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是我们回过头来反思生活和艺术关系的时候了!”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番话,成为2012年上海中国画院创作座谈会上议论的焦点。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了解民情,用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创作出了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画家不能像大闸蟹,只要到阳澄湖去浸浸,就脱胎换骨了”,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在分组讨论中的一番大白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曾经担任上海美协副主席的著名画家、上海画院兼职画师徐昌酩表示,“现在有些画家自以为到了上海,就成为了海派画家,到了北京就成为京派画家,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艺术背后的生活因素,我们常说海派绘画是有容乃大,而这实际上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实绘画无论中外,无论历史还是现在,绘画总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著名画家和美术史学者、上海画院兼职画师卢辅圣说,“在古代,宋徽宗画只孔雀,要先看清楚其先抬左脚,还是右脚。他画月季花,一定要画中午的。不仅是现实主义的绘画,即使是非现实主义的画风,甚至抽象的,也是需要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不仅是靠视觉上感受到,也是从他在生活中的感受积累的。只有真正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经典作品一定来自生活
作为一年一度的上海中国画院创作座谈会,在总结上一年创研、教研工作的同时,也会向画院的画师和兼职画师介绍2012年的计划。据陈翔介绍,在今年的画院工作中,将继续推进画家近社区的活动,并可辅导基层的美术爱好者。“在进入社区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创作服务”,陈翔说,“今年上海中国画院也计划展出一些当年老画家下基层的画作。在画院的收藏中,有许多老画家当年集体创作的经典绘画,像造船厂的火热工作场景、山区的建设成就等,如果不是亲自到第一线去感受,是不能创作出如此生动的作品。”
“当年,海派绘画大师陆俨少也画过农民公社,应野平也画了很多当代的山水画”,徐昌酩说。经过了那个时代的老画家们,对于曾经的“上山下乡”都记忆犹新,期间所创作出的一系列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画中的经典,其中不仅有写实的,也有会意的。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生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幅中国古代的《人马图》,在一般人看来,画中的两个人和两匹马,就是当时的一些写实风格。但是在专家看来,画中一个人是斜站着,另外一个坐着,代表的是“仁”,中国画是人以载道,很少表现暴力,很少表现战争。从绘画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艺术创作切莫功利化
“高校培养人才是中国画承上启下是重要的环节,但是现在高校的绘画教学上已经产生一个断层。原先,写生和实际的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现在许多学生外出并不写生,只是将照片拍回来之后再创作”,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画院兼职画师张淳教授不无担心的说,“现在有些学生只是追求表面的形式感,而对于线条和笔墨就不讲究。特别是现在的展览和评奖也对于学生产生了一个导向,大家追求的都是获奖作品的风格。而学生的入展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荣誉,这样仅仅关注是热点,而不注重实际生活,已经成为了中国画创作上的巨大问题。”
“现在的最大的评论就是评奖,这是与艺术规律相反的”,著名艺术评论家、上海画院兼职画师毛时安说,“好的艺术评论,对于创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艺术评论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其中也有商业因素。”
对此,张淳教授也表示赞同,“画出感情并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才能画出经典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