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举凡天下王宫国殿,宏宇广厦,高堂华屋,无不以书画佳制添彩增色。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殿堂——— 人民大会堂,更以翰墨丹青、灿然生辉于四壁。由于它在国民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之位置,以及无可比拟的社会功能与独特的构造,致其所藏书画数量之丰、尺幅之巨、品质之高、特色之鲜明、各时期名家巨匠之齐全,称雄于世。
人民大会堂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其倾注大量心血;此后,邓小平提笔题写了堂名。它始建于1958年10月,竣工于1959年9月。各省七千多名优秀的技术工程人员参加施工,首都群众与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献上义务劳动。用时只有短短一年,即奇迹般地将这座占地15公顷、17万余平方米的巨型建筑巍然矗立在首都的中心——— 天安门广场西侧。半个世纪来,它已成为党和国家及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外交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最高领导人和普通百姓同堂议政的地方。它庄严雄伟、壮丽典雅,是中国人民引为自豪的建筑经典与国家标志。
这样一座殿堂的书画收藏,始于它的建成之日,由此源源不绝。或来自征集,或缘于捐献。书画艺术家以他们心中的金银绯紫,付诸笔墨丹青,来为人民大会堂垒砌美的砖瓦和文化的柱石。其中最早的一幅画——— 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这样的作品。两位风格迥异的“金陵画派”与“岭南画派”大师满怀激情的合作,竟如此浑然一体,雄健磅礴,气吞万里;画中大地山河散发着冰消雪解后沛然的春意。
这幅必将留在绘画史上的山水巨作,尺幅空前,标志性地显示出人民大会堂书画几个特征:一,是由它的国家意义所决定,主题崇尚积极与祥瑞,画面追求气势辽阔,格调明朗,浓墨重彩,庄重大气,多为崇山峻岭、高江急峡、青松
旭日、瑞雪银妆、群骏奔腾、
红梅怒放、历史经典、民族和
谐。书法亦多端庄饱满之作;
二,是由它超大的体量与墙
壁所决定,画幅之巨,世所罕有,很多画家个人创作生涯中最大幅作品是为人民大会堂所画;三,是由它高贵的身份所决定,入选的标准很高,作者皆为当代名家;或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师巨擘,或是我国画坛中实力派的中年大家与公认的新锐。
人民大会堂的书画还有另一个特色。它内设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厅堂,为其举行会议和活动所用。各省辄致力从中彰显自己的风情特色、地域精神与时代新貌。既要在装潢、陈设、器物、工艺等方面刻意体现,还要邀请本地书画名家,捧出力作,以表现当今的文化高度。书画的题材以其山川美景与地域风情为多。于是,汇集华夏名家于一堂,展示各地人文风物于众厅;各展其长,各尽其美,姹紫嫣红,交相辉映,蔚为缤纷与丰赡之景观,自然也就成了人民大会堂书画独有的特色了。
50年来,人民大会堂的藏画有过几个高潮。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向社会公众开放,促使了书画的重新陈设与征集工作。其余几次皆与“逢十”的周年庆典有关,分别为1989年、1999年和2009年。这几次征集,不仅使艺术种类愈加丰富,国画、油画、版画、书法、雕塑、壁画等,一应俱全。在作者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时期的名家之作。如果将所藏书画家的名字按其在书坛画坛的活跃时间排列起来,几乎可以纵向地构成当代书画史的轮廓。由于当代书画家皆以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为荣,倾心之作,必然精湛,所以众多作品堪称上品,甚至是书画家的代表作。
文化是积累和积淀而成的。如今大会堂书画的征集、展示与收藏,不单科学化、数据化、专业化,而且已成为自身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单是书画家们在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时留下五彩缤纷的轶事,就使这座非凡的建筑文化内涵熠熠生辉。而且,这些风格独具的宏幅巨制,与人民大会堂特有的国家精神、民族气质、庄重的氛围,以及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活融为一体,构成强大的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