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艺苑评谈 >
 

水墨丹青中的重阳佳节

时间:2023-10-26 09:58 来源:网络 作者:郑学富 点击:

作为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是历代书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历史上留下的一幅幅水墨丹青中,我们也能一窥重阳佳节传承至今的习俗。

《东篱赏菊图》:满地风霜菊绽金

唐寅《东篱赏菊图》 (上海博物馆藏)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古人常在重阳节雅集,品酒赏菊赋诗。明代画家唐伯虎的《东篱赏菊图》,表现的就是这一情景。

谈到赏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晋代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种了一院子的菊花,每逢秋日,菊花盛开,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赏菊。“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客人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应时去田园耕作。后来,陶渊明灌园浇花时,常常对着菊花自语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农历九月初九那天,菊花真的一齐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望着满园金菊,都说菊有情,不负陶公栽培。

唐伯虎,名寅,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兼具画家、书法家、诗人之身份。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东篱赏菊图》为唐伯虎35岁左右所作,图中青松翠柏,枫叶流丹,茅亭耸立,满地金菊傲霜怒放,争芳斗艳;陶渊明与友人坐于岩石之上,一边赏菊花,一边品香茗,侃侃而谈;一名童子正在辛勤地浇灌菊花,另有三人煮茶烹茶;前面怪石嶙峋,溪流潺潺,远处壁立千仞,峰峦耸峙,烘托出“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氛围。左上方有唐伯虎自题诗一首:“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唐伯虎的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笔墨凝重,俊逸秀拔;题诗格调高雅,烘托了画的意境,进一步点出主题。右侧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坐石高谈利断金,菊擎露盏涧调琴。重台莫认陶彭泽,诗画同斯别裁心。”这是乙酉(1765年)秋日乾隆帝步唐伯虎诗韵的和诗,既赞扬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又称赞唐伯虎的诗画独具匠心。

《重九登高图》:遥知兄弟登高处

石涛《重九登高图》

唐代诗人王维17岁那年,由华山之东的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只身一人来到华山之西的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重阳佳节,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代画家石涛根据王维诗意创作了《重九登高图》,向人们展示了登高望远的重阳风俗,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早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习俗,汉代逐渐盛行,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唐代朝廷正式批准重阳为节令,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明清两朝,皇帝亲自到万岁山(即景山)登高祈福,皇后妃子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堆秀山登高眺望。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记载:“万寿山俗云煤山,圣上重九日登高于此。”康熙皇帝御诗《九日幸景山登高》云:“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因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重阳登高,畅享清气”遂成民俗事象。现代人也认为,登高是一种有氧运动,能缓解视力疲劳,增加肺活量,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石涛15岁那年,明朝灭亡,父亲被杀,他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定居扬州,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山水见长,兼工兰竹。石涛的山水画吸纳历代画家之长,既继承传统的笔墨技法,又在师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从天地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不落窠臼,极富创造性。

《重九登高图》画面宏阔,层峦叠嶂。远景奇峰凸起,倚天拔地,四面如削,云雾缭绕;近景山石嶙峋,景物突出,树木参差,松风吟啸。山岩之间,房舍俨然,两位高士品茗对坐,或为楚河汉界,或在谈经论道。该画作意境高远,观之犹如聆听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笔法流畅凝重,秀拙相生,笔简墨淡,极尽变化,山川的氤氲气象跃然纸上。画的左上方以古拙汉隶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更显苍劲。左下落款有“余以范宽笔意写之”,说明此画风格传承宋代绘画大师范宽风格。

《把酒持螯图》:菊留秋色蟹螯肥

任伯年《把酒持螯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重阳期间,螃蟹肉质鲜美、蟹黄肥厚,是食蟹的大好时节。清末画家任伯年的《把酒持螯图》,表现的正是重阳节的这一习俗。

重阳节品蟹可追溯到唐代。唐景龙二年(708年),唐中宗李显幸临渭亭,登高作诗,在诗序中写道:“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李白的《月下独酌》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宋朝,重阳食蟹之风盛行。南宋权臣张浚宴请宋高宗,有一道佳肴便是将活蟹剖解后加调料即食,谓之“洗手蟹”。宋代陈造的《招郑良佐》诗曰:“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相过一醉犹待速,为君已约东篱菊。”宋人方岳“草卧夕阳牛犊健,菊留秋色蟹螯肥”的诗句,也令人印象深刻。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曰:“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说明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重阳吃蟹的习俗仍绵延不断。明清时期,重阳食蟹更加普遍。清代诗人黄鼎铭的《望江南》有云:“扬州好,重九快我曹。联袂菊桥同访艳,振衣松岭更登高,沽酒晚持螯。”

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任伯年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清末海派四杰”,画作以人物和花鸟为主,擅长写生,画风融会贯通诸家之长,吸取水彩色调技法,勾皴点染,线条简练沉着、潇洒有力,格调清新,意境深远。

《把酒持螯图》为任伯年于1882年创作而成,他继承了中国民间绘画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特点,同时借鉴西方绘画中的冷暖色调,把各种鲜艳的色彩放在统一的色调中,强调和谐,又运用西洋画的白粉来减缓鲜艳色彩的对比关系,形成了艳而不俗的风格。画面中几只煮熟的螃蟹,色红似火,一旁的酒壶颜色暗青,衬得螃蟹愈发鲜美;篮中盛开的黄菊、白菊,在暗赭色篮子与黑色菊叶的映衬下,更显怒放身姿。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10月24日8版,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

作者:郑学富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重阳,菊花须插满头归 下一篇:什么是龙形山水文化
   
  特别推荐
龙年新春将至——说说故宫里造型各异的龙
“亦师亦友”黄山情
博物馆展览的结语,缘何让人怦然心动?
重视文人画论,看到笔墨里的生命状态
中国画是审美追求更是生活态度
传统画廊的转型之路怎么走?
没有颜色却惊艳至今的绘画
流落日本的14件中国书法真迹
《丝路山水地图》:到底是“地图”还是“绘画
最养人的八个字,你有几个?
 
  本月热点
曾翔的硬笔书法,怎么样?
三步造就“成人漫画”出版链条
蔡国强:面对艺术史,我正在开启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史上最能书善画的皇帝是谁?
点评世界五十大博物馆及其镇馆之
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
如何衡量花鸟画的价值?
卖的是纸还是艺术?当代中国画坛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