何其多。当代著名画家白云先生说得好:竹"其成林有万里森林之像,日出有清阴之趣,日照有清影之姿,风来有清音之调,雨来有清韵之味,露凝有清光之媚,雪停有清趣之格。"清净、清静、清淡、清雅,宁静可以致远,入画可平心火。其三,竹是中国画笔墨的最佳载体之一。笔墨是中国画的标识,笔墨在完成造型功能的同时,又与造型分离形成独立的审美元素。笔墨的特殊语汇与法式概括起来就是"皴、擦、点、染"。笔,起落停顿,骨法勾描的皴与擦以搭身架通血脉,表阴阳,现骨力,生律动;墨,轻重缓急,水晕墨泻的点与染以长皮肉成像貌,藏气韵,显刚柔,生精神。笔墨之美迥于自然之美,更是绘画之美与摄影之美的重要界别之一。绘画通过这种特殊语汇导引欣赏者从看画的层面进入读画的境界,形成笔墨情趣。杨竹说,竹看似简单,却是笋、竿、节、枝、叶一应俱全的小宇宙。竿、枝任笔皴擦,笋、节、叶任墨点染,创作空间任驰骋。似这样既合于人道。又合于画道,让笔与墨在同一对象中同时各显神通的载体,在大自然中并不多见。然而,简中笔墨最难为。这就好比考木匠让你做板凳,考厨师让你炒豆芽,简虽简,易之道,见真功,更何况竹被历代诗人咏之又咏,历代画家画了又画,在画论中,在画谱里都有它的身影,人们对竹的画中形象眼熟能详。鉴此,企及大师已非易事,更何况还要站在历代大师的肩膀上,有所突破,画出新意谈何容易,艺高人胆大,杨竹选择了竹。这就是杨竹非竹莫取,非竹不画的自白。
再说形象。见形曰像。像就是画,绘画的过程就是创造主体在一定的造型观指导下,完成对创作客体"象"的描摹过程,中国画的画中像在与自然原型的比对时,是用像的"似与不似"来表达的。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了两种造像模式:一曰像"似"派。主张"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二曰像"不似"派。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在两种造型观的争鸣与竞赛中渐次形成了像"不似"派的以意割舍,以神变形,迁想妙得的写意画派和象"似"派的以形传神,意随形定,外师造化的工笔画派,尽管后来以先贤齐白石先生为代表的像"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人"的画论问世,但也只是对写意画派造型观的补正与发展。大道归一,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在追求中国画贵神和重逸的两个根本审美目的上都是一样的,都在人类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尽显风流,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传世精品,并以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世界是多极的、文化是多元的。囿于文化程度,个人境遇,美学修养,画论知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审美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然而,纵观中国画史,其主流画派一直是文人画,非文人不入流,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说:"古善画者,莫菲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杞,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文人画美则美矣,但毕竟是文人画,画文人,画给文人看的,是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它大大超出了"闾阎鄙贱"寻常百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的界线。普通百姓对画的审美鉴别标准就是两个字:美与丑,即好看还是不好看。画中形象所寓意的生活之真,道德之善,表现的自然之美才是他们的最爱。时下,已经过上了不愁衣食住行小康生活的老百姓急切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绘画。绘画的审美主体已从少数转向了平民大众,君不见住进新房的老百姓哪家墙上没有画,老百姓喜欢熟悉的画中形象是自然美。杨竹顺应百姓需求的大势,横空出世,以像"赋"说的平民造型观替代像"似"说的精英造型观,让画中形像与老百姓"对眼",走出了一条中国画艺术构思与形象表现的一条新路。"赋"居于中华文化"赋、比、兴"三种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之首。所谓赋,宋朱熹说:"赋者敷阵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杨竹将赋应用在画中形象的表现上就是叙事言情,无隐像,无遁迹,无扭曲,无变形,直接摹写对象的形像。
杨竹认为,天地有大美,美在自然中;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总关情。人与自然,小大宇宙息息相通,只要以同胞的手足情观察,体味原生态的真性情,心物相融,就会发现自然而然才是美,因此,画家只要顺理成章应用像"赋"说的造型方法,直接摄取自然对象的风骨神韵,就能创作出最真、最美的图画,这样的画,审美信息就是个小宇宙,尽可以多方位,多层面展开审美联想,可以摆脱令人眼花缭乱的炫耀文化带来的心烦气躁,赋的平铺直叙的造型实在,实惠得就像不起眼的家常菜,吃起来顺口,做起来难。比如画竹,难就难在既要准确把握笋、竿、节、枝、叶的结构、比例、容貌、形体,又要深谙竹性、竹理,最难莫过要将其形象的原生态、原神态栩栩如生的"移植"在宣纸上,不是每位画家都能"栽"活的,非有得心应手过硬的笔墨功夫不可,这是因为,竹形我之所见,人之所见,竹性多之所识,人所共识,竹形、竹性深深映在人的脑海里,笔墨失之毫厘,就有假冒伪劣之嫌,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
杨竹与竹同为大自然的草根与平民,习相近、性相构、信相通,鬼斧神工赋之用。
欣读杨竹先生的雪竹---刘方明
在多次赏读前贤扬州八怪的佳作时,我常常产生这么个想法,就是在当今循郑板桥『画无古无今之画』之迹的杰出画家群中也找上创作个性相同或相近的八家或十五家,然后以团队性质一样的将他们疑惧到一起,轰轰烈烈地打出『新扬州八怪』这面旗帜。一次机缘,我认识了杨竹先生,我是先看了他的数十福雪竹作品再与其促膝交谈,加之杯酒助兴以至『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认定如果实现之前的想法,他就是新扬州八怪中的第一人。
新扬州八怪标准的确定首先是新:作品的立意新、情趣新、表现方法新进而构成具有全新的创作理念。再者是怪;人怪,怪得超凡脱俗,个性独特;画怪,怪得将作品放到中国画史上去比照要有『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句)的胆魄与实践,还有一点就是顺折这个怪看下去具有更深,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
年届花甲的杨竹先生出生于长白山下,供职于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任副院长,现客居汕头『雪竹轩』。他钟情于竹的品格:虚心、高洁、刚毅,尤其是寒冬腊月的竹。『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他笔下所绘的『风、晴、雨、露、雾、雪』有关竹为题材的创作尤其雪竹,『则笔势洒脱、意境深邃、雅逸不群、独辟蹊径』。
二零零五年深秋的北京中国美术馆,由广东省汕头市政府、中国书画研究院、粤东书画院主办,荣宝斋精品画廊、扬州八怪纪念馆协办的(竹韵风情)个人画展,这位朴实无华、敬业进取、独创『雪竹』的画家杨竹先生近百幅情趣各异,神采动人的绘竹精品吸引了画坛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观赏,博得了众多赞誉。专家称,以猪为专题的画展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史上尚属首次。
《飞雪落月竹独舞》是他的雪竹代表作。隔隔月光下,漫天飞雪中,摇曳多姿的青竹在翩翩起舞,青竹抒和的冷艳渗透着动人的意蕰。这是杨竹先生多年来访名山打川、走遍大江南北、窥新簧奇姿。探千竿万乘之势、悟万箐动魄之气的结晶只作。
『养竹修身不争荣,种竹练竹识红尘』。杨竹其性也如傲世独立的雪竹,在北京倚幽静而不事张扬,离群芳而独写竹:在汕头客居『雪竹轩』专事研艺,与群竹而共朝暮。这里有着特别的缘分,杨竹自小父母就名之以『竹』,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北国,那里无竹,但万里飘雪,千里冰封,养育了他的豁达气质,当南国四季如春的秀竹之馨沁入肺腑时,一股热流在他的胸中激荡,他情结于竹,不仅画竹而且爱种竹,九十多平方米自称的『百竹园』中栽种了自己亲手从国内外收集而来的七十多个品种的竹子,一说起它们,杨竹先生如数家珍,有形态各异的方竹、螺节竹、人面竹、罗汉竹……其中龟甲竹,竹竿基部竹节缩短,突出如龟甲状,特别珍贵。颜色变换也让人目不暇接,有黄金间碧竹、金丝竹、银丝竹、斑竹、紫竹……是啊,百竹园不大,但比起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雅意而建,称明清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还多十余种呢!他爱竹的程度似乎已到王维的『到门不敢提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的境地了。
杨竹先生朝夕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情态,兴起时赏竹、咏竹、写竹:孤闷时卧竹、听竹、品竹。为了练就写竹的基本功,杨竹曾大量地临摹郑板桥的《兰竹图》,在用笔上达到『竿如籇、叶如峰、节如隶』,而且对竹在不同时节、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了更精神的研究,十年前曾刻过一方『板桥门下徒』闲章可为见证。不仅如此,他曾告诉我:『作为功课,中国画史上所录竹谱皆遍临数通。』功课好似基础,越厚实才能砌出越高的大厦。
古往今来,画竹者甚多,或墨竹或色竹,然画雪竹甚少。即使画竹名家所作雪竹既鲜见又乏精欠佳,以竹为题材大多表现形态是『风、晴、雨、露』四种天气里的竹子。过去画家画雪竹就材料而言多都用熟宣或绢,这样便于渲染,睿智的杨竹先生则大胆地用生宣来实验,也不用白粉敷洒,只是用自己独创的特殊方法直接在生宣纸上画,杨竹临摹、习作、感悟,在如此一张又一张的笔不停挥、有时一天下来的废纸就能堆积上好几箩筐。若干次的努力,真可谓『废纸三千张,倾注雪竹情』。近四十年的孜孜以求,在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变化过程后、『雪』与『竹』终于浑然一体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了,顺势发展逐渐形成杨竹先生的雪竹风格,这一美术创作上的成就为中国画史消除了『雪竹不佳』的遗憾。雪竹的生成,造就了杨竹艺术的亮点,因为这已成为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国画大师刘海粟欣然为雪竹题词『杨竹画竹,挥洒自如』。并将他收至门下。钱君匋先生亦有『魅力傲霜,神韵天成,堪称一绝』的赞之誉。著名画家关山月与陈大羽分别同称他为『华夏雪竹第一人』。
去岁隆冬,杨竹先生在他以雪竹响誉首都后,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将自己精神在创作的《风、晴、雨、露、雾、雪》尺八屏捐赠给了扬州八怪纪念馆。当地新闻媒体闻讯赶来采访,他激情满怀地说:『扬州八怪在中国画史的地位很重要,他们推陈出新、自立门户、直抒性情、率性写意的创新精神时刻感召着我们,现在我为发展中的八怪馆奉上自己的心爱之作,这是对郑板桥等八怪们崇仰心情的表示。杨竹先生对这六件作品的立意还一一向我们做了解释:《风竹》闻风而动、叶叶摇动、要坚定地唱响前进的主旋律;《露竹》含珠欲出千滴泪,道出人生纸坎坷,所遇者不必屈就;《雨竹》潇潇洒洒,人在旅途,寓意在曲折中进取;《晴竹》欣逢盛世,新篁破土、茁壮成长,要想到积极向上的高尚意境;《雾竹》朦朦胧胧,诗一般的意境,余韵蕴藉、典雅别致、人生要创造美好,享受美妙;《雪竹》银装素裹堆银叠玉般地相伴共舞,铮铮铁骨,虚心劲节寓指时代发展的壮观前景。后来我看有关资料对这六条屏题赞语者很多,于若木先生所题:『师法自然,人竹合一。』我觉得是最贴切,因为她道出了杨竹先生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
三个月前,扬州广陵书社我主编出版了一套线装本《郑板桥艺术珍品集》,可以说该集从书、画、诗、印四个方面较完整地进行收集、精选、编排、印刷、反响甚好。在代序《浅论郑板桥的艺术特质》一文中我以清代张继屏对郑板桥『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来论述郑板桥的艺术『各有灵苗各自探』如果用郑板桥的理论来将雪竹的创作者杨竹与郑竹作一比较,我想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也许是奇想谬论吧。两人经历不同但同画竹、竹有不同但同专画竹、画法相迥、细察之,郑竹特点『瘦杆肥叶』,杨竹特点『肥瘦相宜』;郑板桥作画以竹为主,辅以六分半书,诗文甚佳,用印讲究,在当时名声鹊起。杨竹绘事以雪竹见长,题款率兴略逊,然华路宽广,气韵生动,如今画名震响。从画竹之品质言,郑竹三真重意、趣、气,他的作品以竹传声,传民间疾苦之声,抒胸中之块垒往往达到不合雅而俗,可谓人民性、思想性共现。杨竹三真重趣、气、意:他以展示雪天之竹的神韵美与形式美为目标,中西画法结合,着力在画法上进行深奥的探索,故变化多端终成自家面目。我欣喜地发现郑板桥在六十六岁时的一副《竹石图》的题画诗中写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而杨竹画竹亦四十年,两人爱竹、画竹实践如此相同。两人相隔二百多年,时序上杨竹传接了郑竹的绘画艺术,但又承传其创新精神。郑板桥活了七十三岁,在现在的社会状态,像杨竹这个年轮在画界才称得上刚到中年,且以取得了如此高的名望,还有他的壮年、晚年,了不得,我想经我这么一比,若郑板桥地下有知的话,他也会欣喜不已的,因为杨竹正是他隔世所盼出现的高足呀!如果有人嫉妒,说不定郑板桥还会用他『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条幅相赠呢。
『古人高超的技法其实远远胜于我,只不过我独辟蹊径,走了一条前人没有涉足的路。』这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场中杨竹先生与我的一段告白。杨竹先生以特殊的视角,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 他借『竹』抒情,朴实地反应了他生活的坎坷经历,无声地表述了其为人谦恭、幽雅飘逸、挺立自强、不断进取的『竹』之品格,『曾历险路思前路,欣看杨竹画雪竹,板桥已远管桦逝,新篁凌寒有挺出。』这是老前辈贺敬之先生对杨竹的赠诗。
扬州八怪纪念馆是海内外唯一座以展示扬州八怪艺术综合成就 传承其创新精神为己任的专业性纪念馆,我作为馆长深知职责的重任。说到传承,实则就是发展,就是要把扬州八怪优秀的部分与时俱进地发展下去,做好这项工作第一需要人才,第二需要作品。我以为在当今人人都是英雄的时代里,像杨竹这样优秀的画家是不易遇见的,他用四十多年的勤奋探索而获得的雪竹成果不仅是为中国画史作了补壁之功,而且其艺术发展轨迹也为当今百家争鸣的画坛上树起了一个标竿,我在敬慕的同时亦祝愿杨竹先生在艺术的发展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闻知杨竹先生新作已付梓即将出版,合掌遥贺。
是为序。
作者:刘方明(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副主席、扬州大学旅游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协旅游中心)
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竹为伴
--新扬州八怪之一杨竹作客温州
朱曙辉文
苏东坡告诫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事实上,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实现苏东坡的遗愿?而他,一个从长白山脚下走出来的东北"老汉"杨竹先生,却有幸与竹厮守一生。他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一生以此为业,以此为乐,逍遥至今。
近日,在温州几个老画友的热情邀请下,杨竹先生以画会友作客温州。记者有幸在龙润普洱茶庄独家采访到杨竹先生。
杨竹,何许人也?
杨竹,字青山,号"雪竹轩主",1947年生。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粤东分院(粤东书画院)院长、中国扬州八怪艺术研究会新扬州八怪之一。
杨竹先生自幼习画,擅长于国画花鸟、人物、山水,精于竹、兰、梅、菊。尤以独创的雪竹著称,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如今,杨竹先生笔下的"雪竹"笔势洒脱、意境深邃、雅逸不群、独辟蹊径。他画的竹,得到了大师们的喜爱。刘海粟大师、贺敬之先生分别在其作品上题下了"杨竹画竹、挥洒自如"、"曾历险路思前路,欣看杨竹画雪竹,板桥已远管桦逝,新篁凌寒又挺出"的赞誉;关山月、陈大羽等国画大师更是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华夏雪竹第一人"。
他独具个性的"风、晴、雨、露、雾、雪"的竹画作已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各大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画怪,人也怪
都说画家大都行为诡异,浪荡不羁,我行我素,以"怪"著称。此话一点也不假,只不过,在记者看来,怪,实际上也是合理的。
坐在记者面前的杨竹先生,刚过完60大寿。他上穿红色上衣,下着白色长裤,着衣风格干净明快,且张扬;头发及肩,目光矍铄,鼻翼周围有两道木刻一般的皱纹。从外型来看,十分符合"画家"的形象标准。在与杨先生交谈时,他讲的几个小故事,也让记者不得不承认--杨竹里里外外,整个就是一怪人。
几十年为一竹,怪
"说画怪,其实是说画要创新,有新意,与别人不同,有所突破,这才叫怪。"
说起自己大半辈子的画竹经历,杨竹先生侃侃而谈。
"其实,我并非一开始就选定竹子作为一生研究的对象,这要从我父母说起。"杨竹的父母十分喜欢国画,特别喜欢竹子,他们希望长子具备竹子一样的品格:虚心、高洁、刚毅、不畏严寒,并希望儿子在绘画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杨竹一出生,就被父母取名为"杨竹",并在9岁时开始学习画画。
"那时候家里穷,宣纸又贵,两毛七一张,足够买几十斤大白菜了。不过家里还是会每个月买个一两张。"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杨竹专心习画,并下定决心,不让父母失望。
当时,他什么都画,山水、花鸟、虫鱼都有涉及。画到20岁时,杨竹打算专门画竹,他想在竹子上有所突破。
"35岁左右,我开始将竹细分。我发现在中国的画竹史上,画雪竹的人并不多。"为此,他以雪竹为突破点。确定好发展方向,杨竹信心百倍,潜心研究。
直到50岁左右时,杨竹才认为,"我的画已基本成型"。
几十年的辛苦汗水,只为画竹--这在外人看来,确实怪哉!
随身携带剪刀,怪
说起人怪,在杨竹身上发生的几件事足以证明。
杨竹告诉记者,要把竹子画好,必须通过养、种、赏,最后落到纸上,这样才会逼真,才能引人入胜。
为了搜集各个品种的竹子,杨竹可没少花心思。走到哪,他身上都会携带一把小剪刀和一把小锯子。
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画画,归国时,朋友们送给他的电脑和物品,他一样都没拿,而是专心保护带回来一棵从富士山脚下挖出来不到一寸长的小竹苗和一块小石头。
还有一次,他去扬州个园考察时,看到园中不少竹子,甚是喜欢,竟拿出剪刀,偷偷地将竹子的一小块根给剪下来,"企图"带回家养着。不料被个园里的管理员逮个正着,带到办公室"审问"。
"你来干吗的?"
"偷竹子。"
"为什么要偷?"
"我要画竹子。"
"把你的画拿出来看看!"
"嗯,画得还不错……有兴趣来扬州参加画展吗?"
……
就这样,不"偷"不相识,经过这么个小插曲,杨竹得以在扬州举办了一次竹画展。
照料71种竹,怪
据了解,杨竹在汕头有三处房产,其中一处为他竹子的"居住"地,一处为创作室,一处为自己居住。
而最近,他在北京又有一处叫"一亩地"的地方,占地面积2亩,内有花园、竹园、创作室、休息室等,正在装修中。在那里,他打算把自己所种的71种竹子都集中在一起,并继续收集其他品种。
在中国,花如此心思,喜竹、爱竹、养竹、赏竹、画竹之大家,实属少见。其为大怪!
在为记者解释其画作时,杨竹先生好几次指着画中"主人公"的竹子告诉记者:"瞧,这根竹子就是我。"
把自己当成画中竹的人,恐怕也不多见吧?
(《温州晚报》 2007年7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