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我国瓷器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始终盛产不衰。由于它蓝白相间,纹饰素雅且美观实用,因此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器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世界各地。青花瓷器的产生,增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遗憾的是,在清宫的旧藏品中有宋、明、清期间的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
在现存的元代旧藏瓷器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卵白釉盘”等。今天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青花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从这些旧藏品的数量看,元代朝廷除祭祀使用外,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品。” 元朝“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由此可见元朝朝廷不太习惯使用瓷器,那么元朝官府为何又要督办烧制瓷器呢?经考证在当时外销瓷量巨大,能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
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烧制成功的釉下彩瓷器。其方法是用含钴矿物颜料绘于瓷胎上,施釉后烧制出蓝白相间的花纹。这种工艺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方法之一。东汉时期瓷器刚烧制成功时,工匠们就在青釉瓷器上创造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方法。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5号墓出土有六朝时期通体装饰釉下彩画青瓷盘扣壶,该瓷器的发明为我国瓷器装饰开拓了一条重要途径。1964年湖南长沙望城区丁字镇唐代长沙铜官窑遗址中出土的釉下彩绘更富于变化,人物和花鸟开始出现在唐青黄釉瓷器上,这是中国绘画技法与釉下彩绘相结合的最早典范。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元代沉船发掘有两万多件景德镇釉下黑彩小盘,这些瓷器分别绘有犀牛、鹿、兔、人物、花卉等纹饰。经考证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也烧制过釉下黑彩纹饰。从青花的呈色剂上看,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先后在江苏扬州、浙江杭州发现的呈色剂为钴的釉下蓝彩瓷片,经考证这些瓷片是“唐青花”。
公元9-10世纪,“唐青花”大量出口到中东,对中东的陶器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说明元青花瓷器烧制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兴旺发达的时期。在南北方瓷窑兴起的同时,其它瓷窑都生产有不同风格的瓷器。如北方定窑的划花、印花;磁州窑的釉上、釉下彩绘与划刻相结合;耀州窑的刻花、镂雕与塑贴相结合;南方景德镇青白釉的划花、印花;吉州窑的笔绘;龙泉窑的划刻与凸印等。这些不同的工艺手法,在元代青花瓷器上都有应用。从现有的瓷器看,元青花融合了南北方瓷窑的制作技巧,将刻、划、雕、印与釉下自由描绘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元青花制瓷的一大成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由此可见宋瓷的装饰方法,为元青花的烧制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近几十年,在我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新疆、云南、广东、北京等地都出土有元青花瓷器,有的是遗址出土,有的是窖藏或墓葬出土,有的带有纪年铭文,为研究元青花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杭州发现了元代至元丙子年(1276年)墓志,此墓出土有三件青白釉观音像。江西九江发现有延祐戊午年至已未年(1318~1319年)铭地卷墓葬(延祐五至六年),此墓出土有一件青花塔式盖瓶。另外江西丰城出土有一件“元后至元戊寅六月”(1338年)铭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景德镇陶瓷馆还收藏有一件“戊子年”铭的青花缠枝灵芝罐,经考证此罐为1384年生产。江西九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至正十一年(1351年)墓出土的元青花双耳连座三足香炉。以上多例带纪年铭文的青花瓷器,经考证是民窑使用国产钴料绘制的殉葬品。将墓中铭文前后顺序排列后,可以看出用国产钴料绘制的元青花从元早期到中晚期之间不断生产,其质量较为粗劣。从元代窖藏及元代遗址出土的瓷器看,河北保定、江西高安的两处窖藏及元大都“元朝首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最精美。经考证江西高安窖藏瓷器是元代晚期当地权贵人物所藏。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是一所前出轩廊、后出抱厦的大型住宅,在此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是上层权贵人物使用的。现收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至正十一年(1351年)龙纹大瓶,瓶的颈部题记中表明是张文进、张文身二人奉献给江西上饶道教祖师殿的供器。从该瓷器的造型、纹饰看是出自高级匠师之手,称得上是元青花的代表作品。这也是普通百姓不可能拥有,更不可能敬献的器物。此外,20世纪50年代在江苏南京、安徽蚌埠等地发现几处明代墓葬,墓中随葬品都有元代青花瓷器。如1959年在南京江宁发现的黔宁王“沐英”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有一件元青花人物梅瓶,其瓷画内容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1960年在南京中华门外发现了西宁侯“宋晟”之妻叶氏墓,墓内出土有一件元青花鸳鸯卧莲纹大碗。1973年安徽蚌埠博物馆在市东郊发掘了东欧王“汤和”墓,墓中出土有一件元青花花卉盖罐。南京江宁的明定远忠敬王“沐晟”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有元青花牡丹梅瓶。南京北郊东胜侯“汪兴祖”墓,出土有元青花龙纹高足杯。江苏淮安发现了一座明成化六年墓,出土有一件元青花牡丹纹盖罐。这些明代早中期墓主均为明开国元勋、皇亲国戚、亲信大臣、权贵等重要人物。这些明墓随葬品中的元青花瓷器与流散在国外的元青花在质地、呈色上都相同。这些元青花瓷器较为精致,是当时官府工匠生产的高档外销瓷,部分瓷器在制成后被权贵占用。
从上述墓葬、窖藏及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在唐宋制瓷的基础上,元代早期景德镇瓷窑工匠已经开始用国产钴矿作为彩绘原料,绘制出呈蓝灰色花纹的青花瓷器,多为民间殉葬之用,所以成品较为粗犷。从元代早期至中晚期陆续烧制。延祐六年塔式盖罐是元青花初创阶段时的瓷器。元代外销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小件青花瓷器也是用国产钴料绘制的殉葬用品。在菲律宾也作为墓葬文化加以提倡。
第二,据刘新园著《景德镇出土的陶瓷》书中介绍,景德镇湖田窑是烧制元青花的主要窑址。湖田窑有南、北两岸,元青花和卵白釉瓷出土于同一层。南岸以元青花大盘为主,器形以口大,底厚,纹密,构图严谨,绘制工整,青花发色浓艳著称,说明南岸主要是以生产出口瓷器为主。北岸元青花多是小酒杯、折腰碗、侈口碗、高足杯及少量的大盘、瓶,这说明北岸主要是以生产国内瓷器为主。同时出土的还有试烧青花的照子,如“吴”铭青花照子,“头青”铭青花照子,“戴彩”铭青花照子,由此可见在当时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工匠们能对未经烧制的青料进行分类定级;也说明在当时官府根据需要安排窑场和窑工的生产任务,对不同类型的瓷坯,使用不同的青料绘制。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元青花连座香炉,属国产钴料所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象耳大瓶属进口钴料所制。从这两件元青花看,是同一年烧制而成,但是在青花色调及制作风格上却完全不同,一件粗犷,一件精致。充分地说明元代青花晚期景德镇瓷窑在官府的控制下烧制有两种不同风格的青花瓷器,对不同的瓷器,有不同的要求,在造型及纹饰方面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外销到伊斯兰国的饮食器皿,是一种高档外销瓷器,要求较高,所以使用了高等的进口钴料,在造型、纹饰方面也进行了特殊的设计。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大瓶,是代表性的杰作。高质量的元青花瓷器不仅用于外销,同时也被上层统治者所喜爱和占有。
第三,以至正十一年象耳大瓶实物为证,凡是呈色浓艳、绘画精美的元青花瓷器都应是元朝晚期瓷器,结合景德镇的战事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应该是1352年以前所烧制。所有高档的外销青花瓷均出自于元朝晚期,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延祐六年塔式盖瓶从青花工艺、纹饰设计方面看,已构成“至正型”青花的基础。经考证元代“将作院”内有多位西区工匠,其中有技艺高深的画师和制瓷工艺匠师,再加上生产时选用了较好的进口钴料,这些有利的条件为元青花的成品创造了更高的价值,所以元青花的外销应该是在前期民窑青花的烧制基础上,为适应外销的需要而提高了生产质量的瓷器。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