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艺苑评谈 >
 

艺术博览会向何处去

时间:2010-07-16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开幕式后的人流涌进展览大厅,不知从脑海的哪个荒滩上冒出这样一句俗语来。艺术博览会自一九九三年开始,广州办了七届、北京办了四届、上海也办了三届,每届的招展虽然开始时很吃力,但到开展时又功德圆满。每次闭幕时,大部分参展的人都说:"下次再也不来了!"他们也说到做到。我认真地参观过广州历届的艺术博览会,每次都在"广交会"展厅,每届艺术博览会都以新面孔为主,坚持每届都参展的艺术家是极少数。艺术博览会就像一条流动的河,后浪推前浪,站在岸上看,河还是那条河,水却不是那时的水了。


    记得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开展时,只有我和少数几位画家参加"练摊",当时又出每日场刊,又开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大家都只认为是"赶艺术大集"。曾几何时,艺术博览会的最大信息交换功能被艺术界同仁认同,至今日,中国的大部分艺术家都有作品在各地艺术博览会上亮过相。画家是画画的,画是供人观看的,虽说现在的印刷业和电信传媒发达,印刷和传递的画面非常清晰,非常接近原作,但画面尺寸大小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站在一张大尺寸的原作面前和翻看一本杂志上的同一张作品,其欣赏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再加上原作的质感和展场氛围,更是印刷品无法制造和替代的,这就成为艺术展览会永远生存下去的充足理由,不必讳言,艺术博览会这样的综合展览,没有个人专场展览和专业联展那样有学术性和艺术性,不能充分体现艺术家的风格和画种的整体面貌。但是毕竟让作品有了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几百画家在一起亮相,有一点"打擂台"的意味,平时总有人自以为自己的作品高雅,且技艺独到超群,你不与同行比较,又怎能让人心服口服?又怎能证明不是阿Q式的孔乙己?如果你的作品真能在艺术博览会上脱颖而出,让观众和同行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记住你的作品,既算展览会是个烂泥潭,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也是令人称道的,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也是蛮好的。众流皆浊,唯我独清,只有在河流交汇处,才会显出独特的景观和价值。


    艺术的河床在历史的地理框架中,其宽窄是有定数,只容得几股人多势众的成为主流。具体到小小的艺术博览会也是这样,原本是追求向世界一流艺术博览会看齐,以展出高品味的艺术品为宗旨。但由于越来越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和有文化眼光的机构赞助,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堂皇口号之下,政府卸下赞助艺术的重担,把艺术推向了市场。把文化艺术与商业经济等同起来,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主办者不得不做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赞助和优惠的展位越来越少,使那些有艺术潜力而暂无经济能力的艺术家退出博览会,允许前卫和实验性艺术参展已成绝响。而那些出得起展位费的商品画家和工艺行货厂家,在博览会占有越来越多展位,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又不愿与他们为伍,而主动退出参展,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艺术博览会就有变成民族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为主流的博览会。作为主办者的同道和朋友,我深知主办者的尴尬和无奈,也用艺术博览会姓"博"为他们辩护,还用"后现代"理论来说明"无英雄时代"艺术的宽泛和精英艺术的衰落。但作为中国艺术博览会最早的倡导者和心仪纯艺术、看重艺术精神价值的人,心里又不免感到惘怅和悲凉。


    惘怅的原因是:我深知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人们把艺术品当做商品的观念是正常的,政府偏重经济效益来考虑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道理,在"百废俱兴"的年代,文化的兴盛往往是经济兴盛之后的课题。悲凉的是因为,高雅的、实验性的、探索的、独创性的、阳春白雪的、纯精神性的艺术创作,毕竟太容易被经济大潮掀起的文化泥沙所掩埋或自行沉没。它切切实实需要培育、扶植、支持,才能生存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当今时代的艺术骄子,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呵护,才能成长为时代的象征和骄傲。不能重复历史那种"经济上去了,文化掉下来"的不良循环。


    有人批评政府这是听其自生自灭的不负责任和目光浅近的短期行为。类似这种批评必须在比较中才能显现出他在忧国忧民。远的不说了,历年来世界强国举办艺术大展的老皇历用不着再翻了。就说一九九七年在国际艺术大舞台上,就有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第十届文献展"和德国蒙斯特"雕塑计划.九七"三大国际艺术大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Document")是公认的世界当代艺术展览中最具权威的一个展览,至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每次展览,不足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卡塞尔政府投入巨额资金,邀请约一百名艺术家参展,由展览班子拨经费,帮助艺术家实现作品,参展期间包这些艺术家的吃、住、行,并有工作费。展览每四年或五年在六月至九月的旅游季节举办一次,每届展出一百天,展前传媒的辩论,广告的效应就将"文献展"渲染得很热,引来观众游人如潮,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德国中部原先不具特点、默默无闻的小城由于主办了"文献展"而名震全球。从权威的确立和商业效应而言,德国另一城市蒙斯特主办的"雕塑计划"(Sculpture·Project in Munster)与"文献展"是异曲同工。蒙斯特市比卡塞尔市还小,今年的"雕塑计划·九七"蒙斯特市政府就投入了一百万马克(约合五百六十万人民币)不过蒙斯特市"雕塑计划"是每十年举办一次,不然,宠大的开支不是一个小城每年都承担得起的。
借鉴国外的经验,至少有三点是有启发性的:一是由政府赞助的大型艺术活动不能搞得太勤、太密集,五年一次为宜;二是政府的赞助资金有限,应集中使用在一两个有影响的大项目,资助一个,成功一个;三是艺术文化活动的时间可以与经济商业活动时间相重合(但不是展览内容相混合),以利互相支持和声援,以产生良性的经济效益。


    此起彼落,或明或暗,世事大如此,听说广州、北京、上海的艺术博览会还会办下去,说明艺术博览会在中国还有生命力。我寄希望于来年。只要历史的水在长流,社会就在前进,水往低处流,艺术博览会总应该向高处走吧!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论"鉴定权威" 下一篇:书界“张济海现象”引发思考
   
  特别推荐
宋代画坛高手如林,山水画更是一座文化高峰
书画界两位泰斗明争暗斗起来,简直是昏天黑地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国画里的晚秋,美到骨子里!
两宋花鸟画中最美的那些小鸟
“涨知识”:秦半两、汉五铢和5角硬币,谁最
书法极简史
“〇”算汉字吗?
中国各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浅析龚贤“积墨法”与宋人“积墨法”之异同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