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国都城遗址·统万城》布面油彩
100×150cm
2014
《大夏国都城遗址·统万城》作品说明:
黄河流域城市的分布与变迁,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环境变迁密不可分。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遗址“统万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无定河边(黄河的一级支流),建于公元418年,已有1600年历史 ,为国家100处重大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构成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的珍贵的历史遗迹。

《克孜尔千佛洞》布面油彩
100×200cm
2007

《克孜尔千佛洞》局部
《克孜尔千佛洞》创意说明:
2005年《八月在新疆》之行,沿途寻踪觅迹,访古探幽,饱游饫看,身临其境地感受她那博大、深远、神秘、多釆所融为一体的巨大魅力。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脚下就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当顶着烈日攀上石崖,站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回廊俯视大地时,方感悟到这昔日的重镇——古龟兹国之浩然。这个先凿于敦煌莫高窟一个世纪的长者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千百年来它雄视古今,目睹了多少沧桑巨变?如今蜂拥而至的旅游者替代了唐玄奘和其弟子孙行者;宽畅的柏油路替代了昔日艰难的驼行道。宗教冲突、外盗掠夺、天灾人祸仍没有冥灭几尽被洗劫一空的千佛洞昔日的辉煌,现存的约一万平米壁画和部分彩绘塑像,仍可显示千年的石窟艺术在汉魏艺术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外来的艺术精粹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创造智慧。
《克孜尔千佛洞》用简约的横长构图,纵览天·地·物,形·神·韵的宏阔长卷,以期把人带进一个生生不息的大视野、大时空,一个大美无言的审美境界。

《芝罘春潮》布面油彩
70 ×150cm
2016

《希腊·伊亚小镇》布面油彩
80×120cm
2018

《恒河之晨》布面油彩
60×80cm
2011

《渔人与海》布面油彩
180×180cm
2004
《渔人与海》创意说明
《渔人与海》直接来自海上生活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体验。这是我创作的一系列与海有关的作品中,最能直抒胸怀的主题。此画的草图是在一种非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促涌下,即兴的从胸中倾泻而出的。
……画面俨然进入这乐章的高潮,捕鱼人在雄壮激越的交响声中,围合在由网口倾泻满船的银色鱼流布成的“舞台”上,和乐起舞。恰如屈原在不朽的诗篇《九歌》中所颂:“应律兮合节,展诗兮会舞。”这舞台的中央,“领舞者”昂扬挺立举臂牵动自天而降的绳缆,仿佛把人的视野引向无限深广的苍穹。一派纳天入怀的气度!
为此,在表现中大刀阔斧地略去一切影响整体气势的余赘,简化了繁缛复杂的细节;作品的空间形式由空间再现转为自由的画面结构表现:由桅杆、网揽、船体构成的巨大三角形,以建筑性的框架稳定地支撑倾斜动荡的画面;色彩语言从光色风格转为大色域式的面积分割,组成强烈的节奏韵律;笔触手法则从具体的形象塑造转为渗透着激情的笔意性挥写。整个创作过程则着力于调动全部艺术元素用来表现一种英雄主义的崇高、豪壮、恢宏、深邃的审美境界。

《水乡雨后》布面油彩
60×80cm
2012

《新伦敦火车站》 布面油彩
60×80cm
2014

《湖》布面油彩
100×100cm
2011

《海湾》布面油彩
60×80cm
2010

《雪霁》布面油彩
60×80cm
2010

《雪霁》局部

《刘公岛夕照》布面油彩
60×80cm
2015

《猫儿山一角》布面油彩
60×80cm
2019

《夕阳照桑榆》布面油彩
80×120cm
2019

《东隅有碧海》布面油彩
80×120cm
2019

《 奧依塔克雪山下的家园》布面油彩
100×150cm
2017

《静穆的海》布面油彩
180×180cm
2001

杨松林的小油画之精彩我不多说了。我以为那些大画是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是“再现为体,表现为用,具象为体,抽象为用”,这几个方面结合得非常之好。既有写实所要求的真实感,又有抽象主义所表现的,也就是现代绘画所要求的平面感,最浅近的例子是一般画海都用水平笔触,而他在大画上却用了上下垂直的笔触,从再现变成为一种构成并使之鲜活起来,这是一种超越。
——韦启美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杨松林的风景中,特别是画山与海所体现的那种大度、那种人文气度,这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他并没有因加入了某种抽象的平面的一种处理而削弱了自然的精神和画家的人文气度,这点特别可贵。
——水天中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从艺术史上看,特别是20世纪的绘画史,凡取得成就的,能在历史上站得住的,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就在这两者之间即绘画的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两种因素之间求得有机融合的。松林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邵大箴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从他的作品中我感觉最深的是松林的画是画自己的心迹,这种画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真诚。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主张,在他的画上也体现出松林的全面修养。
——尚扬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他的很多画中借鉴了一些中国传统技法的尝试,很有情趣,并且是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在风景美方面,他是把自然美更明确、更提炼地表现出来。他的大画中有博大的气势,我很喜欢。
——罗尔纯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杨松林的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画出来的,这样大的量让我很敬佩。艺术质量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这些年他的艺术在提升,他的主观境界、他的胸怀、他的艺术精神品格,这些都在他与自然的交融中所获得的一种提升。从他的艺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哪一代人,凡在艺术上有成就的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
——詹建俊
摘自《杨松林油画风景展研讨会》发言
在当代画家中,还没有人像杨松林那样长久的保持对自然的眷恋之情。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杨松林形成一种我称之为自由抒情主义的绘画风格。我在杨松林身上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禀赋:把自然、社会中体验到的一切都转化为乐观、积极和诗意的东西——这是杨松林的生活法则,更是他的艺术法则。
—— 张晓凌
摘自《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读杨松林的作品》

杨松林
1936年4月生于江苏南京。历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荣誉理事等。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