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艺苑评谈 >
 

书法该怎么“写”?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时间:2012-02-18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用毛笔书写,是古人的自然状态,如今它已成为我们眼中的艺术,其发展、嬗变的历史折射了书法在当下的现实。   11月12日,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次来到广西,这次书法界四年一度的综合性展览,引发了耐人寻味的讨论:大型展览对书法的普及和推广起到怎样的作用?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否能够引导大众审美?这些问题对书法艺术如何更好地面对市场、面对大众、面对未来都留下了思索空间。   12日至20日,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国展”)在广西南宁举行,其间,还有千人书法表演等活动。书法,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在一些人看来,徒留一张中国符号的皮,而失去了现实的根基。关于书法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息。   争论一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办展,在中国是颇为流行的模式,将书法人士汇集一处,互相切磋,在很多人看来是大有裨益的事情。与会专家认为,没有哪一种形式比“国展”影响更大、号召力更大,这是对一定阶段书法创作的检阅,也是对书法人才的一次擢拔。   来自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仙湖镇的潘文志练习书法10年了。这个生活在偏远乡镇上的年轻人没想到自己可以在“国展”上获得提名奖。潘文志表示,“国展”为大家架设了交流的平台和友谊的桥梁,同时创造了一个检验自己书法水平的机会。   然而,书法展的存在,也衍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按照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以撒的观点,它改变了古代社会书法创作顺其自然、平静而为的做法,使书法创作行为提速、创作目的明确,不管结果如何,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   “可以说,展览的形式引发了当代书法从创作本体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这种作法是否真的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书法篆刻家李刚田也认为,“国展”的审美方式是“走马观花”,评审方式是“瞬间判断”,创作方式是“惨淡经营,百般粉黛”,最终导致剥离了文,远离了人。   他认为,“国展”的很多创作者为评委而创作,为适应展厅形式而创作,实质上是为名利和物质而创作,并非像古人那样作为精神寄托。创作者貌似激情四射、天马行空,而实为物质、名利、评委、展厅的奴隶。   “我们要尽可能淡泊一些。”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陈洪武说,现在有很多的书画展览,如果一个接一个地追着展览去创作,不仅会很疲惫,而且会损害更高层次的追求。   书法理论家吴振峰则认为,“国展”让大众的艺术成果也能得到体现,凡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均可参展国展,“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该理直气壮地肯定”。   专家也指出,全国性大展虽然不能说代表了当前的书法创作水平,但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前书法创作的基本格局。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协等机构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工作,引导大家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的呼应、对创造的追求、对文化创新发展的跟进。   争论二 “挤”出来还是“流”出来?   对于本次“国展”的展出作品,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韦克义不吝赞美之辞,认为获奖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表现了多彩的时代追求。但是,获奖作品是否就能称为精品?一场争论在多位书法理论家之间展开。   遗憾,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看完所有展出作品后的最大感受,“‘国展’上没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出现,不能成为代表时代风范的大作。”跟风现象严重、丧失个性的创作风格让周俊杰颇为失望。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看来,一部分人适当跟风是有正面效果的,不必对部分作者的跟风求全责备。   “不可否认,每件入展作品都是细细打磨出来的,甚至几经调整、做到舛误极少而趋于完好。它们的确符合‘国展’的需要,但是放置在当下书法环境中,却未必能说是精品。”朱以撒说,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是需要浓厚的个人情调的,是不期而然或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绝不是千百遍地磨练,犹如旧时的苦吟诗人,将作品“挤”出来。   朱以撒认为,参与“国展”是一种功利行为。很多参加者为了入展、获奖,为了加入中国书协,尽个人最大的能量进行创作,诸如为了参展而创作百件、千件,投稿数十件、近百件这样的行为都是在这种功利的心态下出现的。   “从‘国展’中获奖,由‘潜’人才变成‘显’人才只是第一步,离大家名家还相距甚远。”书法批评家姜寿田说,“国展”对书法家还只是一种技术论定,书法家要真正卓然成家还需历经长期的个体修为,还需书法史的文化认定。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董国强:大师精品将受市场追捧 下一篇:顾群业:用观念聚合媒介
   
  特别推荐
宋代画坛高手如林,山水画更是一座文化高峰
书画界两位泰斗明争暗斗起来,简直是昏天黑地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国画里的晚秋,美到骨子里!
两宋花鸟画中最美的那些小鸟
“涨知识”:秦半两、汉五铢和5角硬币,谁最
书法极简史
“〇”算汉字吗?
中国各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浅析龚贤“积墨法”与宋人“积墨法”之异同
 
  本月热点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品格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