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伦·弗兰肯特尔
海伦·弗兰肯特尔(Helen Frankenthaler)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女艺术家之一。有一段著名的轶事讲述说当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将诺兰德和路易斯带到弗兰肯特尔的工作室中时,这两位艺术家因为弗兰肯特尔的绘画技艺而激动不已。他们三个最终与几年之后出现的“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运动联系了起来。

海伦·弗兰肯特尔,《艺妓》(Geisha),2003
格林伯格认为,抽象的、不带任何叙事性的平面绘画是最现代的。他坚信现代绘画要拥抱画布媒介的二维性,而不要像具象艺术那样,通过制造视觉假象来尝试颠覆它。他进一步提出,任何对外部世界的影射,都会阻碍形式和色彩发挥其对观者情绪与心理的影响。

海伦·弗兰肯特尔,《无题》(Untitled),1962-1963
正是由于这种主张,格林伯格成为波洛克最早的支持者。波洛克标志性的“滴画”,是把颜料肆意倾倒、滴洒在平面画布上,这把“反描绘”的表现手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境界。然而到了1952年,格林伯格开始寻找抽象表现主义在肆意发挥的“滴画”之外,下一步该何去何从,这时弗兰肯特尔向他展示了自创的绘画方式。这种被她称为“渗透染色”(soak-stain)的画法,是先用松脂稀释颜料然后直接大块泼洒在平整的画布上,让液体颜料浸入画布纤维。

海伦·弗兰肯特尔,《清爽夏日》(Cool Summer),1962
这样完成的画和平面画布保持齐平,色彩在画布中,而不是在画布之上。弗兰肯特尔最著名的作品,1952年的《山与海》(Mountains and Sea)就是“渗透染色法”的典型之作,最后用炭笔加上了几笔抽象线条。

海伦·弗兰肯特尔,《山与海》,1952
《山与海》最终改变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轨迹。1953年,格林伯格带肯尼斯·诺兰(Kenneth Noland)和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来到弗兰肯特尔的工作室,这两位抽象画家立即被弗兰肯特尔的独特技法和画中大块的平面色域所吸引。格林伯格很快把这三位同手法相似的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克利福特·史提尔(Clyfford Still)放在一起比较,由此提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新力量和新风格——“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在十几年间,弗兰肯特尔都是这种画法中独当一面的先驱。

海伦·弗兰肯特尔,《向 M.L. 致敬》,1962
尽管弗兰肯特尔名气最旺的时期在1950-1960年代,但直到2011年去世,她始终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家之一。她的创意实践同时也涉及雕塑和布景设计,但在绘画与版画领域的前卫试验,成为她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她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色彩大师、色域绘画的先锋。

海伦·弗兰肯特尔,《夏娃》(Eve),1995
弗兰肯特尔在作品标题中常常提到大地、海洋和天空等地理和自然元素,这与格林伯格“不能有画外之意”的教条背道而驰,却成为后世抽象风景画家心中的旗帜。另一位色彩大师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说,“我没在画女人,而是在画画”。弗兰肯特尔说起自然对她的影响时,她说:“我创作时不关心画面是不是风景......也不管观者会不会看到日落。我只关心,我到底有没有画出一幅美妙的画?”
来源:绝对艺术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