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刻艺术:书画作品的“伴侣”
篆刻艺术把中国传统书法、国画章法、携刻的刀法这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上乘的印章,皆有豪壮漂移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有其特殊的魅力,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流传至今,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书画作品的“伴侣”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刘一闻等。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工艺美术作品。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刀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工艺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即缪篆)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有时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2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自殷商诞生至战国:起源时期
依据史料和考古实物,印章始于商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枚铜质古玺为证,其出土于安阳殷墟,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纂刻印章
从商周的起源时期到战国时到,此时印章的名称为“玺”,即“古玺”。战国时代的纂刻分为官玺和私玺,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印材多用铜,私玺印面形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形状。此外,还分为吉语玺和图像玺,在图像玺中又分人物、动物、饕餮、避邪等吉祥纹样。而官玺则通常很很正式,无论是字体还是形状和私玺比起来很单调古朴。
战国时期的图像玺、吉语玺其印顶部多有一个“穿”。可用彩色纹带挂在胸前或佩于腰间,作为一种装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说明古玺是当时人们在交往时,是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
战国时期的印章的使用和制作工艺相当发达,用途也十分广泛,形式奇特多姿。印章的布局参差挪让,方圆相济,印文写法也不一致。印章形式有阴文和阳文,是通过凿和铸而成的。
秦汉大一统时期:空前辉煌
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纂刻使用、文字已日趋完善,还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秦汉时期的印章是我们纂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汉代时期的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时期,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官印制度。秦时规定:皇帝用的印称为“玺”,臣民用的则成为“印”。
秦代的印文,为小纂,为丞相李斯等根据大纂改革而成。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小纂自秦代入印后,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一直为治印这沿用下来。
汉代纂刻是我国古代纂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秦王朝所建立的官印制度和官印的形制及印文规范模式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更加明确约定除帝王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
汉代的印,也分官印和私印。私印的印文,形式比官印要灵活,取材方面也比较丰富,风格高古典雅,婉转圆润,尤其是玉印最为引人注目:匀落洁净,富丽典雅,雍容华贵,体现出汉朝的大国风范。
3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2)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代,但逐渐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战事频频,因而留下来以将军印及其属官印为多,基本上延续了秦汉的治印技术,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赵孟頫的印章
唐宋元大发展期: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
唐宋元时期的官印一改以前的印章旧制,把秦汉时期的官职印,逐步更为以官府衙门名称为印文的官司印,官司印则存放于官府衙门内,设有专职官吏掌管,规定不得用于私人文书,而且制定了严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这一制度被后世一直沿用下来,今天的新中国也在沿用。
唐宋元时期官印治印印文全为朱文,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到唐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的文人书画的兴起与发展,印章开始用于书画作品上,诗、书、画、印成为过去文人的“四艺”。但由于刻印工匠对印章篆法不精通,一些文人自己写好印稿交与刻印工匠去刻。如宋代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印章都是自己篆写请印工刻,到元代赵孟頫也多自篆自刻,元末王冕始用花乳石作印材,也自篆自刻。
自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后,以石作印,易于奏刀,解决了便于镌刻的问题,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文人直接参与治印,中国的纂刻艺术逐渐由实用艺术逐渐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形式。
赵孟頫的印章
明清集大成时期:流派形成
中国篆刻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进入了篆刻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了各种流派。官印和私印在艺术形式上基本上分离。特别是私印的篆刻艺术创作呈现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流派,此时的纂刻是我国篆刻艺术史继汉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现兴盛的气象。
明代中期开始流派逐渐形成,此时印章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篆此时,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的又一繁荣时期。
4中国篆刻工艺的艺术魅力
中国篆刻工艺的艺术魅力
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书法字体结合的一种艺术,蕴涵着动人的多样风貌。它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在印面之内跌宕起伏,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气象变化万千, 经过千年历史变迁,仍显示出其温润的光泽和古雅的韵趣,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优秀的篆刻工艺品,具有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效果。
书法美:铁笔出莽苍,印壁开奇花
篆刻工艺从殷商诞生流传到今天,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演进,但书法超凡脱俗的美却不曾改变过。据段京良讲,古代篆刻入印的文字一般采用的是大篆、小篆、缪篆、鸟虫书、九叠篆等,近代有隶书、草书、楷书等。篆刻人可以根据印面的内容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文字组合。但由于印面形状的限制,如一寸见方的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等,篆刻人在兼顾布局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变笔法,所以印章必须表现篆刻书法的笔意,不如此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书法艺术。故,笔有笔意,又要有骨筋肉血,才能表现出其神态活力。
齐白石印章
结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
自元末的王冕以花乳石自篆自刻后,印章逐步从实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印人讲究运笔的方圆转折,收放藏露,疏密挪让,伸缩展舒的组合。使入印书体具有结构的形式美感。除了结字的美感,也在整体章法布构方面,呈现奇崛粗放,方正工整,清秀婉转的节奏和韵味在整体、点画、结字之间的疏密、简繁、顾盼、穿插、离合、盘错等,形成多样、丰富的章法的结构美。
意境美:金石华彩
古代印章有两种制作方法:铸印和凿印。铸印是在腊坯上刻字,制成“范”再浇铸金属成印。这样在印文的转折与连接处略带圆势,形成朴茂浑厚的意趣。凿印是印工直接用刀凿在金属印坯上。这类印章又叫“急就章”、“将军印”。多用于紧急的国事授职印鉴、印信,其印文献侧错落,道法恣肆猛利,具有率真天然的金石趣味。
印章的金石意境美是通过刀法来表现的,是篆法。章法的再创造,也是印章的气韵、节奏、逸致、动静、情趣,风貌等的质感体现和艺术形象的侧凸现,即今天所说的立体感。古时一些优秀的印章作品,匀落洁净,富丽典雅,雍容华贵,隽逸盎然,把金石华彩的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