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08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神圣与凡尘,看似是对立,其实可共存,表面上是两个世界,也许发生在一个地球。本港画家何炳权的展览「两个世界」,既绘出人们心目中神之子耶稣的神圣故事,又描画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艺术吸引人去创造,原因是能发表内心的感受,人生的领悟,比言语更透彻,更有感染力。何炳权这两年常看《圣经》,心中有所得著,于是以耶稣的生平为内容,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例如这次展出的七幅作品,便涵盖了耶稣由诞生、受浸、受撒旦试探,再到与祭司对峙,最后是揹著十字架。
看光盘画耶稣
耶稣给人很高尚脱俗的印象,但何炳权觉得,在耶稣的历程中,能看到许多如今世界上的现象,「例如与祭司那一场,是揭示那些祭司的伪善,他们欺压人民,将重担放在别人身上,自己却一动不动,若老百姓得罪了他们,便没有好下场。现在世上有好多都是这种人。」何炳权有感而发地说。
这七幅作品,每一幅都有人物、景物及场面,对画家是很大的考验,何炳权说,他看了无数有关耶稣生平的电影光盘,一见到适合的片段,便定格并拍摄下来,作为参考,当然,之后还会加上自己的铺排、构图与色彩,只是起稿便要花一个月,绘画两个月,约三、四个月才完成一幅作品。
看了那么多有关耶稣的电影,何炳权简直成了「影评」人,他认为越旧的宗教电影,越是拍得出色。他说:「例如约五十年前的《万世流芳》,演员与拍摄都很细致认真。那时的社会还比较保守,多以虔诚的心去拍摄,反而现在的有些作品,实在拍得颠倒黑白,但偏偏一些越是诋毁耶稣的作品越是赚钱。」说著有点不满。
香港人生活画
记得何炳权很欣赏荷兰画家林布兰,以往的作品亦带有林布兰的影子,但这次创作耶稣的故事画,林布兰的影响减淡了。何炳权坦言,欣赏林布兰,觉得对方的画能展现人的内心,不是外表上的那种美感,但这批作品,则是要配合耶稣的生平及场面,他主要是运用了印象派,再加点点超现实的手法,这样画起来便增添了现代感,不会太古老,也会比较亲切自然。
何炳权这几年一直都画耶稣的故事,他会继续画下去,过几年积累到一定数目的作品,若是经济条件许可,便计划出版一本图画故事书。
以《圣经》为题材的作品,题材毕竟比较沉重,何炳权笑言不想给观者太大压迫感,于是展览的另一个世界,便是以香港人日常生活为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其实好多时是何炳权和太太足迹处处的观察所得,例如两人参观每年一度的花展,和朋友到茶楼饮茶,在快餐店看见挂著的烧腊,和太太乘坐地铁回家时所见车厢景致,还有每年和太太一起去工展会买廉宜的腊肠及其它大减价的食物,也顺道拍几张相,回去画下整个印象。可以说,他和太太的生活,就是香港人的生活写照,也是画中的最熟悉题材,所以观众看到这些画,相信会感到很有意趣与共鸣。
爱太太画熊仔
若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在何炳权的作品中,发现总会有一只小熊公仔的出现,原来,这是何炳权爱锡太太的表现。何太太非常喜爱小熊公仔,家里收藏甚丰,所以有时候便很希望在画中让熊仔亮相,当然,这也要场面适合才对。在这系列作品中,茶楼的座位上、《地铁车厢》的乘客购物袋内及渡轮的乘客座位上,都有何太太心爱的小熊公仔,其实也不觉得突兀,因为在香港,小熊公仔很受捧场呢。
香港算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但何炳权并不是一位富裕的画家,他却依然钟爱绘画。每隔一、两年争取举办个展,以提高创作水平,每个星期又坚持与画友去郊外写生及雇用模特儿写生,更经常搜集与绘画有关的资料,好多画家的传记及电影,他都看过,他的投入与专注,令他获得艺术上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