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今天(7月11日),“空层——王小松个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著名批评家黄河清、黄笃、王林等将和艺术家王小松一起,与艺术爱好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展览呈现了著名艺术家王小松20多件最新力作。在上海布展期间,王小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王小松,1964年生于中国武汉,1983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系,1990年考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递系,师从Spohn和Boes教授,2003年作为人事部引进专家回国,现任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王小松横跨设计和绘画两大领域,是国际著名艺术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乱码”背后暗藏人体
自2007年以来,旅德归国的艺术家王小松持续创作了一系列大尺度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基本形式是在ABS板之上制作一个空心的夹层,在夹层之上的画面上反复描绘、刻画乃至模塑,直到一件件作品充满密集的人和无语义的汉字,厚重的肌理画面透出斑斓的洞孔。这便是王小松的“乱码”抽象艺术。
“乱码”抽象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网络。王小松说:“当电脑上突然出现乱码,你一定会先惊讶一下,因为意想不到会出现这些字符。但乱码有没有意义呢?你仔细去看,会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他还透露,在欧洲,网页打不开就是打不开,不会出现乱码的情况。乱码这个词汇,在英文、德文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翻译。而且,这些乱码作品是立体的。在灯光的照射之下,从那些斑斓的洞孔中,你会发现画面的夹层中还有暗藏着另外一幅作品,比如人体等。
千只塑料脸盆模拟绿藻爆发
苏州河封锁航道3小时
2007年9月6日下午,上海苏州西藏路桥至乌镇路桥河段,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苏州河上,上千只绿色塑料脸盆漂浮于河面,宛如太湖蓝藻爆发!而间杂着一些深红色的塑料脸盆,里面安放着闪闪发亮的奖杯。这是旅德归来3年后,王小松实施的一次行为艺术“非灌水”,为此,苏州河竟破天荒地封锁航道3小时!王小松说,其时,他是借用时尚网络语言“灌水”暗喻环境破坏、绿藻肆虐、企业获奖、一次性污染、百年回收等问题。其中,绿脸盆代表太湖绿藻,旨在呼吁大家关注水污染,而在红脸盆中,他放了奖杯。王小松说,这是警告那些得奖无数的大企业,“虽然他们得奖无数,产生了很多经济效益,但同时,他们也许也是环境的破坏者”。
“跨界对品牌对艺术家都有好处”
王小松集画家、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于一身。他参与设计了杭州市民中心,还在昆山设计了一个现代化的厂房,并且,参与了四川绵阳的灾后重建规划。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近还跟电影明星们走到了一起。
在本月15日即将出版的专业美术类杂志《目光》的样刊上,记者惊奇地发现,封面摄影竟然是王小松搭档萧蔷。这是该杂志作为改版后的第一期,策展人特意为此设计了封面创意形式:一个前卫界娱乐明星搭一个国际知名艺术家。照片上,王小松的扮相有点类似电影《上海骑士》中的成龙,他站在女明星萧蔷身边,一只手拿着象征画家身份的铅笔,另一只手卷起形成望远镜的模样,近距离地“窥视”着性感的萧蔷。据悉,这次合作中,王小松还将自己的一幅早年留学德国时创作的绘画作品送给萧蔷作为留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小松表示,这些都是他的经纪人安排的,他主要是配合,“这种跨界的尝试,对于品牌和对于艺术家本身都有好处,可以说是一种互动。美感总是互通的,至少,我没必要拒绝”。他还透露,接下来,他可能跟章子怡、葛优等有合作,“最近,葛优还来过我的工作室,我们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
王小松和萧蔷合拍的杂志封面将于15日出版
对话王小松——
美术教育中老师不能太霸道
广州日报:你最初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的是设计,那么,后来怎么又去学绘画了?
王小松:最初,我想做个出色的设计家。但设计只是服务者,只是艺术一个小的分支,没法主导艺术。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有伟大的艺术,但没有伟大的设计。于是,我后来转而再去德国学画画。
广州日报:你曾有一个“去监狱里住”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王小松:我欠了很多稿债,很想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但是,现在不是竹林七贤时代,无法避世而居。你必须承认的是,现代人都是圈里圈外的怪胎,你无法停下来。我就这样想,当我被武力或暴力限制,待在监狱中失去自由时,人类的欲望会催使我渴望自由。怎么获得自由?在被禁锢的空间里,就只能写文章寻求自由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想,我就能把自己的艺术思想好好总结出来了。
广州日报:在浙大,你按照德国的教学理念和自己的体验创办了设计系。你怎么看待美术教育?
王小松: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们很轻易地就能从网络上得知国外最新的艺术课程,老师必须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如果你不收集最新“情报”,认真备课,学生们必然不买你的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老师不能太霸道。即使学生画了一幅愚蠢的作品,你应该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画,也许,这其中,就暗藏着一个了不起的创意。(文字采写及图片整理 记者 吴红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