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糕料简而言之就是组成玉石的矿物晶体为细小纤维交织状,而且相互之间以极高的应力纠缠。 这样宏观上就给了我们近似于粘糕的高糯性视觉感受。
可别小看这一性质,它仅出现在少数的优质和田子玉中,非但片状千层饼结构的一般俄料谈不上糯性,以细腻可过灯著称的巴莎料、鸭蛋青因为其颗粒状结构也不具备糯性指标。包括新疆当地所产的山料、山流水,大多数子玉在内,糯性表现都是平平无奇。
而且相对于其它的和田玉评价指标,糯性本身就有些曲高和寡,例如大家都更重视的白度,在俄料、青海料、大白料上都不难实现。而油润度方面,就连产自辽宁岫岩矿区的“鸡油黄”都可以轻松达成,实在也没什么可夸耀的。
唯独这糯性,着实有几分傲娇,难以被驯服似的孤立于世外。其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优势,在于大多体态完整少裂,流线性强,也就是业内所说的“一口气”,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昵称其为“一坨粘糕料”的原因。
刚入手时粘糕料往往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它的比重也略高于同类玉石,当然这仅仅是心理感受而已。 而经过一番盘磨后,它生成包浆的速度虽较为缓慢,但却异常扎实稳健。 喜欢这一特性的人多用“像筋头巴脑的酱牛肉,有嚼头”来形容这一特性。
如此绵密坚韧的质感也决定了它的耐久性,一句话,更扛得住外力的打击。如果这还不能让您真切地体会这一性质,不妨借鉴隔壁用于描述老种翡翠的一种说法,“起胶了”,这同样是讲玉石微观结构的融合状态。
不能因为个人的偏爱就只说它的好话,真实客观的讲,粘糕料自然也有它的缺陷。首先便是大多白度都不太高,这也正是由于其高度的质密性形成的,内部矿物紧致也就难以对光线发生漫反射,看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不太白。反之结构松散就会白一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白九松”。
同样因为其玉质的紧密,粘糕料也很少生成色彩艳丽的皮色,即难被外界物质侵入,自身又难以氧化,也就少见皮色了。极个别的情况下粘糕料长出了皮,那也是厚实而老气,侧向观察多在子玉体表的浆石之上。
最后再补充两点,粘糕料的视觉效果接近于经过充份蒸煮,又千锤万凿的打制粘糕,自带一股老熟气。与之相对,那些比它白一些的和田玉则如同尚未上屉的面团一般,显得生而粉质感,当然这都要加以时日自行耐心体会,并非是粗枝大叶就能够理解的。同时因为玉质的绵密,粘糕料上生成的毛孔也多均匀细腻。
这样的疏理了和田子玉粘糯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它实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范畴。面对它,我们也别太过执着,只要静心学习修缘。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朝一日总会与属于您的那枚琼瑶相遇。又何必为此堕入求不得的痛苦之中呢?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