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和田玉的人都听说过“羊脂玉”或者“羊脂白玉”这么个名词,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极少深入探究,多数人只是朦朦胧胧的知道它是玉中极品,长得有些像羊油也就罢了,又岂会为此较真?
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在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所谓的羊脂专指玉石的油润、细腻,脂粉感都到了极致,也就是许多貌似懂行的专家们口中所说的“羊脂级”。按照他们的思路羊脂玉仅是个玉石质量的指标,全然无关乎颜色,如此便衍生出了白玉羊脂、青玉羊脂、碧玉羊脂乃至墨玉羊脂,反正他们想卖什么,什么就是羊脂。
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羊指玉专指和田玉白玉系列中的一个特别的品类,就像青白玉中的沙枣青,黄玉之中的鸡蛋黄、小米黄一样,其色彩、油份、糯性、脂粉、老熟度都限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也正因于此,它才弥足珍贵。
在经过了数度的反复思量之后,参玉觉得我们不妨去挖掘一下羊指玉一词的来源。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这个词汇明显脱胎自三国时期曹丕《与钟大理书》中“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脂,黑譬纯漆,赤似鸡冠,黄侔蒸栗。”
如果通读原文你便会发现,这种对优质白玉的形容并非曹子桓的发明创造,而是他由前代的专业典籍上看到的。至于他所看到的是什么书,今天已无从考证,但足可见羊指玉这种观念出现之早。
可惜这一描述叫一部分读了只言片语,就妄自揣摩的人误解,既然书上说是截脂,那咱就付诸付之实践,干脆用刀切下血淋淋的生羊油下来,比对着显摆自己手上的和田玉。因为便于屠宰,这种行为在新疆尤为常见。
先不说写这些文字的士大夫阶层彼时已然坚守“君子远庖厨”的理念,难见到生羊肉,就是单看那惨白的肥膘,又哪里与优质和田玉有相似之处呢?
在后世的文字中还时常能见到与之相似的言论,但“羊脂玉”一词的出现显然是积于经验而逐步形成的民间集体智慧产物,而非某个聪明人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这种约定俗成的公认行为,在参玉看来反而更为真实可信。
与之形成过程相似的词汇在珠宝圈内比比皆是。例如红宝石中最为名贵的“鸽血红”,寿山田黄里的“枇杷黄”,翡翠里的玻璃种、冰种、糯种与瓷种。其底层的逻辑都一样,不过是从色彩到质感的高度像形。
如此推理,羊脂玉也就不可能是个质量指标,而当是一种品相与某种羊油高度相似的和田玉品种。那么问题就在于与之对标的是哪种羊油,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可以先排除全生的肥羊肉,瞧瞧炖熟的肥肉吧?似乎也没什么美感,同理我们也可以将晶莹剔透的液态羊油剔除。
这样好像就剩下了纯固态的羊油脂膏,但经参玉的实际观察,并结合古籍上的相关记载与几位国营玉雕厂工作过的老先生的讲述,羊脂玉当是更接近于将凝未凝,处于临界状态的初凝羊油。因为高度固态的羊油多给人一种冰冷、生硬的感觉,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
真正的羊脂白玉无论是质感还是色彩则给人以温暖、润泽、老熟的感觉,刚好与前述的初凝羊油有几分神似,加之这一微妙状态下的羊油还有一种动态感,这也与仿佛有着某种生命力的优质和田子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笔者才更愿意以此作为羊脂玉的参照物。
经过深入研究你会发现羊脂玉是一种皮色、肉质各项指标都非常具体明确的新疆和田子玉,而并非只是个油份充足的级别。之所以要将之模糊化,不过是少数人为了兜售自己手中的劣货而已。假使想叫我承认什么碧玉羊脂、墨玉羊脂,那至少要我看到他们炖煮出绿色、黑色的羊油来,并亲眼瞧着他们吐下肚去,才肯罢休。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