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件书画珍藏
讲述“守研斋”故事
此次展览,有细心者发现,书画展区中36幅珍藏均出自守研斋——普通藏家有一两件精品实属不易,守研斋为何有如此多宝贝?守研斋主人汪维寅告诉记者:“这是我岳父穷其一生收藏来的。”
作为一代“草圣”,唐代书法家张旭传世作品甚为罕见,此次守研斋展出的铁保临张旭《古诗四帖》,惹人注目。据介绍,“铁保是清代书法名家,这是他于1809年60岁时所书,时任两江总督。”
另一幅《萝卜豆角团扇图》趣味盎然,作者黄锡禧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不过提起全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大家都耳熟能详。黄锡禧就是个园主人黄至筠的小儿子。”汪维寅说。
此外,明末清初“金陵八家”樊圻《山水推篷》、赵备《水墨牡丹》、清代黄慎《芦鸭图》、吴熙载书法扇面、弘一法师书法扇面、潘天寿书法……件件大有来头。汪维寅告诉记者,守研斋珍藏书画作品、古籍、碑帖、手札达1000多幅。“我岳父蔡礼泉是泰州一名收藏大家,老人家一辈子节衣缩食,收藏了不少珍贵遗存。”
1999年蔡老在南京病逝,临终前把一个大箱子交给自己女婿,里面光收藏日记就有厚厚几十本。这些年,汪维寅着手对一些字画进行修复、研究,在专业刊物发表数十篇文章。
藏家质疑:
宫廷名画师为何给官太太画像?
记者昨天上午在南博看到了这幅画《魏笛生夫人画像》。一位70多岁老太太端坐于假山旁,慈祥可亲;一个五六岁小孩侧立于旁,憨态可掬,画面一派雍容温馨。画的右下角钤有沈振麟印章,没有具体年代。
正是“沈振麟”这3个字让人疑窦丛生,“沈振麟是清代宫廷画师,慈禧很喜欢他的画,曾赏赐‘传神妙手’御笔匾额。魏笛生并非多显赫,他为何那么有面子,请动慈禧御用画师给自己太太画像?”一位资深藏家告诉记者,他曾读过一篇关于宫廷画师郎世宁的文章,说他给乾隆画画从不落款,“如果宫廷画师能给普通人画像,那作画时,又是否可落款?”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沈振麟是道光至光绪初著名宫廷画师,擅长人物、花鸟等;魏笛生,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出任保定知府,退休后寄居泰州主讲胡公书院。
书画收藏者、“守研斋”主人汪维寅告诉记者,这幅画是其岳父早年在泰州收藏的,他自己也有类似疑问,想弄个明白。
专家解读:
清宫廷画师流行“接私活”
应记者之邀,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书画鉴定家张蔚星仔细观看了这幅画。“作品工整精致,局部细腻,具有典型的清宫廷画特点。你看,人物身旁的大树疤痕凹凸感强,这是受西洋画明暗画风影响,也是清代宫廷画一大特色。画作本身应该没问题。”他说。
张蔚星介绍说,古代人物画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比较正式的肖像画,还有一种像《魏笛生夫人画像》这样的“行乐图”,“类似现在的照片,讲究纪实、纪事,一般取自生活场景。”
“慈禧御用画师为何给官太太画像?”张蔚星解释,“清代宫廷画由内务府‘如意馆’负责,画家是签约的,没有被皇家‘全包’,完全可以接私活。”他说,很多如意馆画师都给官太太画过画,比如清中期著名宫廷画师华冠,就留下很多“行乐图”,还有几幅被南博收藏。“这一点和官窑有所不同,官窑只供皇家专享。”他同时还纠正了“慈禧御用画师”的提法,“一块‘传神妙手’匾额,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慈禧御用画师。”
至于“宫廷画师一般不落款”,这种理解也是“只知其一”。“郎世宁很少落款,因为他是意大利人,汉字写得不好。一般宫廷画师都会落款‘臣某某’”。
张蔚星最后解释说,古代书画中,人们对山水、花鸟研究比较多,人物画尤其是宫廷画研究甚少,所以有这样那样的误区,也不足为奇。
《魏笛生夫人画像》引发藏家疑惑——
连日来,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江苏民间收藏展”参观者络绎不绝,书画展区云集了董其昌、黄慎、郑板桥、铁保、吴让之、于右任等名家精品。不过其中一幅《魏笛生夫人画像》,却让不少书画收藏者们感到疑惑,“作者是宫廷画师沈振麟,曾被慈禧太后赐予‘传神妙手’御笔匾额。他为何会给一位普通官太太画像?”记者就此进行探究,并请专家释疑。