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必须如同奇迹一般。
——马克•罗斯科
只有内心孤寂且敏感的人,
才能画出如此的画作。
一笔油彩覆压一笔油彩,
一个色层遮盖一个色层,
凝重且凌厉的色彩,
同时以不容分辩的执拗将
观者的视线引入到色彩的重叠里。
这是在隐藏什么?
不,这是在揭示什么……
1950 Head of Leon Kossoff
1952 Auerbach’s EOW Nude
1952 Summer Building Site
1953 E. O. W. Nude
1954-55 Primrose Hill
1954 Head of Leon Kossoff
1955 Auerbach’s ‘Golem-like’ Head of EOW
1956 Head of E. O. W. VIII
1957-58 Small Head of E. O. W.
1958 Self-portrait
1859 Shell Building Site
1959-60 Oxford Street Building Site I .jpg
1960 Oxford Street Building Site
1860 Head of E. O. W. I
作为画家,
弗兰克·奥尔巴赫与 卢西恩·弗洛伊德
是同样出生在德语区,
同样是在三十年代
移居 英国的犹太后裔,
他们同样地固执己见地画画。
虽然奥尔巴赫( 1931年出生 )
要比弗洛伊德( 1922年出生 ) 小上9岁,
但其鲜明的画风、强悍的画面形式
以及的凝重的绘画语言,
直接影响到了转型时期的弗洛伊德。
而且,相较于弗洛伊德
“人性化”的重构绘画,
奥尔巴赫则更多地保留了
拆解绘画的痕迹,
并以此达到一种
自由感知的创作模式。
1960 Head of Julia
1961 Untitled (E.O.W. Nude)
1961-1964 Primrose Hill- Spring Sunshine
1962-64 Head of Helen Gillespie
1963 E. O. W. on Her Blue Eiderdown
1963 Gaumont Cinema
1963 E·O·W,S·A·W,J·J·W in the garden Ⅰ
1963 Head of E.O.W. III
1964 Primrose Hill, Summer Sunshine
1964 The Sitting Room
1965 Mornington Crescent
1965 Study after Titian II
在20世纪下半叶 以来的
当代艺术领域里,
“艺术”的概念
经历了若干种变迁,
也增添了许多种新的观念、
新的媒介以及新的表达形式。
与此同时,
被视为保守的架上绘画领域
被大大压缩,
但基于手工特性,
依然保有一定的存在空间。
因此,
如何挖掘、拓展绘画的深层意义,
以及重新审视、重新评估
绘画的内在价值,
是当代画家所面临的
重大课题之一。
1966 Reclining Figure I
1966 Seated Figure
1967 Head of G.B.
1967 EOW Sleeping IV
1967-68 Primrose Hill
1967-70 Figure on a Bed
1967 The Origin of the Great Bear
1968 The human body in bed
1969 Head of Paula Alice
1971 Bacchus and Ariadne
奥尔巴赫逆向潮流,
重新回到绘画领域,
重新面对物象与画面,
并试图重新协调彼此之间的形态关系。
他以非传统的视角来挖掘传统的精髓,
并在挖掘的过程中确定自我的根脉。
由于绘画不再占据主导性的艺术地位,
从而亟需变更绘画的
形态与具体的形式语言。
他主动去除掉绘画
当中的故事性与解说性,
回溯到基本的视觉层面,
并借此展开新的艺术尝试。
与此同时,
单一的画面开始变得更加纯粹,
而且,
外在化的视觉表达得益于
对于内在形式语言的深化。
1972 Drawing for Mornington Crescent Painting
1973 Head of J. Y. M.
1973 Looking towards Mornington
Crescent Station, Night
1973 Seated Figure with Arms Raised
1974 Seated Figure with Arms Raised
1975-76 Rimbaud
1976 Rimbaud
1976 Sketch for ‘Rimbaud’
1976 Camden Theatre
1976 J. Y. M. Seated
在当代绘画领域,
对于绘画形式的选择,
更多的是出于内在逻辑
以及相对应理念的对位。
相对于绘画倾向于图像化的表达,
奥尔巴赫则完全倾向于反图像化。
他将画面作为一种表意性的传达,
将其中形象通过
非物象化(非具象化)的实际处理,
使得画面形态介于具象与非具象之间,
这就为内在观念的
无限扩大提供了有效空间,
因此绘画的边际又一次被悄然突破。
19 78-79 St Pancras Steps, Station
1979 To the Studios
1980 Head of JYM III
1980-81 Euston Steps
1981 J. Y. M. Seated No. 1
1981 JYM1
1981-1982 Primrose Hill – Winter
1984-85 Reclining Head of J. Y. M.
1985 Head of Julia III
1984-85 Head of JYM ll
1985 J. Y. M.
奥尔巴赫的人像作品
受到德•库宁的直接影响,
所遵循的“真实”是绘画的真实,
而不是客观的真实。
模特的形象并不是必须的参照,
既没有物化也没有升华,
而是籍此确立坐标
开启进一步绘画化的进程。
他一边放纵肆无忌惮的张力,
一边收紧中规中矩的理性,
将偏执与率性、内敛
与充盈并置一处,
且充满鲜明的力度。
从根本上而言,
画面成为了一种理念性的坐标,
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关注度,
更多的在于精神价值的体现和凝聚。
1987 Julia
1987-1988 The Chimney, Mornington Crescent
1990-91 To the Studios
1992 Julia
1997 Mornington Crescent Looking South
1998-99 Park Village East, Winter
2000 Camden Palace
2004 Mornington Crescent – Summer Morning II
2004 Study for
'Mornington Crescent, Summer Morning II'
2009-10 Head of Jake
2010 Hampstead Road, High Summer
2011 William Feaver Seated
2014-2015 Head of Catherine Lampert
对于画面而言,
绘画技巧的发挥需要
符合绘画语言的表达,
绘画材料所衍生出的质感
也要作用于视觉表述。
奥尔巴赫并无意于花哨的样式,
而更在意的是绘画语言
的外在形式转化,
同时制造出一种反浪漫的语境。
看似粗糙的笔触,
不为痛快淋漓,
也不为有条不紊,
只为迸发出更为强悍的造型意识。
画布上堆砌起的厚腻、粘稠的
颜料负载着色彩的重量,
随着形象的漂移开始满溢出来。
画家以视觉层面的厚重
推动丰富的感知,
同时抽丝剥茧般逐步
推演出严谨的逻辑,
并在内在逻辑的推动下
创造性地塑造出精神肖像,
同时使物质化与精神化
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合度,
并在绘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
文字:汪洋
视觉:韩博博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END-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