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庆沪上签售《大风堂画集》,将出版回忆录
今年正值国画大师、大风堂主人张大千诞辰110周年。日前,《大风堂画集》签售活动在沪举行。当身穿红衣的八十老妪坐到签售台前时,谁都没有想到她就是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
签售后,张心庆接受了新报记者专访。这是一场无关艺术的采访,只是讲述一个平凡女子眼中的父亲,点滴中还原一代大师至情至性的一面。
说起来,张心庆和上海颇有渊源,她出生在上海四川路上的裕庆坊,故而名字中有个“庆”字,而她晚年又选择在上海居住。如今独自生活在上海南汇养老院的张心庆,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本关于父亲张大千的回忆录:“作为历史鉴定,父亲是第一者,我是第二者。我想用真实的话语告诉人们真实的张大千。”这本回忆录已经写完,她说:“这里面没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是我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眼中父亲的所作所为。”
张心庆最想通过回忆录告诉读者的就是“父亲张大千开阔的心胸、对世人的爱和对艺术的奉献”。有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张大千晚年没有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四川。对此,张心庆透露:“父亲曾在来信中提及‘老夫流落异国他乡,欲归归不得,奈何!奈何!’其实,父亲还是非常怀念家乡的。”
对于张大千的一去不复返,张心庆非常赞同当年谢稚柳的观点:一方面,出于经济原因,张大千要承担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开支,这个家庭的庞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必须坚持卖画为生,而当时国内并没有一个卖画的好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政治原因,张大千为人洒脱,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张心庆表示:“谢稚柳和叶浅予两位老先生还说,父亲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他应该到处去看看。”
张大千有四房夫人,但在张心庆眼中,他却永远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父亲。“我能感觉到父亲在晚年对我和母亲的愧疚之情。”张心庆说,“临终前,他在与我通电话时,突然说:‘心庆,声音响点!让我再听听40年前你娘的声音!’”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人动容。
张心庆还记得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父亲在香港见面,“他不愿麻烦朋友,和我住在酒店里。两位茶房问他要张画,他欣然应允,作的画被一位客人看中,要花钱买,但父亲还是信守承诺给了茶房。”
很多艺术家的后辈往往子承父业,但张心庆却没有走上美术这条道路。她说:“我自认没这个天分,但艺术是相通的,我选择了声乐。出现在这里(签售现场),也是希望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我的子孙也没有打着张大千的旗号,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淡然面对清贫一生
张心庆是张大千与原配夫人曾正蓉所生,一生历经坎坷,曾请人刻了一方印——“一生清贫”。原本学声乐的她,为了维持生计,只得休学。当过兵的她,复员后成了一名音乐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因丈夫被打为右派被迫离婚,视她如母的弟弟张心智自杀未遂,双腿却被火车轧断,不久去世。
然而,出现在签售台前的张心庆却淡然地说:“一个人活着,不能抱着过去不放,我还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80岁的她,弹钢琴、练书法、学习电脑,在她清秀、恬静的神情中似乎一下子看到了她父亲张大千的影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