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和田玉的热度高,主要体现在其商业化上。在小白们的眼中这是一派大师芸集、欣欣向荣的景像。而在资深些人的眼里,这就像是前几天万圣节的街头般百鬼夜行。
各种奇葩言论频出,几多妄人与跳梁小丑粉墨登场。 什么墨玉压倒羊脂玉,和田玉根本就不能谈论文化,诸如此类。 而“肉眼可过灯”或者叫“打灯无结构”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评价标准一般发生在主播们幽暗的直播间中,在一片漆黑里,掏出个高亮度的聚光手电。
对着玉石一阵操作猛如虎,仿佛他手上的商品全然成了无暇美玉一般。如果您亲临现场便会明白,那手电发出刺眼的光线,足以让你短暂失明,根本就看不清玉石的内在结构。
而假使你是在手机屏幕上观看的,那么环境与强光照射下高亮玉石产生的对比早就超出了摄影设备的宽容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曝光过度了,又哪里看得到什么结构?(相关摄影知识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搜索验证)
简而言之这就是利用特定环境与手电制造出的一场骗人灯光秀,手法并不怎么高明,但胜在韭菜常割常长,所以屡试不爽。这种营销手段貌似专业,其实从根本上便违背了玉石鉴定的原理。
首先,专业人士在玉石的鉴赏中根本就不是这么用手电的,人家之所以用强光手电多角度透射玉石反复观察,那恰恰是在找寻用雕工遮蔽的绺裂与瑕疵,而并非欣赏什么打灯无结构。这二者一个是在挑毛病,而另一个是在自我陶醉,初衷就南辕北辙了,能得出正确结论才怪。不考虑这些障眼法,咱们再讨论一下和田玉的真实细腻度问题。
对于和田玉的品评是一件持续了几千年的事情。遇到各种疑难大都能在前人的经验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可惜这种判断玉石细腻度的手法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手电筒发明之前,不过也没关系,古人在这一问题上遵循的标准也不过是“细若凝脂”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那么我们大可以拿羊油来进行比对,耐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羊油虽然细腻,但总还是若有若无的有些微小而相互黏连的晶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脂粉感。
而反观优质的和田子玉,连专业教材上都明确的指出了其为致密纤维交织的毛毡状结构,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其油润的手感与高韧性,又同时决定了它的某些局部总还是要有点棉絮状踪迹的。
上品新疆子玉,打灯后总要有那么点儿棉绺,这基本上就成了认定其身份的重要鉴定特征。那么主播们每天滚动海量放漏的“肉眼可过灯”又是什么东西呢?最为常见的就是俄罗斯碧玉中的鸭蛋青,由于特色鲜明它也不好被当成新疆料出售,于是就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
与之不同,俄罗斯白玉之中的巴沙料仅管也是打灯无结构,但人家可是一种白而含蓄不刺眼的白玉,于是便有人将之混入到新疆软玉之中销售,要知道巴沙料即有山料,又存在山流水,子玉,放到和田子玉之中不是多年与之耳鬓厮磨的行家里手很难将二者区分。
下面再讲讲真正肉眼下看不到结构的视觉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一般都是因为玉石本身由细小而均匀的颗粒状矿物集合起来,从而在宏观上给咱们产生了错觉,就像家里的细盐受潮结块一样,远看份外细腻,但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前述新疆子玉的温润质感。
所以主播们夸了半天的“打灯无结构”要不是骗人的灯光魔术,便是看似结构均匀,反复盘磨却依然坚如磐石生涩不堪的俄料。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