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风格、题材、材质、理念各不相同的参展作品中很难归纳出一个清晰的艺术态度
“上海态度”展览中七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题材、材质、理念各不相同,甚至从文字表述中看到他们的“态度”也差别很大,要想从中归纳出一个清晰的“上海态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上海态度”就是没有态度,这个主题也许只是体现了对上海艺术的某种焦虑———上海艺术缺乏活力的“沉眠”究竟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近日,名为“上海态度”的艺术群展在上海井画廊开幕,参展的有孙良、丁乙、郑在东、吴军、杨冬白、萧长正、陈航峰七位在上海创作和生活的艺术家。井画廊的展览空间宽敞得令人羡慕,但是它地处偏僻,展览现场几乎难觅艺术爱好者的踪影。在这样人迹罕至的一个画廊看“上海态度”艺术展,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它使得观众可以尝试用一种陌生的视角去打量在国内艺术界成名已久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尽管对他们的作品已无比熟悉。
丁乙的作品还是著名的“十示”,展出的这幅“十示”完成于去年。它的色彩不再是鲜艳的,冷峻的色调和“十”背后的节奏变化显示了丁乙近期对于城市生活的一些感悟。孙良此次展出的作品也不再是他那些绚丽得梦呓一般的架上绘画,而是摄影。他将原本画在画布上的图案线条,转移到了人体模特的面孔上,气息依然是妖艳诡异的……观众能看到的是,这些艺术家都在对自己进行着微妙的调整和改变。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曾经在无数策展人的手中,被以各种学术主题的名义排列组合出不同的效果,就像这些油画和雕塑是一副变幻万千的扑克牌一样。但不管展览的形态如何,此次“上海态度”的提法都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策展人陈洪伟解释说,态度介乎于一种理智与感情之间,同时它也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一个群体的理念,并且产生共鸣。广而言之,每个城市都应该要有自己的艺术态度,上海亦然。
然而,陈洪伟要实现展览构思时,他手中的牌别人实在太熟悉了。因为,像丁乙和孙良这样的艺术家,只要出现在某个展览中,对他们作品的程式化解读就已经先于展览主题而存在。因此,陈洪伟不得不在展览中作出了一些弥补措施,他对每一个艺术家进行了访谈,询问他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上海艺术的看法等。这些采访文字张贴在展厅里作品的旁边,作为对作品的补充。可是按照通常的理解,一个展览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达,作品本身难道还不充分吗?这并不是策展人的问题,他的选择实在太有限了。
七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题材、材质、理念各不相同,甚至从文字表述中看到他们的“态度”也差别很大。要想从中归纳出一个清晰的“上海态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上海态度”就是没有态度。假想一下,在北京、成都或者广州有一个以“态度”为主题的展览,肯定不至于气场涣散。上海之外的地方,艺术家的地域特征、群体特征多少都有所体现。在谈论中记者和策展人陈洪伟,都认为“上海态度”这个主题体现了上海艺术的某种焦虑,也显示了将上海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愿望。
一般来说,现在对于上海艺术的现状有两种迥异的判断。上海艺术家们认为,不扎堆不搞圈子,在各自的范畴内思考、创作,这状态很理想。上海艺术家比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更专注于艺术前沿的摸索。而另一种看法则是,上海艺术圈多年来极少有新人出现,在任何跟上海相关的展览中出现的都只是这么几位艺术家,并且上海艺术近年来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特征。
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都显得彷徨的今天,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用一位著名批评家的话说,现在大家都在“依靠本能做艺术”。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降临在艺术身上,但上海艺术缺乏活力的“沉眠”又要持续到什么时候?马俊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