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艺苑评谈 >
 

新媒体艺术“对话”公共空间

时间:2009-08-31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东方早报

上海电子艺术节即将开幕  延续对城市空间、规划等的关注

  艺术作品对公众空间的占用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电子艺术飞速发展之后,新媒体艺术该如何进入这一空间?9月10日开幕的2009上海电子艺术节也许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在即将开幕的分项目上,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外还将呈现一个20米高的大型装置,相关人士表示,这将是一次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对话的尝试。

  回顾经典

  文献梳理与艺术交流

  和以往两届电子艺术节一样,新奇的作品往往成为吸引人的关键因素。不过在此次的分项目——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完美幻觉”上,除了视觉感受之外,更希望给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这次的作品没有往届那么大的体量,没有那么大的声势,相比更为温和,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让人们进入艺术的欣赏境界,所以称为‘完美幻觉’,希望作品更人性化。” 策展人之一颜晓东说。吴珏辉作品《3号景点》是一件互动影像装置作品,观众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水墨中的山石是经过数码处理过的纸屑被投射在半透明织物上的影像,当观众靠近观看这些画面时,他们会发现山石间有人在穿行,近距离观察时才会发现,在山石间穿行的正是他们自己;艺术家尼克·艾文科为上海豫园中多孔的不规则石块所着迷,他依靠灵感和电子技术创作了当代数字化的石雕,这种最新的数字印刷技术让艺术家可以在其他造型的范围内创作造型,这种作品被称为流体建筑(Blob Architecture)。

  除了中外作品展示交流之外,eARTS BEYOND-上海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则邀请了国内外多家致力于新媒体艺术收藏的画廊参与展览,作品贯穿四十年的媒体艺术史,见证了电子媒体艺术实验的轨迹。

  走向市场

  新媒体艺术与公众空间

  事实上,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雕塑作品常常以永久性保存为目标,占据着视觉空间的显著位置,作为公益项目的一种,它在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之外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它可能妨碍了城市的未来规划,无法轻易更新和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协调。“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是可以随时变换、拆除或者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另外,由于新媒体的技术含量较高,许多非艺术家也可进行参与,对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是有帮助的。”项目制作人李振华说,“但比较可惜的是,现在的新媒体艺术能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它还处于一个实验阶段。”

  除了那些在建筑之外闪烁的电子屏幕之外,几乎很难觉察到新媒体在生活中的存在。不过,在eARTS的研发基地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衍生的电子“产品”:电子画廊将艺术作品保存为数码作品,镶嵌在墙壁上,用手触摸即可替换画面;电子屏风上中国传统的三联画变得触手可及,它可以随时调整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电子沙盘以投影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利用“Google Earth ”即可成像,并可用电子棒随意圈画、更改……所有的展示项目均已投入生产,虽然造价不菲,但随时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单纯的绘画、雕塑相比,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运用上远远超过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据悉,2010年的上海电子艺术节还将延续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城市规划的关注,通过涉及公共教育、公共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文化项目,探寻服务未来生活的更多空间。

  “创造舒适维度,而非物理性的侵占应该成为新媒体在公共艺术项目开发的目标之一。”项目制作人李振华说。

  打破垄断

  艺术可以路途宽广

  李振华认为,当前公共文化的低端化倾向和流俗现象日益明显,这正在构建着全球的当代文化景观。“新媒体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未来希望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它需要将艺术与科技整合,同时,它也在逐渐构建新的社会形态。从1960年代开始的未来主义的全球化倾向,新媒体从科技未来观、新媒体建筑、生物艺术等等方面注入了更加现实的元素。新媒体艺术正在向着一个超越当代艺术范畴的维度前行。在先前的基础上融合方法、知识、经验,为新的媒介、混合的知识跨平台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援。”

  他说,跨学科结合有很多好处,“比如运用在教育上至少可以打破学院的单一框架,学理科的人也可以来搞艺术,甚至做得更好。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参与艺术设计,而网络等技术的发达可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一些非精英分子可与精英分子并行,从这一点来说,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精英的垄断行为,让艺术变得路途宽广。如果想像力能借助科技来实现,那就更好了,当然,在艺术教育方面还需要培养和实验。”

  ◎ 记者手记

  艺术是否需要技术化

  在世人看来,艺术与技术似乎总不那么相干,然而,自行车的“祖先”、潜水者的呼吸器械、悬挂式滑翔机、传动装置、军用坦克……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才华的画家达·芬奇就同样是位发明爱好者,他遗留的设计草图在今天被实践着,这些在今天看来依旧伟大的发明正在维也纳艺术中心举行。

  当电子画廊、电子屏风和触摸式展柜、沙盘在人们面前展现时,人们更愿意将它定义为一项技术发明而不是艺术品,在传统观念中,艺术可能只是架上绘画、雕塑等古老的技艺范畴,并成为极少数人才享有的欣赏权利。19世纪,摄影、摄像的发明使得艺术作品可借机械来复制,它使得较多的观众可欣赏画作,同时它也改变了艺术的一个特质:艺术品有心要接近观众,而科技也正奋力地催生着某种新的艺术形式。

  便捷的生活似乎是一种特权,无需过多拷问。但如同所有技术发明都会带来双面效应一样,技术是否真能将生活变得更美好,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在艺术不断融入生活的时候,当它借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功能飞速前进的时候,如果所有的艺术都变得令人目眩而惊讶的时候,古希腊时期所崇尚的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将成为永远的悼念。

  或许,让艺术更为艺术是保证它血脉不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它应该拥有一片方寸土地以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使得在技术文明发达时的人类心灵不会受到太多的负面压力。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当代艺术之殇 艺术口号何时方能休止? 下一篇:价值1000万美元 毕加索被盗名画伊拉克找到
   
  特别推荐
宋代画坛高手如林,山水画更是一座文化高峰
书画界两位泰斗明争暗斗起来,简直是昏天黑地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国画里的晚秋,美到骨子里!
两宋花鸟画中最美的那些小鸟
“涨知识”:秦半两、汉五铢和5角硬币,谁最
书法极简史
“〇”算汉字吗?
中国各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浅析龚贤“积墨法”与宋人“积墨法”之异同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