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栏壶”
“井栏壶”的造型源于井栏,简约明快,风格高雅,也是传世三大经典紫砂壶型之一。
欣赏:民间艺人范淑芝女士采用“黄龙源”品牌的泥料“底槽青”半手工制作的“井栏壶”,容量为300毫升。
“井栏”,即井之护栏,它使井口高于地面,作用如下:第一,清洁卫生,能防止沙尘被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盖上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等等;第二,保护安全,能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跌入井中,寒冬冻冰时汲水人员滑入井中;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水外溢曾被视为“妖象”。因此,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有井盖,井顶,井亭等,既可护井,又能美化环境。
“石瓢壶”
“石瓢壶”,也是传世三大经典紫砂壶型之一,其线条流畅舒展,嘴把拙朴大方,是智欲圆,行欲方,刚柔相济的圆器造型,深受大众喜爱。
“石瓢”是由“石铫”演变过来的,根据材质的不同,“铫”又可分为铜铫、瓷铫、石铫等等。苏东坡青睐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坡公谪居宜兴蜀山教书时,发现用当地的砂罐来煮茶比用金属器皿味道好,于是设计了一把有嘴、有梁的砂陶之“铫”(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来煮茶,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石铫壶”了。直到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河西走廊黑河之古称)三千,仅饮一瓢”,才将“石铫”改称“石瓢”。
“石瓢”的变化颇多,风格各异,常见的有“子冶石瓢”(清代书画家瞿子冶先生设计)、“景舟石瓢”(又叫“满瓢”,顾景舟先生初创)、“汉棠石瓢”(又叫“矮石瓢”,徐汉棠先生初创)、“寅春石瓢”(王寅春先生初创)、“平盖石瓢”、“石瓢提梁”(“曼生壶”之一)等等。
“美人肩壶”
“美人肩壶”,造型来自于古代美人丰腴美妙的肩线。壶体宛如可爱的古代女子,既不失雍容华贵的宫廷之气,还有大家闺秀般的端庄秀丽。该壶圆润饱满,大方得体,盖面和壶身过渡自然,仿佛合为一体,整体线条柔顺怡人,长三弯流也流畅无碍,故常被视为较难掌握的器型之一。
“西施壶”
“西施壶”(即“倒把西施”),据说是明代徐友泉先生(时大彬先生高徒)首创。该壶原名“西施乳”,取“壶形如西施之丰乳”之意。细细观之,确实如此,“钮”像乳头,截盖,“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后人觉壶名不雅,遂改称“西施壶”。
“文旦壶”
“文旦壶”,“文”指外表柔和的样子,“旦”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该壶创意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来自水果柚的仿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柔美与雅丽。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在此,不仅是柚的色彩象征了女性的艳丽,其清甜甘酸的滋味,更像是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
明末清初文学家吴梅鼎先生赞“文旦”曰:“韵敌美人(即‘美人肩壶’),格高西子(即‘西施壶’)。”的确,在文人眼中,其韵味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之美,丰神俊秀。
“秦权壶”
“秦权壶”,壶型仿自“秦时的秤砣”,“权”即称重用的秤砣。“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顾景舟先生更是将其推上了光素器的巅峰。
晚清书法家梅调鼎先生与制壶名手王东石先生合作的“秦权壶”极受文人推崇,壶铭为:“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正所谓: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神采翻飞。
“汉铎壶”
“汉铎”,即汉时之铎。铎,大铃,形如甬钟,顶部有一短柄,腔内有舌,摇击可发声,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舌分铜、木两种,铜舌者称“金铎”,木舌者称“木铎”。其作用如下:
文事奋木铎——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古代,天子为了解民间疾苦,每到春天会派“专员”到各处采集民间的诗歌(即“采风”),“采风”时,“专员”们会摇起“木铎”,总结后报告给朝廷。因铎声宏亮,传得很远,故也有“使天下皆知”的寓义。
武事奋金铎——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古代打仗时,“击鼓而进,鸣金则退”,这里,鸣金即鸣铎,是收兵的信号。
另外,铎还常用于古建筑四角的装饰。
晚清梅调鼎先生作铭的 “汉铎壶”较为著名,铭文为:“汉铎,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赧翁。”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